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缺乳
产妇在产后哺乳期内,乳腺无乳汁分泌,或泌乳量少,不能满足喂养婴儿者,称为产后缺乳。据报道产后一月内及以后母乳喂养失败因乳量不足者约占34.39%。乳汁由气血化生,与肝、肾、脾、胃等脏腑关系密切,又与冲、任等经脉有关,因此缺乳的机理亦较复杂,但主要仍分为虚实两类。虚则多因气血不足,无以化生乳汁;实则因气血郁滞,乳络不畅,乳汁不得外达。临床上由于乳络不通造成的缺乳,治疗宜早不宜迟,缺乳时间越短,疗效越好,治疗时机最迟不超过乳少发生后1周。哺乳期间应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掌握正确的哺乳方法。对于体虚所致缺乳,应注重食补与药补。各类原因导致的缺乳配合适宜的中医外治法,辅助以药物治疗及食疗,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1.针灸
取穴:乳根、天溪、神封、膺窗、膻中。
配穴:气血亏虚者配脾俞、足三里;肝郁气滞者配期门、太冲;痰浊阻络配丰隆、中脘。
操作: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取3寸毫针,双侧乳根、天溪、神封、膺窗均向乳房基底部平刺1.5~2寸,膻中向下平刺1寸。直至双乳房有胀满感后,可行轻微捻转,留针30分钟。取针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指腹由乳根部轻轻向乳头方向按摩10分钟。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一般3~4次即可见效。
方解:膻中是心包募穴(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是气会穴(宗气聚会之处),又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经的交会穴,能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乳根是足阳明胃经的常用腧穴之一,既能燥化脾湿,又能宽胸理气。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天溪属足太阴脾经,膺窗属足阳明胃经,既能调理足阳明胃经的气血治疗乳腺疾病,又能发挥局部取穴宽胸理气的作用。神封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配合以上穴位共奏宽胸理气之功。
2.耳穴埋豆
取穴:内分泌、交感、肝、脾。
操作:选准耳穴后,找出最敏感点,耳郭皮肤常规消毒,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次,每次10分钟,以微感疼痛为度。每隔3天换贴一次,15天为一疗程。
方解:内分泌、交感能调整生理功能,通络下乳;肝可疏肝理气,通络下乳;脾能健脾益气,生血下乳。
3.按摩疗法
取穴:膻中、乳中、乳根。
配穴:虚证加中堂、步廊、膺窗、神藏、胸乡;实证加食窦、灵墟、库房、中府、天池、极泉。
手法:先用湿毛巾温敷乳房5分钟,再用拇指、四指揉,双手扭揉及拇指按摩等手法,顺着经络方向施行。每次5~10分钟,每日2~3次。
方解:膻中理气宽胸、清肺化痰;乳中调理气血;乳根理气活血、通经下乳。
4.中药热敷
(1)方药一
方药:鲜柑皮或陈皮50~100克。
操作:将上述药物放入药罐中,加适量的清水浸泡5~10分钟,再用小火煎煮15~20分钟,去渣取汁,用毛巾浸湿后趁热将毛巾敷于双乳,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
方解:柑皮和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效,煎药热敷双乳可起到健脾生血、通络下乳的作用。
(2)方药二
方药:金银花根30克,通草20克,当归10克,芙蓉花60克。
操作:上药捣烂,去渣取药汁,用纱布或毛巾浸湿后外敷双乳,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
方解:金银花根清热解毒,凉散风热;通草清热利尿,通气下乳;当归补血活血;芙蓉花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排脓。
5.灸法
取穴:膻中、乳根。
操作:用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每日两次。7~10天为一疗程。
方解:乳根理气活血、通经下乳;膻中理气宽胸、清肺化痰。两穴合用可起到通经下乳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