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12年第1期/总第5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实证过程与结果解释

(一)产业同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1.研究样本

结合上述模型描述的产业结构同构化机理分析,本部分进一步进行实证分析。在行业选择上,考虑到农业和服务业大多相当依赖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人口分布,而第二产业相对来说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较小,故本文以第二产业为口径,对地区产业结构差异程度进行分析。在时间选择上,考虑到我国行政分权改革是在1980~1994年进行的,中央与地方权力格局真正发生变化则是在1994年税制改革之后,而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则是在21世纪初才真正开始的,基于上述因素并考虑到统计口径上的一致性,故本文选取2002~2010年共9年的数据为研究时段。这样,本研究的样本是珠三角9市共9年的数据变量。

2.变量数据

产业结构差异度(Dissimilarity of Industrial Structure),本文借鉴了Krugman(1991)的指标度量方法[4]

(3)式中,n、m=1,2,3,nmn、m表示地区,本文具体指珠三角的9个城市:广州、深圳、珠海、江门、惠州、中山、佛山、肇庆、东莞,t表示时间,i代表行业,Ynmt表示t期地区n、m之间产业同构的总体状况。另外,由于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也是重要的度量方法,分析中也采用了该方法。具体公式是:

式(4)中,i、j为地区,n为产业,Sij∈(0,1)。该式表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越大,产业同构性越强[5]。在运用公式(3)和公式(4)进行计算时,所有数据均取自各年度《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台统计年鉴》及《广东省统计年鉴》,一些缺失的数据来自相应年份的各地市的统计年鉴。

3.统计描述

首先,我们根据公式(3)并利用珠三角9市2002~2010年相关数据计算珠三角产业结构差异度。详细结果见附表1,结果显示,广州、肇庆与9市其他城市的产业结构差异度较大。这意味着,珠三角产业同构现象好像加剧了。尽管珠三角资源禀赋具有很大的同质性,并且大多数城市都把电子、汽车、机械、化工和医药等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从产业分工的角度看,地区间的产业结构的差异度有的正在缩减,而有的正在扩大。这充分说明产业分工在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上产生了作用,因而地区竞争加剧是正常的,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

根据公式(4)并利用珠三角9市2002~2010年相关数据计算珠三角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详细数据见附表2,我们发现,珠三角9市第二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非常接近,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相似系数普遍呈递增趋势。近年来,有关珠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重复建设的批评声不绝于耳。大量研究指出,珠三角9市优势产业基本雷同,第二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偏高。

这种较高的产业同构是否就不利于地区优势互补和分工、协作以及珠三角一体化的实现?产业同构会不会也存在其合理性和必然性,而且产业趋同某种程度上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使得珠三角的产业向集聚发展?带着上述问题,我们对珠三角地区GDP增长率与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进行回归。

表1 珠三角结构相似系数与GDP增长率

续表

如表1所示,通过对珠三角结构相似系数与GDP增长率数据的处理,我们发现GDP增长率与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存在非线性关系,因此在解释变量中包含产业结构相似系数(SC)及其平方项(SC2)。

表2 珠三角结构相似系数对GDP增长率的影响

4.结果分析

通过计算,如表2所示,我们知道GDP增长率都是正的,即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对GDP增长率有正的影响,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导致了经济的增长。这种同构促进经济增长,与开篇提出的第一种观点,即把“同构”当成产业雷同加以排斥的态度正好相反。接下来,我们更觉有必要对珠三角的产业发展情况做进一步的分析,以三大经济圈的代表深莞惠经济圈的产业发展协同度为例进行测算,以期探求重要而有价值的信息。

(二)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度测算

我们从定量的角度对三地产业发展的协同度进行综合分析。制造业一般具有市场跨区域、要素流动大的特点,其绝大部分领域又处于完全性竞争态势中,因而极容易形成同构性、同质化竞争。所以,制造业是深、莞、惠三地进行协同,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6]

1.制造业分类

为了突出重点,便于分析,我们在制造业分类标准的基础上,同样按轻工日用品产业、石化和原材料产业、机电装备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四大类,选择比重较大的21个行业,如表3所示。结合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的表现形式,分别从其产业同构指数、地方专业化指数、产业资本密集度和资本产出效率四个方面的变量进行测算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三地制造业发展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估三地产业发展协同度的依据。

表3 产业协同度定量分析涉及的21个行业分类

续表

2.测算指标说明

(1)产业同构性指数指标说明

同构性指数是指两地区行业结构差异的绝对值的加总。该指数用于考察地区产业同构性的程度,指数数值分布在0~2之间。指数值越高,说明两地区产业差异程度越高;指数值越低,说明两地区产业同构性越大。这个指数用来衡量区域产业同质或差异的程度(Krugman,1991)[7],也可以用来考察地区产业趋同化的情况。依照克鲁格曼(1991b)的方法,指数公式如下:

这里,下标jk表示区域,i表示产业,qijqik分别表示两地区i产业的增加值,qjqk是两地区各自的总的产业增加值。

(2)地方专业化指数指标说明

为了进一步分析三地产业在行业集中度上存在的差异,我们以反映产业集聚程度的地方专业化指数进行考察。地方专业化指数是指某地区的某一产业占该地区所有产业的比重与所有地区的该产业占其所有产业总和的比重之比。该指数用以考察一个地区产业专业化程度(或者说是集中程度)的变化趋势。当该指数越小,说明这一地区该产业相对集中程度越低,也就是说专业化水平低;反之,则说明这一地区该产业相对集中程度越高,或者说专业化水平高。若该指数值大于1,则说明该产业集中度高于所有地区其他产业的集中度平均水平,从而说明其产业的专业集中度处于较高的位置。

