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控制
2012年2月19日 周日
我们似乎在讨论一个很不现实的问题,对音乐有这样超脱世事的、全身心生活在音乐世界里的学生,正如肖邦说的那样,这是一些“决不做与审美无关的事”的人,可这样的人,这年头是凤毛麟角,越来越少了,真要以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功、只能招这样的人进校,恐怕学院都办不下去了。
【山寂樵叟】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文化强国的音乐教育体制都会开办不同档次音乐学校的理由了,因为艺术音乐教育所具有的超功利性质,单凭着物质生活中的文化音乐的熏陶是远远不够的,这应当是长期培养的工程,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学习者渐渐从感性水平体验音乐逐渐升华到理性感性综合的高度去领悟艺术音乐的审美意象。同时,这种金字塔式的遴选人才,足够让我们在不同层次阶段中观察到他们是否具有音乐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心理能力了。
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961届毕业生,该校为我国音乐事业输送了许多人才
这种金字塔遴选方式,在我国1950年代中期就已仿照苏联建成一定规模了。但现在这套遴选法已经变味了。大量的业余学习考生直接参与本科的考试。虽然这使得整体的水平被拉下了,但范围的扩大也有一定的好处:中国人口基数这样大,应该在其中还能够挑选出一些人才的吧。如今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来自二三线城市的学生,他们会到一线城市找音乐院校老师进行考前辅导。这个辅导过程可以让我们有充分的时间观察他的心理能力。
其实,遴选音乐人才也不是难事,主要是抓住音乐人格特质中最鲜明的二点,除了无比狂热地热爱音乐之外,其次就是他是否有自控能力。
【乡音无改】
您老的话可以简单地表述为:追逐音乐的快乐便有学习热情,有了学习热情便有执着动力,对动力的奖赏便是事业成功,而事业成功又激励起新的追逐。如此循环不已,这就为热爱音乐者提供了在征途上永不停息的引擎。
【山寂樵叟】
可以说意志是唯有人类才可能具有的一种心理能力,这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一旦唤起,就能够使我们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产生出组织和调控各种心智力量去迎战困难的能力。
意志总是由某种动机激发出来的。这种动机可以是为着实现某种具体的愿望,例如饥肠辘辘时,闻到大街上飘来的烤红薯的香味,就有了想买一二个尝尝的动机;听到邻居的孩子弹琴很流利,就有了想让自己孩子也去学琴的念想;等等。动机也可以是为着某种抽象的概念、信仰、理想等等所激起,而且往往作出义无反顾的决断,例如投身革命,或是遁入空门,等等。
不同性质的动机对意志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它所产生的动力也不相同。
那种为着实现物质性愿望的动机,可以称为个体性、具体性的动机;人们为着族群、集体的根本利益,或者某种事业的完成而产生的动机,则可称为社会性动机。后者较之前者产生的意志强度,是无可比拟的,人们可以用毕生的经历追求,甚至是可以超然于个人生命之上的群体的前仆后继。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为着音乐艺术发展,或者认识到自己的创作、诠释等的活动与开拓艺术发展前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由此产生的动力,应当是一往无前的。但是,当执行这样的意志与具体的个人行为相联系的时候,却又会发生很多困难和问题。
人民英雄纪念碑
