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
部分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如眩晕耳鸣、烘热汗出、心悸失眠、烦躁易怒、潮热、面目及下肢浮肿、纳呆、便溏、情志不宁、腰腿酸痛等症状,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称为“经断前后诸证”。围绝经期女性在绝经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上述症状,这些症状往往轻重不一,参差出现,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短者数月,长则一年甚至迁延数年。本病预后良好,但如症状严重会对生活及工作造成影响,临床上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1.针灸
取穴:双侧合谷、太冲、三阴交、肾俞、足三里、关元。
配穴:肝气郁结型,针泻气海;肝阳上亢型,针补太溪(双),针泻百会、风池(双);痰热中阻型,针泻膻中、中脘、阴陵泉(双)、丰隆(双);心肾不交型,针补心俞、脾俞;心脾两虚型,针补心俞、脾俞、神门;脾胃虚弱型,针补脾俞、胃俞、中脘;肝肾亏损型,针补肝俞、关元、照海(双)。
操作:常规手法针刺,每日1次。
方解:合谷配太冲,称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息风作用,可用于绝经前后出现的烦躁、头痛、潮热、盗汗等症;中医认为更年期综合征是由于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二脉逐渐亏虚,精血不足,脏腑失于濡养,引起机体阴阳失于平衡而导致的,其中与肾、肝、脾关系最为密切,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又是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肾、肝、脾三脏,理气活血,使气血充足,胞宫得养,冲任得充,阴阳重归平衡;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能滋补肾精,调理冲任,调益阴阳,充养先天,提高更年期妇女的免疫力;关元为任脉穴,具有培肾固本,补益精血,调理冲任,调养机体元气、维持生命机能的作用,能激发经络之气,减缓更年期肾元虚损,冲任不固所造成的机体急骤的动荡、紊乱状态,从而有效改善更年期疾病的症状,延缓衰老,防病延年;足三里穴为胃经合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功效,能增强抗病能力。
2.穴位贴敷
(1)处方一
方药:熟地黄20克,山药15克,山茱萸15克,茯苓15克,牡丹皮15克,泽泻15克,生龟板15克,生牡蛎15克,石决明15克。
操作:上药共研为细末。将肚脐用温毛巾擦净,取药粉适量填脐内,以纱布覆盖,外用胶布固定。2日换药一次。
方解:方中熟地黄滋阴补肾,生血生精;山茱萸补益肝肾,涩精秘气;牡丹皮泻君相之伏火,凉血退蒸;山药补脾固肾;茯苓渗脾中湿热,交通心肾;泽泻泻膀胱水邪而聪耳明目;生龟板、生牡蛎、石决明平肝潜阳,重镇安神。全方合用可滋肾益阴,育阴潜阳,适用于围绝经期综合征之肾阴虚型患者。
(2)处方二
方药:熟地黄20克,山药15克,山茱萸10克,枸杞子10克,菟丝子15克,鹿角胶10克,杜仲15克,肉桂5克,当归10克,制附子5克。
操作:上药共研为细末。将肚脐用温毛巾擦净,取药粉适量填脐内,以纱布覆盖,外用胶布固定。2日换药一次。
方解:方中肉桂、附子加血肉有情之鹿角胶,均属温补肾阳,填精补髓之类;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菟丝子、枸杞子、杜仲,俱为滋阴益肾,养肝健脾而设;更加当归补血养肝。诸药配伍,共具填精补血,培补元阳之效。可用于围绝经期综合征之肾阳虚型患者。
(3)处方三
方药:仙茅15克,淫羊藿15克,当归15克,生龟板15克,女贞子10克,巴戟天10克,黄柏10克,知母10克。
操作:上药共研为细末。将肚脐用温毛巾擦净,取药粉适量填脐内,以纱布覆盖,外用胶布固定。2日换药一次。
方解:方中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补肾扶阳;生龟板、女贞子、当归滋肾养血;知母、黄柏滋肾阴而泻相火。全方肾阴阳双补,使肾阴肾阳恢复平衡,经断前后诸证自能向愈。可用于围绝经期综合征之肾阴阳两虚型患者。
3.灸法
处方:关元、气海、脾肾、肾俞、三阴交、足三里。
操作:每次选2~4穴,用艾条隔姜灸或温针灸,每次每穴灸10~20分钟,使局部微红,不发泡。每日或隔日1次,10日为一疗程。
方解:关元培补肾中元气;气海益气助阳、调经固经;脾俞健脾益气生血;肾俞滋阴养血补肾;三阴交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足三里调理脾胃、补中益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