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治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8.4 社会认同

任何思想观点最初都是个人的,个人的思想观点变成科学,形成社会意识形态,有一个社会认同过程。社会认同过程是理的形成、发展和逐步成熟的过程。虽然理最初是从个人思想观点发展而来,但如果无法形成社会共识(至少是两个人的共识),它也不具有社会理性。社会认同可以是两个人的认同,也可以是几十人、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的认同;可以是一个家庭的认同,也可以是一个党派、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认同,直到全人类的认同。

社会认同是在事实认同、逻辑认同基础上的社会群体认同,是在社会范围内,人们对公共意志、公共利益和公共事物的认同。思想、意识、文化、风俗、习惯、政权、制度、体制、法律、政策以及与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政治地位、道德倾向和文化品位相关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社会认同的范围。社会认同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和功能。

社会认同的关键是价值认同。有无、真假是事实认同和逻辑认同的问题,是非、善恶、利害、优劣则是价值认同的问题。价值认同是不同的人对事物的是非、善恶、利害、优劣做出群体性的价值判断。价值认同是社会科学和社会管理最基本的课题。在社会科学领域,一种思想、一种主张、一个观点、一项政策,是对还是错,判断的标准主要是价值标准。一般来说,对多数人有利的、对大局有利的、对长远有利的,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多数人的利益、大局利益、长远利益是大道理,少数人、局部、短期的利益是小道理,小道理服从大道理。

价值标准是价值认同的依据和原则。价值标准是多因素的复合标准,可计量的有形价值(如货币、实物)、不可计量的无形价值(如人格尊严、文化情感)以及经济价值、政治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属价值标准的范畴。

经济价值是用效益、得失来衡量,可用货币或实物计量的价值。政治价值是用国家、阶级、党派、社会团体的地位及权益变化来衡量的价值。道德价值是在人性、人情、人伦的道德领域,用善恶来衡量的价值。文化价值是在意识形态、社会文明方面用优劣衡量的价值。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经济利益、不同的政治地位、不同的道德倾向和不同的文化品位,因而有不同的价值标准。

持不同价值标准的不同人和不同社会群体对同一事物的价值认同是对该事物内含的、可共同确认的价值的认同。共同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共同的道德倾向、共同的文化情感,是人们价值认同的基础。一般来说,一种思想或主张,一项政策或措施,越能体现多数人的利益、倾向和情感,就越具有理性的社会价值,越能被社会多数人认同。损人利己、剥削掠夺、压迫强制、诲淫诲盗的思想和行为,由于违反人性和理性,不具有理性的社会价值,是不会被社会主流价值认同的。

效益、得失、利害、善恶、优劣是价值认同的根据,这些根据需要事实的确认和逻辑的分析,因而价值认同程序是在事实认同和逻辑认同的基础上进行的。

社会认同是在各种社会关系结点上形成的聚合机制。在血缘、情感、思想、利益、权力、文化等关系结点上形成的聚合机制是社会认同的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家庭、亲属、宗族、民族等社会组织形式,这种关系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有族亲和姻亲结成的网络,有“血浓于水”的情结,是最具有自然凝聚力的社会关系。同学、同事、战友、老乡之间或因同一个师承,或因同一个单位、或因同一个团体、或因同一个地区,他们有共同的情感,产生同一情感偏好或同一价值取向,这种情感偏好和价值取向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聚合力。不同的理想信念有不同的政治倾向,不同的思想观点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有同一政治倾向和价值判断标准的群体有党派或学派的聚合力。

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决定共同体聚合和分裂态势的指向性关系。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同的利益将各成员聚合在一起,其聚合力与各成员利益的一致性成正比,与各成员利益的冲突性成反比。当一致性为主流时,共同体呈聚合态势,发展方向是同一的;当冲突性为主流时,共同体呈分裂态势,发展方向是错乱的。在共同体各成员利益关系一致的状态下,社会认同程度是不断增加的;反之则相反。因此,要提高社会认同程度,就必须通过利益关系调整不断增强共同体各成员的利益一致性。

国家层面上最关键的社会认同是社会制度的认同。社会制度是集中体现全体社会成员利益关系和血缘、情感、思想、文化等多种社会关系的集合体。社会制度的认同机制是决定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内在机制。

社会制度的认同是国民对国家共同体利益结构、权力结构以及发展方向和运作机制的认同。利益的一致性,权力的均衡性,发展方向的进取性,运作机制的顺畅性是国民对国家制度认同的关键点。社会制度能否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大程度地实现,能否确保国民的权益受国家制度的保护并能无障碍地充分实现,能否通过国家发展实现国民的愿景,能否确保国家政府通过有效运作兑现对国民的各种承诺,是国民对社会制度认同的关键所在。

社会认同有各种方式和途径,民间的走亲访友、同学会、同乡会、联谊会、行业协会、图书音像、产品广告,官方的宣传教育、民主选举、投票表决,都是社会认同的方式和途径。每一种方式和途径都产生相应的聚合效应,每一种聚合效应都会对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生态产生或明显或微妙的影响。社会认同过程是国民相互之间、国家和国民之间同质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民之间的利益、情感、思想、价值取向分类聚合,形成各类别、各层次的社会关系;国家和国民之间的意志、权力、利益、理想逐层聚合,形成国家共同体。

自愿认同和强制认同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同方式。自愿认同是认识主体在自主状态下对另一主体提出的观点自觉自愿的认同,是融合式的认同。强制认同是强势主体运用强制手段或通过高压氛围迫使弱势主体同意自己观点的认同,是压制式的认同。融合式认同有真正的、持久的凝聚力,向一体化发展。压制式认同随强制性因素的消除而分化,回归相异状态。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的各个朝代,以君主专制维护的统治秩序是强制认同秩序,一旦专制政权崩溃,强制力消失,其统治秩序随之瓦解。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文化,虽然有不少糟粕,但是国人自愿认同,融合成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文化,虽不断改朝换代,也能传承永续。现代市场经济是自由交换的经济,在自主自愿基础上签订的各种协议合同,自觉遵守的市场规则,都是自愿的认同方式,通过这种自愿认同,各种经济元素融合在一起,不断促进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体化。

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校教育是规范化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认同途径。科学文化知识的认同是社会认同的基础。在统一的教育制度下,国民接受同样的科学体系、知识结构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有着共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容易形成社会共识,这是教化式认同的优势所在,无可厚非。但是,教化式认同对于培养国民的自主意识、批判意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理应检讨和改革。灌输式的授课方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单纯追求分数的考试制度,固化了科学知识,定势了思维方式,压抑了个性活力,迫使国民从小就进入社会限定的教化轨道,造成知识雷同、能力雷同、人才雷同的超级同构现象,这是以牺牲国民个性和创造力为代价的教化制度,它适应超稳定的封建社会,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知识经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