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悲观的墨菲定律
我有个朋友想要考研,可他却一直拖着不去报名、复习。我原以为他是拖延症,或是说说而已。偶然一次聊天,他向我道出了实情,原来他是害怕失败所以才不去备考。
我对他说:“你去考的话还是有希望的,可如果不去考的话,那你一定考不上,这样你只能留在现在的公司,拿着微薄的薪水。”他说:“这个我懂。可如果不去复习参加考试,就等于给自己留了条后路,或者用借口来形容更合适。这样,我就可以在心里安慰自己。觉得如果自己努力的话,也许能够成功。但如果真的付诸行动失败了,我就没有借口来安慰自己了。那样,我会感觉更没有希望,所以,给自己留个念想也好呀。”
看到这里,大家都应该很清楚了,他将考研当成了精神支柱。为了保护它,于是他选择了逃避和拖延。
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墨菲认为:“运用意志力解决问题时,人们习惯于预先假定存在着和愿望相违背的情形。”[4]越在意,越害怕失败,越重视,越容易关注到负能量的那一面。同样法国心理学家爱弥儿·库艾发现的反转定律也证明,当一个人的想象和他的愿望相冲突时,想象力总是能够占据主导地位。
当我们报名参加一个考试,夜以继日复习时会想到什么场景呢?恐怕我们大多数的想法都不是金榜题名、志得意满,而是付出了努力却遭遇失败。
我们这样去想,难道是和自己有仇?当然不是,只是因为越努力,就越在乎,越在乎就越害怕失败,越害怕就越会想到自己不希望发生的场景。
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此时此刻你不断地告诉自己不要去想红色,你会发现,自己越不想想红色,脑子里面越会出现红色。越恐惧什么,就越容易发生什么。因此,即便我们的愿望是考试成功,但通常我们想到的却是挂科落榜,两者发生冲突时,想象总能占据上风。
讲到这里,我突然发现,为什么人们经常感到事与愿违了。我们更重视自己许下的愿望,却从未注意自己的想象和愿望是否真的一致。
人们会本能地为了让自己心里好受一些,而去拖延行动。这样,不仅让压力得到了纾解,还能自我安慰地说:“如果我努力一点,我也能考上的。”此时,拖延症就成了自我保护与心理慰藉的手段。
除了因为悲观造成不敢付出行动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我们在执行过程中急于求成,太在乎事情是否有起色而让自己陷入焦虑、急躁的状态。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确定一个目标之后,第二天撸起袖子开始奋斗,努力了几天后却发现没什么效果,这时候自信心就开始动摇,脑海中会出现自我否定、自我质疑的声音,还会化身福尔摩斯,寻找能够证明自己有所进步的蛛丝马迹,一旦发现自己的进步不如预期时,立马就会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
我这么做会不会成功呢?努力这么久,如果失败了怎么办?为什么都努力好几天了,却一点变化和效果都没有呢?这几天做的一点也不顺利,照这样下去我肯定成功不了……
就这样,原本信心满满,斗志昂扬的执行行动在这种焦虑、迷茫、不知所措的负面情绪影响下黯然收场。悲观负面,对结果过分的执着与担忧,都是典型的“心病”,会导致拖延症、懒癌、做事三分钟热度。
这是因为心态出现问题时会导致人们压力倍增。要知道压力等消极情绪是意志力的死敌,会造成意志力大量耗损,从而进入自我保护的状态,自控系统为了能让自己感觉良好,不得不推迟计划,甚至放弃执行计划。
由此可知,我们在日后的自律能力培养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