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时,你的行为大多是错误的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中谈到:“愤怒看起来像是某种程度上对理性的倾听。但在听完别人说的话之前,愤怒就像听错了命令,急着冲出去执行的奴隶一样,它最后会让人变坏、走歪。”愤怒过后,只会留下自责与后悔。每当我们因为忍不住愤怒而将事情搞砸,并导致此前累积的人际关系瓦解时,虽然会下定决心“下次别再这样了”,但真的做到却并不容易。
影响别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调整自己
许多人认为,积累愤怒会使人生病。当然,当愤怒积聚时,心中的确会产生疙瘩,心情会变得郁闷纠结,导致忧愤成疾,容易发怒或是心跳加速等。因此大家常说,必须尽可能把情绪发泄出来,不要藏在心里。可是,把愤怒统统发泄出来,就能消除心中的疙瘩吗?
答案是并不会。越是发泄愤怒,越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愤怒累积得更多。因为你发泄的愤怒会刺激对方,并引发一连串的愤怒。就算是有理由的生气,对方也很难理性地接受,愤怒是难以得到对方理解的。对人际关系来说,愤怒是毒药。
经营私人会计师事务所的林在英因为员工的流失与更换而感到苦恼。新员工往往坚持不了几个月就辞职,这让他大伤脑筋。每当有新人入职,林在英为了让他能尽快投入工作,会很详细地教授每一项业务。不久前,20岁出头的朴美善进入了公司。这次林在英也一样,安排好朴美善的岗位后,就为她详细说明了相关业务。因为朴美善有在别家事务所工作的经验,所以林在英对她的期待很高。可是,朴美善没能很好地完成林在英交代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出错。林在英忍不住吼起来:“这些都教过你了,就应该做好啊!连我刚教你的都做不好吗?你不是之前做过吗,你就是因为这样才被以前的公司解雇的吧?”
朴美善被骂得哑口无言,她的脸色变得很难看。她不是故意这样的,只是因为还不熟悉业务才造成失误。上班第一天就被老板这样对待,美善既伤心又沮丧,觉得自己无法再待在这里。她立刻向林在英表示自己无法再继续上班,然后就离开公司了。
林在英的内心也很受伤,他想成为好老板,却因为容易动怒的个性,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伤了与员工间的和气,造成各方面的损失。长此以往,公司里没有一位长期的员工,这让公司经营也变得十分困难。
虽然生气是在传递坚定意志的信息,但充满怒气的措辞反而会让对方开启防御机制,使对方想要躲避。影响他人的最好方法,是把自己调整成——如果是这个样子的人跟我相处,我也会感到舒适的样子。这样自在的氛围,自然而然地就能影响他人,给他人做出榜样,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将愤怒化为积极的能量,也能提高我们的自信心,更从容地面对负面情绪。
人类为了生存,已经进化出了对威胁反应非常敏感的大脑。一看到生气的表情,我们的大脑就会响起警报。哈佛大学斯特劳斯博士团队让受测者看生气表情的照片,并拍下了他们的大脑磁振造影。大脑的前扣带回和脑岛会活化海马回与边缘系统。前扣带回是交互作用的中枢,脑岛是大脑负责痛苦、恶心等情绪的部位,边缘系统也是处理情绪的中枢,海马回则是负责记忆的部位。即使只是看到生气的表情,负责负面情绪的大脑各部位也会集体出动。
如果我生气,即使对方没什么反应,对方的大脑仍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表示人为了处理负面的情绪会不断努力。我们必须正确了解当自己生气时,对方大脑是多么强烈地在处理负面情绪。如果看到生气的表情并被对方骂,对大脑的影响会更大。前扣带回和脑岛、情绪与记忆中枢会总动员,连调解纠纷的前额叶也会亮起红灯,这时大脑就会处于负面又复杂的状态。由此可见,愤怒对自己和对方的关系有很大的影响。
无法克制的怒火会造成恶性循环
