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新说:我在美国讲庄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总论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是根据郭象的《庄子注》本而来的。内篇共七篇,自古以来都认为是出于庄子的亲笔,可是到了近代,有些学者也怀疑内七篇不是庄子所写的,他们所举的理由,如司马迁《史记》中批评《庄子》,只举《渔父》《盗跖》《胠箧》等篇,而不提内七篇;以及内七篇都是有特定的篇名,不像其他外、杂篇都是举该篇前面的二三字为名。这种有特定篇名的习惯都是后起的,也就是说内篇在外、杂篇之后。对于这种说法,也有很多学者提出反驳。但这些都是没有定论的考证之言。我们今天研读《庄子》,是要了解庄子这套思想的旨趣,把它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上。至于谁是庄子?谁写内七篇?这都是次要的问题。即使退一步,我们得到定论说内七篇不是庄子本人所写,那么内七篇总该有个作者,而此人思想的伟大就值得我们赞叹,远胜过司马迁笔下写《渔父》等篇的庄子了。

如果《庄子》一书,或庄子学说有一个中心思想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其中心思想就在内七篇里。而且这内七篇,不仅是在内容上,甚至在篇名上,都很精密地构成了一个理论的体系,有如下图:

《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有三条路子:一是《齐物论》中所讲的体验真知;二是《养生主》中所讲的保养精神;三是《德充符》中所讲的涵养德性。由这三方面的修养,才能证入《大宗师》里所描写的大道,才能成就《大宗师》里所推崇的真人。唯有真人,才能真正地逍遥而游。一方面能游于《人间世》里的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而此心不乱;另一方面能游于《应帝王》里的竭精尽虑的政治事业上,而此心常静。

“逍遥游”三字据陆德明《释文》:“逍,亦作消。遥亦作摇,遊亦作游。”郭庆藩《集释》说:“逍遥二字,《说文》不收,作消摇者是也。”王叔岷《庄子校诠》:“消摇与逍遥乃是古今字。”但今本《庄子》都作“逍遥”,所以我们也就依据“逍遥”两字求解。首先,我们看庄子自己如何运用“逍遥”两字,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两字一共出现了五次:“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墟。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天运》)“芒然彷徨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达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从这五段话里可以看出“逍遥”的两个特色,一是它都做动词和形容词用,也就是说它本身不是一个哲学术语,是一种行为的表现,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不能在“逍遥”两字上求解,而应在达到逍遥的工夫上体验。二是它都和“无为”“无事”相连。“无事”也是“无为”的运用,而“无为”却是老子思想的要点。在这里,一方面可以看出庄子和老子思想的承接,一方面也显示了“逍遥”的功夫在“无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在心性上有很深的修养功夫。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本篇虽名为“逍遥游”,但“逍遥”两字却出现在全篇最后的几句话中。如果本篇像其他外、杂篇一样用前面两个字为篇名的话,我们便很难抓住《逍遥游》的中心旨趣,而只看到小知、大知、无己、无功、无名及无用等分散的许多观念。现在庄子既然以“逍遥游”名篇,我们便可用“逍遥游”去贯通全篇。

本篇的结构:第一部分,从“北冥有鱼”到“此小大之辩也”,都是借鲲鹏和蜩鸠的寓言故事,来托出“大”的境界,这正是“逍遥游”的方向。第二部分,从“故夫知效一官”到“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本篇的中心,是以修养的层次,写出“逍遥游”的最高境界。第三部分,从“尧让天下于许由”到最后的“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这是借许多故事,把第二部分的中心思想,再加以推衍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