所谓困难,有外部和内部之分:前者主要指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周围环境的干扰,以及层出不穷的诸多诱惑;后者诸如内心焦虑,精神疲惫,缺乏自信,以及保守懈怠之类的性格弱点;等等。但是外部困难总是通过内部困难起作用的。例如一个习琴者的手小,如果他觉得这是无法逾越的障碍,那就转为心理上的恐惧了。因此,意志力面对的主要是自身。即便克服外部的困难也首先要鼓励自己的内心意志。难怪那些励志电影总是千篇一律地会说“首先要战胜自己”之类的话。
但是我们得知道怎样战胜自己才行,亦即充分认识意志会产生怎样的力量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两种不同作用的力量:逼迫自己奔向目标的推动力和制止干扰的自控力。
推动力产生于主体在理性层面上对于目标所具意义的深刻认识。由此产生的意志并非“情绪”的一时兴起,或是一时冲动的“情感”的想入非非,这就具有了持久动力。而在感性层面上,由理性激发出来的、付之以恒的感情,亦即通常所说的“情操”,也会成为支持意志的一种力量。
自控力是一种执行过程中的坚定指令,迫使自己必须完成,也是一种果断排除犹豫、诱惑等干扰的定力。
无论推动力或者自控力的强度,都来自于主体设定目标高度的反射作用力,两者构成正比。亦即一个人为自己制定的目标与自己现有的能力差距越大,他所须作出的努力理应更大,这时反射激发出来的意志力也就越强。
2012年2月20日 周一
读了樵叟洋洋洒洒随口说下的高论,趁着这个周末没有什么活动,我把它总结成一篇小论文:
﹡ ﹡ ﹡
音乐学习者首要的心理素质——意志力
学习音乐必须具有优良的心理素质,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意志力。
意志力有着四种品质:一是独立性,即排斥干扰的力量;二是坚韧性,即控制自己作持久奋斗的力量;三是果断性,亦即当机立断下定决心后不再犹豫;四是自制力,亦即指挥自己,甚至是强迫自己完成任务,以及控制自己心绪情感的力量。学习音乐,意志力的这四种品质都会涉及到。
当然为着成就任何一门事业,都需要意志力。但是这门以情感倾诉为特色的艺术,使得很多敏于聆听者,可以藉着感性绕过知性,以至于从尚未具有自觉意识的童年时代就已启动自己的学习了。但殊不知从此需要的是不能间断的、毕生都得进行的每天数小时的训练,一旦停缀便全然生疏以至前功尽弃。这门艺术的特殊性对于意志的坚韧品质要求可想而知。
并不是所有的艺术都像音乐那样要求学习者具有意志的独立品质。在种种艺术的创作、练习和表演过程中,最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恐怕就是音乐了:一尊雕塑可以在工作室里凿刻五六年,一句诗可以反复思考半天,但音乐的表演者却在无论怎样的心绪和环境之下都得一次性地完美进行,无论乐曲有多长,有成千上万个音符,却必须一气呵成,丝毫的差错都不允许发生。这一过程又需要有多么细致精准的自控力才能完成。
而且音乐还得直面受众评论:倘有鲜花掌声就此骄傲起来,再要卧薪尝胆不易;若是臭蛋袭来,坚持独辟蹊径更难。因此,没有我行我素的坚定的步履,恐怕是坚持不到最后成功的。
反过来,正是因为攀山者众,登峰者寡,使得许多学习者太明白这金字塔之可望而不可及了,因此他们一开始就缺乏自信,在这条征途的入口处似乎挂着牌子:没有意志,趁早回返!这也充分说明只有意志,才是陪伴学习者前进的火炬。翻开音乐史,哪个音乐家没有为自己是否有才能而犹豫踌躇过?!可最终他们还是以自己的意志作为披荆斩棘的砍刀,直指成功的殿堂。
正是这种近于苛刻的要求,使得音乐学习者的意志力,成了最重要的心理素质。
﹡ ﹡ ﹡
【山寂樵叟】
许博士的小论文已经充分向我们说明了意志力对于学习音乐者的重要意义了。那我们又该怎样培养这种意志力呢?
目标与能力之间的差距,必定使意志从一开始就伴有张力。张力既可能来自于外部的怀疑、嘲笑,也可能来自于内部的焦虑、恐惧。这时候教师的行为、语言的鼓励对学生拿出果断决策,排除干扰形成意志起着极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锻炼学生意志力的形成,例如老师可以酌情为学生布置一些比他现有能力稍高一筹的乐曲,逼迫他作出更大的应激反射努力。
学习者的自我言语暗示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例如以命令式的言语对自己说:“我就得把这段双音练好。”或者当稍有成效时,可以用肯定性的原则说:“对了,就这样练!”
