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琴日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篇
教学宗旨

第三章 塑造健全人格

三重身份

2012年2月26日 周日

大概是上个周末吧,和鸿晟在逛金茂商场时巧遇刘彬,[1] 要不是她和我打招呼,这又矮又胖的妇人我可真认不出那就是当年坐在我边上的小小“卖花姑娘”呢。自从师范毕业之后,“卖花姑娘”为谋生而辗转许多学校任教,最后又回到我们的小学当起教导主任来了。大概没事经常看看学校历届活动留下的档案吧——那会儿我经常上台弹琴,留下一些照片——所以竟能一下子叫出我的名字。

昨天恰好有个校友聚会的安排,知道我在国内,所以她上周四就发给我通知,说是“欢迎阖第光临”,于是今天就带米基去参加了。

杜蕾、虞文婷、汤颖佳都来了,董妮[2] 则去了英国。我们这批童年玩伴久别重逢,不免唏嘘惊呼一番:命运之神竟然把当年尽是幼稚可笑的娃娃,凿刻成迥然不同的各式人等了!回想那时钱校长最常说的话就是一口无锡话音的“性格决定命运”。每年开学典礼都会对我们说,教育的任务就是给学生一个优秀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老同学各有各的故事。虽然遭遇不同,却真是证实了钱校长的理念。可不,这几十年来大家面临的都是同样的大背景。改革开放,给了我们这一代人有着充分自由发展的际遇。当然,各人的背景不同,才分也各有高低,因此在社会中的境况也有所不同。但在我听来,大凡对自己今日现状还满意,或者仍怀有信心的,几乎当年都是比较理解“自我完成”道理的。

由此可见,让这样的理念深入每个学生的心灵里去,才是做教师的最重要的教育任务啊。

因此说到音乐教育,恐怕培养的目标也同样如此,首先是做一个人——有健全人格、有自由灵魂,懂得尊严而优雅地生活的人。然后是一个具有献身精神的艺术家,最后才是一个有着独立个性的音乐家。钢琴家或者歌唱家、作曲家只是他的职业身份而已。

【山寂樵叟】

青青的感想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也是最根本性的问题:音乐院校培养人才的宗旨究竟是什么?

说起培养音乐人才,在古代埃及的壁画上可以看到乐师向女奴授艺,要她仔细辨音的情景;中国从唐代开始就有了教坊、梨园之类的机构,一边演出一边带培新人;从Conservatory的词源上还可以知道文艺复兴的初期有了专门的音乐教学机构。但是这些教学方式和当代的专业音乐教育,却有着很大区别。前者培养的是音乐机器上的齿轮与螺丝钉,而后者培养的却是具有独立身份的艺术家,是有着完美人格和丰富精神世界的人,是对于各种现象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充满激情的人。音乐只是他们用以实现人生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已。

埃及壁画女奴学琴

可惜的是,我们对此的认识很不够,直至今日,无论哪行哪业,培养的目标还是to be somebody,成名成家才算是不辱教育使命。大部分人重专业技能而忽视文化基础,以至于作为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最起码的历史、文化知识都没有,更不用说运用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去独立思考、解释周遭各种现象的能力了。可没有这样的能力,一个音乐工作者岂能有自己的审美理想,能用自己的创作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诠释自己对社会、对历史的认识呢?

许多教学机构的管理者把人的心理看成是可以七拼八凑的组合结构,设置了各种政治课程,以为价值观是可以通过课堂灌输完成的,然而这种努力已不断地被证明是无效的,只是在那里白白浪费了学生的大好时光。可惜的是我们的教学部门主事者仍然乐此不彼。

如果他们能够认识到,一切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形成,而个性形成的关键又在于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那么艺术教育就会得到真正的重视,因为它担当着更为特殊的任务:引导人们通过对艺术的领悟,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

【乡音无改】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具有自由的灵魂呢?这样的人和学习音乐又有什么关系呢?

注释

[1].许雪青的小学同学,见《学琴日记》第8页,1990年1月28日。

[2].许雪青的小学同学,见《学琴日记》第8页,1990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