百病国医外治特效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八节 便秘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证之一,既可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又可单独出现,任何年龄的人都有可能发生,对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中医学认为,便秘属“阳结”“阴结”“脾约”“大便难”范畴,因脏腑的功能失调,大肠传导失司所致,属虚实夹杂之证。长期便秘可诱发或加重多种基础性疾病,造成精神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1.穴位贴敷

(1)处方一

方药:大黄、芒硝各50克,厚朴、枳实各30克,皂角、冰片各 20克。

加减:阴寒凝结型(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胁痛拒按,胁下疼痛,手足不温,喜热恶寒,或腰背酸冷,苔白腻,脉弦紧)加附子15克,细辛15克;气虚型(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大便并不干硬,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加黄芪30克;血虚型(大便秘结,面色少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口唇色淡,苔白脉细弦)加当归20克。

取穴:神阙。

操作:将上述药研成粉末后,密封备用,用时以蜂蜜或植物油调成糊状,以不流动为宜,均匀地敷布于4厘米×4厘米敷料上备用。患者仰卧,将备好的敷料贴敷于神阙穴上,用胶布固定,2天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方解: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软坚润燥,为臣药;积滞内阻,则腑气不通,故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以加速大便排泄,共为佐药;皂角、冰片行气开窍,穿透力强,能引药直达病所,为使药。神阙穴是任脉之主穴,与十二经脉相连,也与脏腑和全身相通,故为通调周身之经点,刺激该穴,能起到疏通经络、调达脏腑、润肠通便之作用。诸药贴于神阙穴上,使腑气通降,大便得行,达到通便的目的。

(2)处方二

方药:甘遂30克,大黄30克,小茴香30克。

操作:上药研细末加入120克蜂蜜涂脐上,以手揉按之。每日1次,1周为一个疗程。

方解:甘遂泻水逐饮;大黄泻热通肠;小茴香理气和胃止痛。三药合用,共奏利气通腑之功。将药物直接敷贴在脐部透皮吸收,作用于肠道,可调和气血,刺激肠道传导而达排便的目的。

(3)处方三

方药:白芍、炙甘草各12克。

操作:贴敷长强穴。每日1次,1周为1个疗程。

方解:方中白芍酸寒,炙甘草甘平,酸甘化阴,并均有缓急止痛之功。二药合用贴敷长强穴,具有和营散逆、舒挛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盆底失弛缓综合征型便秘。

2.中药热敷

方药:生姜100克,鲜薄荷150克,食盐适量。

取穴:神阙。

操作:将生姜、薄荷清洗干净捣碎加入食盐适量,装入自制的纱布袋(规格15厘米×15厘米)热蒸后(温度39~42℃),平敷于患者脐部,再用39~42℃热水袋熨于脐部纱布袋上30分钟,每天 2次。

方解:薄荷具有解表祛风、行气消胀、散瘀止痛、促排气、排便等功效。食盐具有通便的功效,还可使局部皮肤的毛细血管微微扩张。三者加在一起脐部热敷可使脐部皮下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药液渗透到胃肠道内,刺激胃肠蠕动,调整胃肠功能,使大便软化而通畅。

注意:行热敷时应严格掌握温度,防止烫伤。

3.针刺

(1)处方一

取穴:天枢。

操作:每日取一侧,左右交替。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斜刺约1寸,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期间行针1次。每日1次,共治疗30天。

方解:天枢穴位于足阳明胃经,是大肠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是腹部要穴。通过天枢穴治疗便秘由来已久。

注意:部分患者因体质较弱,腹部脂肪严重减少,甚至舟状腹,此类患者在针刺时需平刺、浅刺,以免损伤肠管,同时此类患者腹部内容物减少,腹主动脉距离腹壁较近,在针刺时(尤其是左侧天枢),需严格定位,避免因定位不准或刺入通道偏正中线导致严重后果。

