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OKR的四大核心价值
关于OKR的核心价值,众说纷纭。例如,透明、协同、承接战略、有挑战性、不与绩效奖金挂钩等。笔者认为,这些都不是OKR所独有的核心价值。传统的KPI同样可以做到,甚至有些企业已经做到。例如,一些传统的德语区家族企业,绩效管理真的不与绩效奖金挂钩,甚至在不违反底线的前提下开除员工都是不允许的。
笔者认为OKR独有的核心价值,具体如下:
(1)提供清晰定义目标的范式。
(2)让目标的设定回归业务的本质。
(3)将战略性管理和运营性管理分开。
(4)管理方式向自主赋能转变。
提供清晰定义目标的范式
在OKR出现之前,定义目标可以参考SMART原则。但目标的描述一般只是一句话而已,顶多中间加个逗号,以表述得更加完整。这样的目标表述方式,对于好量化、容易判断的目标基本上适用,如销售额达成多少、利润实现多少、生产成本降低多少等,但由于没有KR的平衡,在目标达成的同时,会出现某些人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即备受批评的“绩效主义”后果,具体表现如下:
● 虽然销售额目标达成了,但是新产品的推广目标没有达成,造成后续销售乏力。
● 虽然订单交期实现了,但是产品合格率没有保障。
● 虽然市场拓展目标达成了,但是由于促销造成产品市场定位出现混乱。
● 虽然生产成本降低了,真正有降低成本空间的部分没有实现降低目标,但是涉及员工满意度方面的成本(如差旅费)大幅削减,导致员工抱怨时常发生。
团队在使用OKR时,由于有KR的出现,它可以帮助团队平衡并解决上述问题。KR可以:
● 作为目标达成的判断标准。KR用来判断目标是否真正达成,而不仅是表面得以实现。
● 使目标达成更具有可能性。KR为O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路径,为行动计划的落实提供了桥梁。
● 使目标更加平衡。不仅在O与KR之间,还在KR与其他KR之间保持了平衡。在保证大目标实现的同时,也兼顾了团队的健康度,减小了副作用。
● 为目标向下分解提供了中间链条。往往上一级的KR就是下一级O的开始。
让目标的设定回归业务的本质
以KPI为主流的时代,目标的设定往往直接与绩效奖金挂钩。最糟糕的情况是为在个人和组织的利益之间求得平衡,而谈判出了一个折中的目标。甚至,还有更为可怕但又不陌生的现象——“为明年留口粮”,即当年的目标已经可以达成,下属会把部分订单延后至下一年。其实,不仅下属在这样做,其上级管理者也是心知肚明的。
OKR明确主张不与绩效奖金强关联;另外,OKR难度系数的设定,天生就具有挑战不可能的心理暗示。这样,OKR能够让组织和管理者聚焦市场,主张创新,挑战不可能性,其设定的目标才会更有未来感和使命感。
OKR的挑战性给人带来“张力”。这样的OKR能够激发人放弃旧知、探索未来,思考如何以创新的方式实现挑战性的目标。反之,“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如果目标不具有挑战性,那么可能导致如下结果。
● 组织、团队以及个人就没有机会达成更好的绩效目标。
● 组织、团队以及个人就没有机会进行探索反思,无法实现真正的学习和成长。
● 组织和团队就失去了锤炼和塑造优秀的组织文化氛围的机会。
这三个方面,是每一位管理者和每个组织都希望实现的任务和目标。其能够实现的有力前提是设定挑战性的任务和目标,OKR的理念使之成为可能,回归到组织存在的真正价值上,而不仅是关乎“金钱”。
在设定OKR时,团队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团队要设定什么样的目标,才能让业务更加健康,更有未来?”因为OKR的设定是团队管理者和团队成员前瞻性地思考团队究竟要做什么,要达成什么,而不是在过去的数据和经验上,再象征性地加点码法,作为本年度的目标。
目标脱离了绩效考核的束缚,加上挑战性的要求,它更能够回归到业务的本质上。团队管理者和团队成员坐到一起共同思考如下核心问题:
● 团队需要设定什么样的目标,才能让业务更加健康,更有未来?
● 团队需要设定什么样的目标,才能为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客户提供更大的价值?
● 团队成员需要设定什么样的目标,才能为团队、组织、客户做出更大的贡献,让自身成长更有价值?