在停车位狭窄的住宅区、商业区或是胡同里,每天都上演着“抢车位”大战。琐碎的纠纷变成吵架,不仅伤了邻居间的和气,甚至可能演变成暴力事件。
闵泰秀和黄庆民是住在同一栋公寓的邻居,因为停车空间很小,所以他们会并排停车。可是闵泰秀对于黄庆民总是把车停在自己车的前面感到很不满,因为每次要开车时,都必须联络黄庆民,有时候还会由于联系不到他而无法开车。有一天,闵泰秀又看到黄庆民把车停在自己车的前面,一直以来累积的怒气便一下子爆发出来。闵泰秀为了把车子开出来而下楼,很大声地质问黄庆民:“你为什么总是把车停在我车的前面?”很快,争吵转变成了肢体冲突。控制不住怒火的闵泰秀冲回家拿出瓦斯枪威胁黄庆民。黄庆民吓得拔腿就跑,闵泰秀追了上去并把他扑倒在地,拿瓦斯枪朝他脸上喷。黄庆民失去了意识。闵泰秀被警察逮捕,以疑似违反不得使用暴力等相关处罚条例被收押。
经营炸鸡店的林东奎偶尔会因为无故乱停的车挡住了店门而心情很不好。这一次,林东奎一连给车主打了好几次电话都无人接听,他开始生气了。巧合的是,刚在附近吃完饭的车主此时正回到了炸鸡店前。已经气炸的林东奎很不客气地对车主说:“快把车开走!”车主回道:“你吼什么?”两个人吵了起来。高分贝和脏话充斥着整个争吵。突然,车主从车上拿出一把小斧头,威胁着林东奎:“你有本事就再说一次!”作势要把斧头砍下去。林东奎吓得立刻跑出两百多米外,并且还扭伤了脚,脚踝严重受伤。
我们都会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在他人身上,而忽略自己当下的心理状态。当心情不好时,不少人会下意识认为,之所以心情会不好,是其他人让我心情变糟糕的。有时候我们会将工作中的压力发泄在好欺负的对象身上,比如下属或是比较友善的同事,甚至是对自己表示关心的朋友或家人。如果反复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害怕的寂寞、孤立就会迎面而来,因为愤怒会将其他人从我们身边赶走。你越是生气,表露出威胁的态度,越是会被孤立,并且也会因为孤独而更加生气。愤怒会斩断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把自己带向孤独;而孤独会接着会转化成更大的愤怒,形成恶性循环。
金成圭一生气就会讲出许多难听的话,经常欺侮自己的老婆和孩子。他就职于一家知名企业,职务为常务。凭着一股一定要把工作做好的冲劲,金成圭的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都备受肯定,一路升迁到同事们都很羡慕的位置。在公司里,虽然他的个性有点急,但能明确区分可以说和不可以说的话,领导和下属都认为他既慎重又温柔,对他无比信任。可是,一回到家,金成圭就变成了一个性情完全相反的人。只要有人回嘴或是让他不满意,他就会立刻破口大骂。不堪忍受的儿子总是躲避他。每当金成圭发现儿子对自己躲躲闪闪,他就更加气急败坏。尽管他下定决心要好好对待儿子,却不容易做到。有一天,金成圭突然将累积的怒火爆发出来,动手打了儿子,导致儿子离家出走。
因为愤怒调节功能出了问题,所以人会不断地生气或出现破坏性行为,这被称为“愤怒调节障碍”。愤怒调节障碍是一种无法克制的冲动控制障碍,冲动控制障碍的范围很广,举例来说,惯性偷窃(偷窃癖)、惯性放火(纵火狂)等都是其中的一种。
即使是微小的刺激都会使“愤怒调节障碍”发作,并且在瞬间将怒火喷发出来。例如有些人会激愤地指责餐厅员工,仅仅因为对方询问时的语气太平淡;或者有些人会与出租车司机因为小事而争执,突然就转变成暴力相向的攻击。尽管有“愤怒调节障碍”的人平常看起来很温和,没什么攻击性,却会突然丧失理智,令周围人大吃一惊。这是因为他们想爆发出来的强烈冲动都在短时间内一拥而上,无法控制住。而当愤怒的暴风过去后,他们常会感到后悔和自责,而这一点是与被称为“反社会人格”的精神疾病患者不一样的地方。可是,如果只是停留在后悔阶段,日后还会反复出现这些行为的话,那么就必须接受专业的治疗了。
不被他人操纵情绪使用说明
人类对于生气警报非常敏感,尽管对方不是冲着自己发火,我们也能感受到负面情绪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