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痛风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关节红肿热痛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结石形成为特点。中医病名为“历节”“白虎历节风”,属“痹证”范畴。中医药治疗该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有其独到优势。本章节选取了一些中医传统外治法,直接作用于局部,有温经、活血通络、清热解毒等功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性渗出物和致痛物质的吸收,缓解疼痛,使致痛因子尽早排除。
1.穴位贴敷
方药:姜黄160克,大黄160克,黄柏160克,白芷160克,苍术60克,厚朴60克,陈皮60克,甘草60克,生天南星60克,天花粉320克。
取穴:第1跖趾关节疼痛取大都、太白等;踝关节疼痛取申脉、照海、丘墟等;膝关节疼痛取膝眼、阴陵泉、阳陵泉、血海、梁丘等;腕关节疼痛取外关、阳池;肘关节疼痛取曲池、尺泽、肘髎、少海、小海等;指关节直接局部包裹。
操作:以上各药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将其用温水调成糊状进行穴位贴敷。贴敷后轻轻按压,使药物与穴位充分接触,每24小时更换一次。每次取2~3个穴位或压痛点用上方进行穴位贴敷。
方解:姜黄破血,行气止痛;大黄清热解毒、化滞行瘀;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白芷散风消肿、燥湿止痛;苍术、厚朴燥湿化痰消肿;天南星燥湿化痰、消肿散结;陈皮理气化滞;天花粉清热散结消肿;甘草解毒行瘀消肿。诸药合用,共起清热除湿、解毒散瘀、化痰消肿定痛之功效。其方既针对阳热之毒的病因清除,又虑其血瘀、痰浊、湿阻而致经络闭阻、郁久热腐成脓的因果关系。标本兼顾,诸药通力协作,以起热清、瘀破、痰化、肿消、痛止的治疗效果。
2.中药足浴
方药:龙胆30克,赤芍20克,蒲公英30克,土茯苓50克,紫花地丁30克,威灵仙30克,知母20克,黄柏20克,天南星20克,茜草30克。
操作:上述药物加入足浴盆中,用沸水3000毫升冲泡,待温度降为37℃时放入双足浸泡,药液以没过足踝为度。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14天为1个疗程。
方解:方中龙胆大苦大寒,性能守而行之于内,故治骨热,能清泻肝胆有余之火,疏通下焦湿热之结;赤芍苦微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二者共为君药,功可清热凉血,散瘀止痛;蒲公英苦甘寒,其性无毒,是解热凉血之要药,可治诸疮肿毒,疥癞癣疮;土茯苓甘淡平,祛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紫花地丁苦、微辛,寒,可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痰水、散癖积;知母苦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黄柏苦寒,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天南星苦温,可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茜草能够凉血活血,祛瘀通经。全方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之功。
3.针刺
取穴:阴陵泉、足三里、大都、太白、内庭、陷谷、血海、丰隆。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或端坐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25毫米×40毫米毫针快速进针,直刺大都、太白、内庭、陷谷、丰隆,得气后行捻转泻法;阴陵泉、足三里、血海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方解:方中脾经之荥穴大都、胃经之荥穴内庭清利脾胃之热毒,脾经之输穴太白、胃经之输穴陷谷可治疗关节疼痛。痛风多因饮食不节引起,故选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三里、足太阴脾经之合穴阴陵泉,此两穴相配有健脾、化湿、通络的作用。另外,血海活血化瘀、宣壅通络;丰隆化痰除湿、利尿通淋,促进湿浊邪气从小便排出。以上诸穴共用,共奏清热利湿、宣壅通络之效。
4.艾灸
取穴:皮肤肿胀最明显或疼痛最明显处。
操作:采用回旋灸。即患者取坐位或卧位,用艾条距施灸部位约3厘米,点燃艾条,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使热感渗透至里,当患者不能耐受热度时,暂时移走艾条,每次灸疗30分钟。每天1次,5次为1个疗程。
方解:在灸治过程中,艾叶进行燃烧,使药性发挥更直接,其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进入体内,渗透诸经,起到温阳止痛的治疗作用。
5.耳穴埋豆
取穴:神门、枕小神经点。
操作:耳穴贴压。使用中药王不留行,每日选择一侧耳郭取穴,用直径5毫米胶布固定,嘱患者每日按压3次,每个穴位每次按压2分钟,力度以痛为度,不可重压以免皮肤破损。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
方解:神门是止痛要穴,耳穴中的枕小神经点是五大神经刺激点之一,其支配的是人体的四肢末端,有“枕小神经通肢末”之说,因而刺激枕小神经点可以有效地缓解四肢的疼痛。
此外,也可用痛风洗剂外洗患处,痛风洗剂由黄柏30克,苍术20克,蒲公英30克,牛膝15克,紫花地丁30克,透骨草50克,伸筋草50克,赤芍30克,桂枝50克,海桐皮30克组成,每天2~3次,可有效缓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