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该写一下中国赛车的历史了!”
近些年来很多人都对我这么说过,直到我的职业生涯进入尾声,我才真正意识到——是时候总结一下中国赛车近40年的发展历程了。
本人1984年从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体育报》国际部工作,阴差阳错地选了三个报道项目:网球、高尔夫和赛车。最早的报道就是达喀尔拉力赛,还有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我还发过中国第一篇报道首届中国高尔夫锦标赛的消息,地点是在广东的中山高尔夫球场。
直到有一天,报社群体部的一位前辈跟我说,你不是喜欢赛车吗?去采访港京拉力赛吧。从那时起,我对赛车就倾尽了全部心血。后来在2004年加盟《汽车之友》杂志,也是想更专一、更专业地报道赛车。
从采访港京拉力赛、中国拉力赛、恒运杯拉力赛、北京场地汽车赛等国内赛事,到去日本采访F1大奖赛、去印尼采访WRC分站赛、去非洲采访达喀尔拉力赛,到成为国内最早的F1电视转播嘉宾……我经历了诸多“中国第一”,同时也看到国内的赛事越来越丰富,后来到了分身乏术的地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的赛车活动已经发展到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一大表现。我愿意为中国的汽车文化大发展尽绵薄之力。
在赛事采访中,我结识了中国第一批车手卢宁军、柳实,还有后来的第二批车手周勇、刘斌、文凡、王睿、华庆先、徐浪……我们后来都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也结识了中国摩托车运动协会的最初骨干:齐金城、郑於仁、阮饶根、羡桐春……当然还有一批辛苦创业的老板:张国城、叶明钦、麻俊昆、魏红杰、夏青、陈信中……我是他们成功或者失败的见证人。眼见我的职业生涯即将结束,也是时候将这些都梳理一下了。
虽然中国赛车历史不到40年,但头绪繁多,人物无数,于是我约了两位有经验的人参与本书的撰写:董慧小姐,自己曾在赛事公司工作,组织过场地拉力赛,还是拉力赛的领航员,是一位阅历非常丰富的人;梁晓明先生是我的同行,是业内评价很高的资深赛车媒体人。
这本书名叫《赛车简史》,但不是官方史记,更不代表官方立场。既然是“简史”,我们的思路是以点带面,以最初的赛事、人物为重;但难免会有遗漏,史实方面可能也会有出入,限于篇幅,叙述也不够全面。我们大致把中国的赛车史分为三个阶段:1985—1996年,代表事件是港京拉力赛的诞生和中国拉力赛成为WRC分站;1996—2004年,代表事件是上海承办了F1大奖赛;2004—2019年,代表事件是CCC(中国场地汽车锦标赛)变成了CTCC(中国房车锦标赛)。至于为何这样断代,看过这本书也就明白了。我们以开放的态度看中国赛车历史,更愿以虚心的态度接受大家的批评。
有人说,为何“简史”是从1985年到2019年,而不是一个整年数?1985年9月15日,这是首届港京拉力赛发车的日子,也标志着中国赛车运动从无到有。我个人有个愿望,就是将“9·15”作为中国的“赛车节”,这是一个值得赛车人纪念的日子。我还要向中国赛车事业的奠基人和为之付出生命的人致敬,他们是叶其琛、徐浪、谢承勋和于永刚(大头于)。
至于“2019”,这一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算是我们赛车媒体人给祖国大庆的一个献礼吧。
借机拓展一下话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制造大国,但为何还不是“赛车强国”?从1887年开始,法国等欧洲国家的汽车工业是借助赛车运动发展起来的,打着市场开拓和技术研发的旗号进行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充分利用赛车运动满足了政治需要。战后,英国利用赛车提振民心,如今成为世界赛车中心。20世纪90年代,F1向亚洲扩张,但对中国的赛车运动并没有带来巨大的冲击。赛车已经不再是一项单纯的体育运动,传统赛车商业化、职业化的趋势还要面对新能源赛车发起的冲击。本书,没有这个问题的答案,但从中可以获得很多思考。
万分感谢国际汽联副主席、前中国汽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万和平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
最后要提一下需要感谢的人,首先是董慧小姐、梁晓明先生,是他们的帮助给了我此次实现梦想的机会。还要感谢以下各位对本书写作的贡献:陆鸣尧、曹斌、程广、叶明钦、姚建平、王文朝、徐志勤、张国城、阮饶根、刘鸿君、陈薄宇、柳凌、吕洋、唐广任、项勇、洪俊超、方正、胡学军、范海强、张国江、张新平、梁振文(排名不分先后)。
本书也参考了一些网络上的文章内容,因作者不详,就不一一感谢了。书中除了我本人撰写的文章外,其余作者均在文后进行了单独署名。
2019岁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