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12年第1期/总第5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引言

国际R&D的技术扩散效应是指通过技术的非自愿外溢,促进东道国当地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主要通过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和自主创新三种渠道实现(Wolfgang,2004)。中国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汽车产业实施的“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通过吸引跨国汽车业巨头的直接投资实现对内技术转移扩散,来推动本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一方面,一系列外商合资、合作企业通过CKD[2]模式迅速提高了中国汽车产业整体的生产技术水平,使中国汽车产业的规模和产值发生巨大跳跃,到2009年已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生产和消费国;另一方面,CKD的道路并未充分构建起中国本土汽车企业的自主技术能力,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在资金缺乏、技术落后与产业政策三重压力下,本土企业对跨国公司的依附性不断增强;其次,本土企业模仿吸收成效欠佳,跨国汽车集团牢牢控制重要技术和技术创新主权;最后,进口与合资企业产品基本垄断了中高档汽车市场,而本土企业在中低档车的自行生产研发方面逐渐具备了一定竞争力。

本文的分析基于大量对现实的观察,根据外国汽车集团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分为出口和合资两种情况进行讨论,通过对比可以得出合资是占优策略。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建立了一个三阶段的动态博弈模型,探讨技术扩散、创新绩效与汽车产业的技术研发之间微妙的关系,为了凸显CKD模式的特点,我们特别区分了谈判、研发和产量竞争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博弈双方,即在第一阶段的谈判过程和第二阶段的研发决策时,博弈双方分别是中外汽车集团;而在第三阶段的产量竞争中,博弈双方分别是自主品牌企业和合资企业,其中自主品牌企业是中方汽车集团的子企业,而合资企业为中外汽车集团共同持有。我们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跨国汽车集团在合资过程中发生的技术扩散,对中外双方各自的研发策略有何影响?这一影响如何作用于中国汽车市场上国产品牌和合资品牌的竞争格局?本土企业如何提升自我学习模仿的能力,在自主研发创新上寻求突破?

后文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为技术扩散与创新绩效的动态博弈模型,通过分析提出五点结论;第四部分将用一些事实和案例来印证模型的结论;最后在第五部分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