将战略性管理和运营性管理分开
在组织和团队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工作需要人来完成的,并且每项任务和工作背后都必然包含或者隐藏着特定的目标和目的。例如,有的任务和工作需要团队重点关注、聚焦关键资源;有的任务和工作只需要团队完成即可,甚至可以延后或放弃不做。这是涉及组织效能、彼此协同和资源有效利用至关重要的问题。
OKR的出现,使得从组织到个人共同清晰地聚焦在关键点上成为可能。OKR可以通过任务和工作将所有人和资源组织在一起,完成少数重要的事情。另外,OKR还可以解决组织、各级人员精力分散的问题。
由此可见,OKR所聚焦的应该是关系到组织或团队的战略性问题,即影响外界、未来、全局的重要问题。这方面的管理,人们称其为“强管理”——通过目标、行动、跟进、复盘的方式进行主动行动。其他的任务和工作,人们称其为“运营性问题”,可以考虑用其他的方式来实施“弱管理”——通过监测、问题、纠偏的方式进行被动反应。
例如,在人体中,凡是低级神经系统所控制的活动,人们称其为“弱管理”——被动反应,如人口渴了喝点儿水;而高级神经系统所控制的活动,人们称其为“强管理”——主动行动,如人即使不渴也可以泡一杯工夫茶,满足一下人的心理需求。如果所有的活动都需要调动人的大脑皮层,需要人体进行主动思考和反应,那么人会无暇顾及高级神经系统所控制的活动了,如计划、聚焦、反思等。
管理方式向自主赋能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组织结构先后经历了职能式、矩阵式、事业部制式、社群式等形式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关于组织结构的尝试和创新从来没有停止过,如阿米巴、合弄制、分布式组织、社群式组织、青色组织、VSM(Viable Management System,可持续管理系统)等。那么,究竟哪种组织结构形式更好呢?答案是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不好。任何组织结构形式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也都有其适合的“土壤”。选取哪种组织结构,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够与组织的使命、战略、文化、人员能力等匹配。因为任何组织结构形式都会带来新的问题,所以关于组织结构形式的选择不能坚持完美主义,而要反过来进行思考,比较哪种组织结构形式带来的问题能相对更少一些。另外,在同一组织中,也可以采取不同的组织结构形式,这与组织的规模以及业务复杂度相关。
不论如何,这些关于组织结构形式的尝试和创新,无一例外地都在探索同一类主题,即如何才能真正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发挥人的优势,挑战更高的目标和个人绩效,创造更加优秀的组织文化,平衡组织近期和远期的发展。
为达成这样的目的,改变组织结构形式是方法之一。而OKR在不改变现有的组织结构形式、不大动干戈的情况下,从管理思想和做事流程、工具的角度入手,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彼得·德鲁克开创了“目标管理和自我管理”,但是他从没有设想出如果没有自我管理,那么目标管理该如何实施的办法。这样,目标管理失去了其意义和力量的重大部分——没有自我管理的目标管理仅仅是管理的一半。而OKR不仅在目标的设定上做出重要的贡献,也把自我管理重新带回了轨道。
OKR提倡挑战和创新,鼓励团队成员共创参与和自主战长。团队成员需要的不是控制和监督,而是自我驱动、赋能和支持。OKR鼓励团队成员自下而上对业务进行思考,提倡自主设定目标、自我跟进和迭代。团队成员不但要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要思考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价值和意义究竟是什么。只有这样,团队成员就不是仅凭双手在工作,而是带着“大脑”进行全身心投入的工作。
团队管理者的角色从原来的掌控转变为赋能,从单向自上而下的传达和控制转变为双向的沟通、对齐和相互激发,甚至在某些领域可以完全实现以自下而上驱动为主的变革和创新。团队管理者真正将工作的权力交还给团队,团队成员在愿景思考、目标设定、组织实施、反馈调整、复盘和评估的全流程实现共创参与,而团队管理者则更多地采取分享、倾听和支持等以引导者的领导方式来激发团队自主工作、自主创新和自主成长。
问题解答