习惯是意志力的最有效最可靠的支撑。可以从自控力入手,从对生活作风习惯的自我严格管理开始,因此从最初的学习中就必须禁止学生以涣散的精神从事音乐活动,如为着父母规定的计时或计量心不在焉的练习、不仔细看谱、不肯打拍子的练习、作品练腻了的半途而废。这也是拉曼斯托[1] 看重米基的原因。
建议粗枝大叶惯了的学生可以练一下肖斯塔科维奇的《降B小调赋格》。乐曲缓慢,长时值的音符和繁琐的装饰要求弹奏者有耐心管住自己,坚持数拍子。
例2 肖斯塔科维奇《降B小调前奏曲》Op.87/16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扩大到对一切生活细节,不得潦草从事、粗枝大叶。这往往会使得很多人发生误解,以为音乐家的心灵失去自由,规矩的束缚使他不能随心所欲,恐怕会有碍于音乐诉诸情感表现的本性。关于现实个性与审美个性的不同,这里不再赘述。就艺术学习的方法而言,须知对于非具象的音响作为介质的艺术形式而言,没有秩序便没有一切。而秩序是需要控制的。
自控在很大程度上是意味着自我强迫。因此有意识地逼迫学生每日做一件自己并不乐意做的事,例如强迫自己散步,或者五指练习,或是数拍子,或者在大庭广众前的演奏……这样的强迫会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在其中受到的压强,这正是一个具有自控能力者应当习以为常的压强。演奏者的心理必须习惯并维持着这样的张力。音乐家的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应当像演奏时那样地始终有控制,即严谨、仔细,即便是节假日也不能让自己的精神状态变得松垮疲沓,为此他也必须经常保持演奏活动,以维持这意志力的持久性。
2012年2月21日 周二
很多人觉得,学习动机是通过兴趣引发出来的,因此一些教材从头至尾就贯穿了兴趣原则。谁都喜欢说自己热爱音乐,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云云,可一般人大多数是心血来潮,兴趣忽至,舞弄一阵,过不多久即偃旗息鼓。我在美国的一个邻居,先是说要跟我学钢琴,来了两次,第三次声称要学和声了,于是又来了两次,过一阵又想学着写合唱曲了,但布置的习题没做,最后又提出好好练琴,重新收拾旧山河了。
【山寂樵叟】
但克服心血来潮的关键,还是目标专一的追求,这甚至是排他的力量。
【乡音未改】
也有人觉得,只要推动学生肯努力,什么样的动机都无所谓。因此一些家长对孩子的鼓励,也常常以某种物质奖赏为许诺。某些因素,例如荣誉的刺激,也可能对于一时还不能理解音乐艺术之社会意义的年幼学生来说,借助鲜花掌声的引诱,可能产生一定的杠杆作用,但这毕竟是权宜之计。应当尽早地让学生的学习动机与音乐本身的功能结合起来,才是正道。
【山寂樵叟】
保罗·维特根斯坦
不同的学琴目标,所需要的音乐能力和动力是有区别的。
只是为着陶冶性情,开发情商,培养鉴赏音乐水平的学琴,学习者只要有一般的“音乐能力”和兴趣便足以应付。某些激励的机制——或是为了个人的荣誉,或者是决不辜负集体的期望而激起的意志,说到底,这些只是一种虚荣,或许也可短时的奏效。
但要成为一个音乐家,需要的则是“音乐才能”和学习毅力了,这样的动力并非是一种强迫,正如萨特说的那样,这是职业本能产生的天命感。绝大多数具有“音乐天赋”的音乐家,他们的动力正是来自这样的天命感,亦即能够深刻认识音乐对自己生命的意义,以及自己的音乐活动对人世的意义,正如年老时的巴赫视力减退了还挣扎着写曲,战争中失去右臂的钢琴家保罗·维特根斯坦[2] 还要求拉威尔为他写作左手协奏曲,贝多芬耳聋之后还能写出如此杰出的乐章……他们之所以能够克服这些障碍,因为这本就是他生命活动的一部分。
如果音乐教育工作者能够明白,学习的根本动力在于他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和动机,那么,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把这些需求动机以及他整个生活价值观念,与艺术活动的根本目标结合,只有这样,方能使习琴者得到永远的动力,到了这个境界,也就无所谓需要毅力逼迫自己之类的说法了。
注释
[1].米基的钢琴老师,见《学琴日记》第318页,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
[2].保罗• 维特根斯坦(Paul Wittgenstein,1887—1961),奥地利钢琴家,著名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