(2)处方二

取穴:大肠俞、天枢、归来、支沟、上巨虚。

配穴:热秘加合谷、内庭;气秘加中脘、太冲;气虚加脾俞、气海;血虚者足三里、三阴交;阳虚加神阙、关元。

操作:主穴用毫针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神阙、关元用灸法。

方解:大肠俞为背俞穴,天枢乃大肠募穴,俞募相配疏通大肠腑气,腑气通则大肠传导功能复常;支沟宣通三焦气机,三焦之气通畅,则肠腑通调;归来、上巨虚行滞通腑。

(3)处方三

取穴:八髎。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以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医者手指、毫针及患者局部皮肤;先定次髎穴。次髎穴位于髂后上棘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臀裂的起始点)最高点的连线中点,中指按于此处。下髎穴位于臀裂略上,可按到骶角,其两侧的凹陷即是,小指按于此处,无名指按于中指与小指之间即为中髎穴,食指按于中指上方(四指距离相等)即为上髎穴。两侧定位方法一样;针刺深度视不同类型的患者而定,范围为2.5~3寸,以肛门及盆腔部有针感为最佳,得气后留针。治疗时间为30分钟。

方解:八髎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针刺之具有调理下焦、通经活络的功效,“大便难,飧泄,腰尻中寒,中髎主之”(《针灸甲乙经》);“大小便不解,灸髎” (《千金方》),因此,八髎穴自古就是治疗便秘的要穴,八髎穴位于膀胱及肾附近,近取八髎穴能疏通经络之气,调节肾、膀胱司开阖功能,从而使二便恢复正常。

4.艾灸

取穴:实性便秘选择天枢、大肠俞、支沟、照海;虚性便秘选择天枢、大肠俞、气海、足三里、关元。

操作:手持艾条,将艾条点燃一端放入艾条盒,对准施灸穴位固定,使患者感到温热感而无灼痛,至局部皮肤红晕。每穴灸1壮。

方解:天枢穴为大肠之募穴,能疏通大肠腑气使津生而便通;大肠俞则内应大肠,为大肠之背俞穴,司传导;支沟可清大肠实热而通便;支沟配天枢、照海治疗大便秘结。气海、关元、培元固本、补气疏理腹中气机;足三里则可调理肠胃、宽肠运脾;天枢、大肠俞为俞募配合疗效增强,不论虚实皆可使用。艾灸治疗便秘疗效显著且无服药之不便,且简单易行,操作方便。

5.耳穴埋豆

取穴:以大肠、直肠、腹、交感、皮质下为主穴,以脾、肾、肝、耳尖等配穴。一般选主穴2~3个,配穴1~2个。

操作:用王不留行籽贴于耳穴,每日按压3次,每次嘱患者自行按压,以耳郭有酸麻胀痛感为宜,3天换1次,两耳交替进行。

方解:按压大肠、直肠、腹、交感、皮质下等耳穴能有效地增强胃肠蠕动,推动大便的外排;按压脾、肾、肝、耳尖可调节脏腑功能,减少粪便停留时间,减轻水分吸收,保持便质软润,外排畅利。耳与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息息相关,也与其病理变化存在密切联系。

6.埋线

取穴:天枢(双)、足三里(双)、气海、关元、肾俞(双)、大肠俞(双)。

操作:患者先取仰卧位,暴露腹部及双下肢并指切患者穴位留痕,腹部及下肢穴位埋线结束后取俯卧位。以穴位为中心,局部碘伏消毒面积直径约5厘米,1%利多卡因局麻,每次注药前应回抽注射器,以免注入血管内。各穴位埋线方法如下。

天枢:以穴位点为中心,在约1.5平方厘米范围,1%利多卡因局麻,用持针钳夹住可吸收性缝线及缝针,从一侧局麻点刺入,穿过穴位下方的皮下组织或肌肉,从对侧的局麻点穿出,捏起可吸收线两端拉紧,紧贴皮肤剪断两端线头,放松皮肤,轻柔揉按局部,使可吸收线完全被埋入皮下,连续交叉埋线4次,使之成“米”字形。

肾俞、大肠俞:埋置方法同天枢。

气海、关元:局麻后,用持针钳夹住可吸收性缝线及缝针,从气海局麻点刺入,深刺至穿过穴位下方组织或肌肉,从关元的局麻点穿出,使两穴相通,同时埋线3次,捏起可吸收线两端拉紧,紧贴皮肤剪断两端线头,放松皮肤,轻柔揉按局部,使可吸收线完全被埋入皮下。

