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扫一扫,进入课程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语译
过分贪恋色彩的绮丽,使我们的视觉变麻木了,反而失去辨色的能力;过分追求音声的娱乐,使我们的听觉变迟钝了,反而失去知音的能力;过分讲究美食的享受,使我们的味觉变不灵敏了,反而失去品味的能力;纵情于骑马、追逐野兽的游戏,使我们玩物丧志,以至于精神错乱。羡慕那稀有的金玉珍宝,往往使我们的行为走入偏差。所以圣人的修养,要像“腹”那样的无欲无知,易于满足,不像“目”一样的多欲多求,贪得无厌。也就是说要断除向外的追求,而返归内心的恬静。
要义
1.本章先举人们欲望的迷心乱性。
2.最后提出“为腹不为目”的修养。
多欲多惑
“五色”,《释文》:“青、赤、白、黑、黄也。”这里的五色并不限于这五种颜色,而是泛喻颜色之多。“目盲”并不是指眼睛瞎了,而是指颜色太多,使视觉受刺激,以致麻痹,失去了辨色正确的功能,即所谓“视而不见”。美国聋盲女作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描写她如果有三天的光明,让她的眼睛能看见这个世界,她将会如何仔细地去欣赏花的美丽,可是我们这些眼睛能视的人,又有几个真正去享受上天为我们创造的颜色,每天我们所看到的各种五光十色的物体,我们都是一晃而过,没有一点深切的感觉,我们岂不比海伦女士还要目盲?
“五音”,《释文》:“宫、商、角、徵、羽也。”这里的五音,并不是只指这五种音调,因为它们是中国古乐构成的基因,不会令人耳聋。这里的五音是指由这五音构成的音乐。这些音乐的极端发展,使我们的耳觉遇到无尽的刺激,以致麻痹,失去了听音清晰的功能。这一点,在古代,孔子的批评靡靡之音,墨子的非乐,虽和老子对五音见解并不完全相似,但对于音乐的泛滥,迷惑人心,却是一致的。再证之于今天,夜总会里的噪音喧天,老子的“五音令人耳聋”虽为比喻,却一点也不夸张。
“五味”,《释文》:“酸、咸、甜、辛、苦也。”这里的“五味”,不是单指这五种味道,而是指由这五味所调制成的各种菜肴。如果,我们整天贪嗜美味的食物,我们的味觉一定会麻木,反而不能辨别食物的真味。“口爽”,王弼的注:“爽,差失也。”河上公的注:“爽,亡也。人嗜五味于口,则口亡。言失于味道也。”虽然俞樾曾说:“河上、王弼并未得爽字之义。爽者,口病之名。故《庄子·天地》云:‘五味浊口,使口厉爽。'《淮南子·精神训》云:‘五味乱口,使口爽伤。’疑古语然也。”但本章中的“目盲”“耳聋”都是比喻,而不是真病,所以口爽解作口舌失味,也是合乎事实的。
“驰骋”是骑马,“畋猎”是打猎。这两者所指是一件事情,就是骑着马,追逐鸟兽。这和一般猎人的打猎不同,因为后者是为了生活所需,而前者,却是以追逐为游戏,甚至以杀生为娱乐。在古代,骑着马打猎是贵族的娱乐方式。《易经》比卦辞便有“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比卦·九五爻辞》)的说法,唐魏征《谏太宗疏》也有“思三驱以为度”的劝告。可见这些畋猎的游戏容易玩物丧志。也有人把畋猎比之于今日的运动,可是许多运动走了极端,如跑马、赛车等,都变质而成了赌博、赌命。所谓“心发狂”就是指他们疯狂的追求,而失去了理性。
“难得之货”在本书第三章中已经提及,是指金玉珠宝等财物,这不是一般人能容易获得的。如果想得到它们,便极易采取不正当的方法去追求。王弼注说:“难得之货,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这“塞人正路”四字说得好。“正路”就是正当的途径。普通人循正当途径所赚的钱财,最多也只能维持一个舒适的生活而已。当然特别善于经营的人,也许能变成百万富翁。我们不能说他的“百万”财富不是出于正当的途径;可是当他们把这“百万财富”换成了金玉珠宝之后,辛苦所付出的代价,便变成了欲望的象征。于是人人只看到欲望的象征,而见不到正当途径的努力。所以说“难得之货”,妨碍了我们的正路。
为腹养己
在这里“腹”和“目”是两种不同的象征,王弼注说:“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所谓“以物养己”是指真正生存的需要,在第三章中,曾说:“实其腹”,也就是指最基本的需要,如食物等。对于这种需要,老子是给予正面肯定的。所谓:“以物役己”,是指自己变成了物欲的奴隶。因为目向外视,心神便跟着它向外追逐了。
腹与目的对比,还有以下三点意义的不同:
(一)满足与不满足:李约说:“目无厌,圣人不为;腹知足,圣人为之。”腹包括了胃。当我们饿了,只要吃几大碗饭,胃便饱了。尽管山珍海味列于前,我们的胃也无动于衷。相反的,“目”却不然,看到了好看的,还要更好看,永远也无法满足。
(二)无知与有知:吕吉甫说:“腹无知者也,目有见者也。”腹在我们的体中,除了饿时之外,它都安静地在那里,我们几乎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可是“目”却代表了知识,因为它是传递知识的门户。外物的印象由它而向内输入,便构成了知识,内在的心念由它而向外攀缘,便构成了意见。
(三)养气与泄精:河上公说:“(腹)守五性,去六情,节志气,养神明。”又说:“(目)目不妄视,妄视泄精于外。”这是以腹喻气海或丹田,这是养气的温床。而“目”却是欲漏,把我们的精神向外流散。这也即是后代道教炼丹所强调的“守腹”和“闭目”的功夫了。最后的“去彼取此”,“彼”是指“目”,“此”是指“腹”。同时“彼”也象征向外的追逐,“此”象征返归于内心的安静。
新语
本章理路很清楚,都在说明人心的欲望就在求多,求官感之欲。最后归结在“为腹不为目”乃是本章的重点。我们把为腹和为目做一比较:
为什么这里讲圣人,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对应第三章的“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来看,“虚其心”就是“不为目”,“实其腹”就是“为腹”,所以这里的“为腹不为目”是个人的修养,也是圣人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