地区专业化指数简单模型表示为:

其中,分子是j地区中i产业占该地区所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分母为所有地区的i产业占其所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

(3)产业资本密集度测算指标说明

三地产业在行业上存在同构,但在产业集中度上存在差异。我们进一步从资本密集程度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产业资本密集度是指相对应的产业中人均资产的拥有量。产业的发展一般经历从简单工具到复杂装备、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演进的过程。该指数反映了产业装备投入的水平,也可以说明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或可显示出产业链的不同环节。

(4)资本产出率测算指标说明

资本产出率是指相对应的产业中每单位年末资产产出工业增加值的量的数据。该数据反映了资本产出的水平。通过资本产出率指数的变化趋势,可以把握各市产业中的增长效益。我们用深、莞、惠三市的产业增加值和该产业的年末资产合计来计算其资本产出率。

3.三市产业协同度综合评价

前面我们对深莞惠产业从行业的构成、专业化集聚度、资本密集度和资本产出率四个方面分析了其存在的相同性与差异性,并对电子信息产业进行了细化分析。我们以上述的基本分析为基础,分类归并形成产业发展协同度的系数,构建产业发展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三市产业发展协同程度进行综合的评价。

(1)指标说明

该指标体系可系统评价相关地区产业发展的协同程度,并可建立一个监测体系,根据数据的动态变化,跟踪其协同发展的未来趋势。该指数值越大,协同度越高。

我们将上述的行业构成指数、专业化指数、资本密集度指数和资本产出率根据其对三地产业协同度的影响程度,分别设计权重为0.25、0.25、0.3和0.2。对于其中的各项二级权重,则主要根据三地产业发展的各项特征和三地产业发展呈现出的重要性确定权重。其中,行业构成指数中的轻工日用品指数、机电装备指数和电子信息产业指数分别为0.06、0.08和0.11,其余类推(见表4)。根据上述权重设计,可以得到三地产业发展协同系数,以用于对三市产业协同发展状态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

表4 深莞惠产业发展协同度评价指标权重设计

(2)测算结果

根据三市分行业各种指数的汇总,并结合表4的指标加权体系进行计算,得出三市各产业协同度数据,三市产业发展协同指数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2004~2010年深莞惠产业发展协同度趋势

从图1我们看到,深莞、深惠和惠莞的产业发展协同系数整体上呈现先降后升趋势。其中,深莞、深惠2009年以来明显上升。

将三市之间的产业发展协同系数融合汇总后,我们得出三市2004~2010年总的产业协同发展趋势(如图2所示)。

图2 2004~2010年三市总的制造业发展协同度趋势

从图2来看,三市产业协同发展总系数由2004年的2.45下降至2007年的1.49之后,又上升至2010年的4.69,可见三市产业发展协同度现正呈上升的趋势。

(三)实证结论

考虑统计口径的问题,本文选取珠三角2002~2010年共9年的数据及深莞惠2004~2010年共7年的数据为研究时段,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及构建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度测算体系,分析珠三角产业同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测算深莞惠三市制造业产业发展协同度,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对GDP增长率有正的影响,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导致了经济的增长,与把产业“同构”当成产业雷同加以排斥的态度正好相反。

第二,在行业构成上,除石化和原材料产业以外,深莞惠三地的轻工日用品、机电装备及电子信息产业在行业构成上存在较明显的同构现象。

第三,在产业集聚上,深莞惠三地各有不同。轻工日用品产业在东莞的集聚度较高;石化和原材料产业在惠州有明显的高集聚度;机电装备产业集聚度在东莞相对较高(近年来东莞在下行,而深圳在上升,两地有拉近的趋势);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度深圳和惠州相对在高位,东莞相对较低(近年来惠州略降、东莞略升)。

第四,在产业资本密集度方面,深莞惠三地的轻工日用品产业资本密集度大致相近,近年来三地均有所提高,但总体上低于全省产业资本密度平均水平;机电装备产业深圳和惠州要高些,东莞相对较低;电子信息产业差距较明显,深圳明显高于惠州和东莞。从中可看出,深圳与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呈差异化发展特征。

第五,从产业资本投入产出率来看,深莞惠三地的轻工、机电、电子信息产业趋于接近水平(个别年份的波动可能与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有关)。尽管三地产业发展模式和阶段有所不同,但同样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发展趋势,产出趋于平均化,说明三地的三大产业发展模式有其客观存在的合理性,市场“看不见的手”发挥着有效的作用。

综上所述,以产业协同度指数变化看,深莞惠三地的产业分工合作协同度在不断提高,具有协同和构建超大产业集群的可能性。具体来说,其一,三地的机电装备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行业构成相同度较高,具有同构性,但内部构成呈现差异化,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内部三地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存在互补合作的特征,因此可以推断,电子信息产业在深莞惠具有形成大型集群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其二,轻工日用品产业与石化和原材料产业,东莞、惠州各拥有专业化集聚优势,可以形成以东莞、惠州为龙头的轻工产业集群和重化产业集群;其三,生产性服务业则以深圳的集中度最为明显。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支撑,因此可以形成以深圳为轴心,辐射东莞、惠州的大型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