Q4:在概念上,OKR与KPI有什么不同?——三“不同”一“转化”
最初,KPI叫作关键过程指标,起源于生产质量管理。例如,公司可以用关键过程指标对生产流程进行监测和控制,以保障产品的质量、生产效率以及成本等达到相关的要求。在绩效管理方面,KPI叫作关键绩效指标,即公司要设定的关键绩效指标,以促进最终绩效达到预期。后来,通行的叫法,设定KPI是指设定目标。另外,绩效考核出现之后,KPI变成了要用绩效指标来进行业绩考核,评价个人工作优劣,决定其奖金和职位晋升。这时KPI的意思就偏向于绩效考核指标。
在绩效管理中,KPI包含两种类型:一类是保持类,如产品合格率要保持在96%以上;另一类是改进类,如产品合格率从96%提升至98%。在管理方式上,这两类KPI完全不同。
● 保持类。团队需要设置监测点进行数据采集,超出偏差要进行原因分析、采取行动、纠偏达标,只进行事后被动反应即可。例如,产品合格率维持在96%以上——目标已经达成,但需要保持。团队需要做的就是按既定流程执行、监测,遇到超标的问题进行解决,若没有问题则继续监测。
● 改进类。团队需要设定目标、拟定计划、监督纠偏,最后复盘总结,需要进行事前主动管理。例如,将产品合格率从96%提升至98%——目标尚未达成,需要立项、分析计划、实施改进,进行阶段性的评估和调整,直至达成目标。
1.重新区分OKR和KPI,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目前,大家看到OKR与KPI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需要重新定义它们才能澄清关系。从管理方式和用途上,可以重新定义OKR和KPI,使二者完全区分开,避免人在概念和实施管理方面的混淆。只有这样,才能让组织聚焦关键点,并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实施有效管理。
● OKR是“目标”的概念——组织需要达成的未来目标,是真正具有战略性和未来感的,更加关注创新、变革等方向性的目标,需要采用OKR的管理方式。
● KPI是“指标”的概念——组织需要监测的和保持的目前水平,是属于运营管理的指标,可以表述为“多、快、好、省”,用现有的流程、工具进行例行管理和监测即可。
2.未来的资源主动投入度不同
关乎企业未来发展的重大措施,可以用OKR的方式来进行管理。有人也许会问:“航空公司的安全指标难道不够重大吗?”答案是:“航空公司的安全指标当然重要,但如果团队不需要采取任何新的措施和手段,只需要按既有的法规、流程、制度去做,那么用KPI的管理方式即可,即定期监测统计数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这与其安全指标是否重要无关,只是管理方式不同而已。如果通过监测,航空公司发现驾驶系统有重大问题,那么团队有必要设定一个OKR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之内进行改进,这需要特别的行动计划和跟进方式,以及验证目标是否达成,这是另一种管理方式。”
3.OKR和KPI的适用性不同
在不同组织中,越是创新型企业、初创的组织,就越适用OKR的方式;而越是传统型、成熟的组织,就越适用KPI的方式。在同一组织中,越是前端和创新的业务部门,越适用OKR的方式,用来做前瞻性的目标管理;越是后端和常规的职能部门,就越适用KPI的方式,可以用来监测组织目前的健康程度。另外,即使在同一部门中,OKR与KPI也可以共存,以起到不同的作用。
4.OKR与KPI的相互转化性不同
OKR与KPI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性,可以用人体来做个比喻,十分形象。人体的健康程度是需要一些关键指标来表征的。例如,体温、脉搏、血压、肺活量、红白细胞含量、血糖等指标,这就是人体健康度的KPI。当这些指标发生问题时,如果由于某种疾病导致某些指标发生了问题,这时就需要医生进行诊断、分析、明确治疗目标、制订治疗方案、实施治疗,阶段性地核查跟进,直至这些指标恢复正常。这些措施加到一起就是OKR的管理过程。
某个组织一定有一些指标可以用来表征组织的健康程度。例如,创新能力、市场地位、成本地位等,而组织一旦发现创新能力这个指标弱于竞争对手,而不能满足客户需求、不能助力于组织长远发展时,组织就要考虑在这里设定一个或者几个OKR,以期待在这个领域取得领先的地位。而这个领域一旦地位得到巩固,或者创新的产品、服务推向市场,其市场地位则又会成为另一个战略重点,关于这个产品市场地位的OKR又会产生。这样的OKR达成后,相应领域的健康程度就得到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