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国医外治特效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十节 高血压

高血压病相当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肝风”及“肝阳”等畴。眩晕俗称“头晕”“头昏”等,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乃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高血压常以头痛、头晕、失眠、烦躁易怒、乏力为常见症状,晚期常出现心、肾、脑等器官的不同程度的损害。几千年来中医积累了丰富的治疗方法,总原则概括为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平衡阴阳,而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可在规律服降压药的同时运用外治法,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1.穴位贴敷

方药:吴茱萸10克,川芎10克,冰片10克,白芥子5克,桃仁10克,杏仁10克,栀子10克,罗布麻叶15克。

取穴:涌泉、神阙。

操作:以上各味药研磨成粉,用姜汁调成糊状,每晚睡前敷贴一足的涌泉,左右交替,10天为一疗程;或直接将吴茱萸20克研末,用醋调和后敷贴于双侧涌泉,每穴用药3克,每次6~8小时,7天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

方解:方中吴茱萸助阳止泻、降血压;川芎行气开郁、祛风止痛;冰片善治闭证神昏;白芥子利气豁痰、消肿止痛;桃仁活血祛瘀;杏仁降气;栀子除烦利尿,凉血解毒;罗布麻叶清热凉肝降火,有稳定可靠的降压作用。全方可引火下行、平冲降逆而降低血压,适用于各证型高血压患者。

2.中药足浴

方药:桑叶30克,桑枝30克,茺蔚子30克,川牛膝30克。

操作:以上药物放盆中煮沸20分钟,添加适量的温水,冷却至38~45℃,倒入泡桶中,尽量以没过小腿中下段为宜,每晚1次,每次持续浸泡按摩0.5小时,足浴完成后即可卧床休息。

方解:方中桑叶祛风清热,凉血明目,并可降血脂、利尿;桑枝能祛风通络利关节,为君药;茺蔚子,即益母草之子,可活血调经,疏风清热;川牛膝祛风,利湿,通经,活血。此方配伍,可使血液不致上窜,脉络贯通,上下血液均衡,达到平稳降压效果。足浴法属中医的一种外治法,通过药浴使其药性从皮肤吸收,故可调理气血、调节十二经气血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3.针刺

取穴:人迎、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

操作:患者平卧位,充分暴露颈部。人迎直刺1~1.5寸,采用补法1分钟;合谷、太冲均直刺0.8~1寸,采用泻法1分钟;曲池、足三里直刺1寸,采用补法1分钟。留针20分钟,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30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1~3个疗程。

方解:人迎为足阳明胃经之穴,为脉气所发之处,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针灸聚英》云:“足阳明多气多血……五脏六腑之海,其脉大,血多气盛”,再者,人迎是气海输注于前之所在、气海所出之门户、头气街与胸气街的连接处,此外,人迎的解剖部位恰在颈动脉窦附近,针刺人迎可刺激颈部压力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以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和心脑血管的舒缩,从而调节血压。合谷、太冲为四关穴,调节人体气血的升降而致脏腑阴阳归于平衡,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足三里健脾益气运中州,中土旺则升降自如,曲池调和气血理肠胃,肠胃强则气血生,二穴相伍,脾升胃降,共同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最终“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4.艾灸

取穴:足三里、悬钟、丰隆。

操作:先嘱患者侧卧,露出足部应灸穴位,量取准确穴位后,先用棉球酒精进行穴位消毒,趁酒精消毒未完全干燥时,予艾架置于穴位上,用火点燃艾炷。每一穴位,连灸3~7壮,以穴上能灸出一小水疱为度。一周为1个疗程。

方解: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具有调理脾胃功能、消食导滞、升发脾阳、补益气血等功效。对足三里施加刺激能调节机体多个系统的功能,且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最为明显。丰隆具有通经络、调胃气、除湿、补气血等功能。从中医学的角度出发,脾与胃表里相照,在生理上紧密联系,在病理上也互相传变,对相表里的脾经疾患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应。故灸丰隆、足三里可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并可调节患者血压水平。另外,悬钟为八会穴之髓会,可平肝息风,疏肝益肾。故诸穴合用,可达平肝潜阳以降压之功。

5.耳穴埋豆

取穴:降压沟、角窝上、交感、神门、心、肝、肾。

操作:找出最敏感点,用王不留行籽耳贴贴压,每次选4~5穴,每日按压3~4次,每次按压1~2分钟以痛感能忍受为度。每周更换耳贴1次。

方解:耳郭是人体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耳郭上相应位置的按摩、刺激可引起相应经络感应,调节脏腑功能,使血压趋于平衡。耳压也可以调节脏腑经络气血,使大脑皮质的功能恢复正常,综合治疗不协调的神经、体液、血管功能,从而达到降压效应。

除以上治疗外,还可配合低频及微波治疗耳后(翳风至风池处),每次20分钟,每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