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创新和不足
一 本书创新
一是选题新颖且意义重大。本书结合全球化浪潮的时代特征,紧扣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对支持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财政政策进行研究,对于财政与文化交叉学科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当前中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是论证角度密切联系现实。本书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出发,从政府、企业和民间三个主体层面对中华文化“走出去”进行了系统分析,符合当前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现实情况,所提出的结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给实践以有益的启示。
三是文化贸易与GDP之间的相关度分析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数据和思路。本书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的世界各国文化进出口贸易数据为基础,对文化贸易与GD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对其相关度进行了一定的刻画,得到的结论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依据和思路。
二 本书不足
一是理论研讨的深度和精确度不够。本书对公共财政支持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相关政策主要进行了定性分析,并做了一些定量分析,但在模型构建上仍存在不足,其精确性不够高;对相关机制的研究力度较弱,其理论研究的深度不够理想。
二是未能从宏观的中华文化角度进行分析。本书分析的中华文化“走出去”主要是从中观的角度进行分析,既大于仅包括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去”在内的微观分析,又小于包括国家文化主权和国家文化安全在内的宏观分析。本书试图将宏观层面的中华文化囊括进来,但限于篇幅不足,只能留待以后展开。
三是对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政策职责定位与互动关系的研究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支持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政策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其支持方式和政策效力也不尽相同,需要以后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1]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2]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新华网,2009年9月26日。
[3]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第一部分:“加快文化产业振兴的重要性紧迫性”。
[4] 财政部网站:《公共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5]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0年2月。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社《每日电讯》,2011年3月17日。
[7] 吴满意等:《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
[8]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
[9] 陆杨:《文化定义辨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页。
[10] 〔澳〕塔尼亚·芙恩:《文化产品与世界贸易组织》,裘安曼译,商务印书馆,2010,第47页。
[11] 欧阳坚:《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第38页。
[12] 目前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西方文化中没有包括伊斯兰文化。
[13] 赵峰:《中华文化复兴的先务》,《紫光阁》2011年第10期。
[14] 何星亮:《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学习时报》2011年3月14日。
[15] 王渠:《重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环球时报》2012年2月24日。
[16] 提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17]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第26页。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点睛之笔》,人民网,2012年11月15日。
[19] 沈大勇:《文化服务贸易文献综述》,人民出版社,2010。
[20] 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国统字[2004]24号)。
[21] 胡惠林:《文化产业学——现代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第28页。
[22] 汉娜尔·考维恩:《从默认的知识到文化产业》,http://www.lib.hel.fi/ulkkirja/birstonas/index.html。
[23] 李长春:《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求是》2010年第12期。
[24] Goddard,Cliff. The Lexical Semantics of culture. Language Sciences,2005,(1):51-53. Payne,M.F.,Rippingale,R.J. Intensive Cultivation of the Calanoid Copepod. Gladioferens Imparipes.Aquaculture,2001,(3):329-332.
[25] 李嘉珊:《国际文化贸易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6] 郑百灵、周荫组:《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当代财经》2002年第9期。
[27] 江蓝生、谢绳武主编《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序言。
[28] 刘玉珠:《入世后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9] 计国忠:《文化产业的政府支持:正外部性角度的分析》,《新疆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30] 王家新、宋文玉:《关于财政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考》,《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1] 祁述裕:《中国和欧盟国家文化体制、文化政策比较分析》,《比较借鉴》2005年第2期。
[32] 齐勇锋、王家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探索》,《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3] 商务部:《文化产品及服务进出口状况年度报告》,2009。
[34] 何志平:《文化产业:产业为载体,文化为核心》,《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35]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化,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式方法的转变》,《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