足三里:剪取约3厘米可吸收性缝线,放入套管针的前端,后接针芯,用一手拇指和食指固定拟进针穴位,另一只手持针刺入穴位约4厘米,施以适当的提插捻转手法,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可吸收性缝线埋入穴位内。拔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同法处理对侧足三里。

术毕,针孔处碘伏棉球消毒后使用创可贴覆盖。埋线结束后3天内宜清淡饮食、多饮水,禁剧烈运动及针孔沾水,每日碘伏棉签消毒针孔,更换创可贴。

方解:在脾虚气弱、肠道气滞证的便秘治疗中,足三里、天枢扶正补虚、行气通腑而通便;肾俞培补肾精,温肾助阳以润肠通便;大肠俞通腑行气,以调畅大肠气机通便;关元培元固本、调节阴阳,气海益气、和气、行气,两穴行气养血、补阴而通便。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是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针刺需得气,气不至,则留针,留针可使针感加强。穴位埋线由留针演变而来,留针的机理亦是穴位埋线疗法的机理。穴位埋线作为一种复合性治疗方法,除了利用腧穴的功能外,还有其本身的优势。首先,埋线方法对人体的刺激强度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初期刺激强,可以克服脏腑阴阳的偏亢部分;后期刺激弱,又可以弥补脏腑阴阳之不足。这种刚柔相济的刺激过程,可以从整体上对脏腑进行调节,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7.熏洗

操作:选盐340克,熬盐使之变黄。用醋浆20升,煎煮待沸后10分钟左右,将340克盐加入煮沸的醋浆中,放入坐浴盆中,待水温适合后,嘱病人盆中坐浴并淋浴腹部,如此大便将通。

方解:熏洗法是将药物煎汤熏蒸洗涤,借药力和热力作用于下腹部,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肠蠕动,通导大便。

8.药摩法

方药:当归60克,大黄30克,芒硝、甘草各15克。

操作:上述诸药加入水中煎汤,用毛巾蘸煎煮的汤液顺时针绕肚脐按摩。

方解:药摩法是用相应剂型的药物作为介质进行按摩,经中药外治和按摩的双重作用,而达通便之目的。

9.热熨法

操作:针对肝郁气滞者,迅速将炒热的盐用布包裹,并置于腋中线,第11肋下。注意避免热盐烫伤。

方解:热熨法是将药物加热后置于局部,或利用特制的熨引器具进行热敷或往复运动,调理气机,通腑泻下。

10.导引法

操作:取蜂蜜700毫升,置于金属容器内,小火煎,至蜂蜜凝结成块状时,及时搅拌避免蜂蜜烧焦,当蜂蜜将成丸状时,用手捏揉,使之成一头锐指状,长约6厘米的栓剂,在患者有便意时,将这个温热栓剂塞入肛门。

方解:导引法,即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直肠,有蜜导、猪胆导、香油导和药导等不同方法。

11.推拿疗法

取穴:中脘、天枢、气海、双侧合谷。

操作:以轻快的一指禅推法在中脘、天枢、气海进行按压,每个穴位大约1分钟。用摩法和推法由中脘顺时针推至对侧天枢到气海到近侧天枢,再回到中脘,环形按摩约5分钟,交替按压双侧合谷各30秒。蹲厕时可按揉合谷。在酸、麻、胀、痛感的位置稍加力揉压。手法由轻到重,以耐受为度。14天为1个疗程。

方解:中脘为胃之募、腑之会,又系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所,故可用治一切腑病(胃、胆、胰腺、大小肠),可和胃健脾、降逆利水;天枢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主治胃肠病证;气海能生发阳气,主治腹痛、泄泻、便秘;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可升清降浊,治疗便秘。

注意:各种出血性疾病,盆腔肿块,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

12.其他疗法

除以上治疗外,还可配合中药热敷包:丁香30克,荜茇20克,陈皮10克,干姜10克,细辛5克,吴茱萸15克,肉桂10克。研末拌匀,每450克用纱布小袋分装,热水煮沸30分钟,冷却至40℃左右,热敷胃脘部并以薄毛巾裹。可治疗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之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