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与本书相关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综述。
一 关于党的组织生活的研究
目前从所公开出版的文献看,相关的研究有倪安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党的组织生活概论》。它是1983年《党的组织生活》一书的修订版,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比较全面地论述工人阶级政党组织生活的专著。该书较为系统地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生活的论述及实践、中国共产党组织生活的产生和发展,较为充分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生活的含义、类型、要求、职能、内容、形式等问题。笔者简要概括其中的一些要点如下。
其一,较全面地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及其组织生活。作者认为,同盟的组织还比较松散,组织生活不够严格,也不可能在整个欧洲工人运动中发挥组织领导作用,但了解其组织生活对理解工人阶级政党组织生活的起源仍有重要意义。共产主义者同盟组织生活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书信和报纸宣传方式对支部及其成员的斗争进行指导,二是以支部为单位各自开展革命斗争,三是开始脱离旧的行会色彩和宗派主义倾向,四是组织制度开始具备民主集中制的形式。
其二,着重考察列宁创建新型政党及其对政党组织生活的巨大贡献。列宁认为,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首先必须从思想上建党,这就是必须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同时,新型政党必须从组织上建党,这就必须建立巩固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列宁对党的组织生活主要贡献是:①党员必须参加一个组织;②按生产单位组建基层党支部,党是领导力量;③把组织生活作为提高党员政治理论素质的课堂;④把组织生活作为扩大党内民主的渠道;⑤把组织生活作为加强党的组织纪律观念的场所。列宁的建党理论和党的组织生活理论和原则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及其他各国工人阶级政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其三,按不同历史时期考察中国共产党组织生活的原则、特点。①建党初期就通过党纲党章统一规范党的组织生活;②组织生活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开展;③党员通过严格的组织生活训练,对党忠诚、严守纪律、保持气节;④对不履行党员义务和不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坚决给予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⑤改革开放以来组织生活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同时实现组织管理全覆盖;⑥新时期组织生活强调反腐倡廉,强化党内自律和监督机制。
其四,阐述党的组织生活的含义和类型及其基本要求。倪安和认为:“党的组织生活是党的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重要形式。它主要依托党支部、党小组开展活动。主要形式有党员大会、党小组会,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单独召开的党内民主生活会。”“党的生活是指党内一切日常活动,即党内政治生活、组织生活和民主生活,等等。党的生活包括了组织生活。党的组织生活是党的生活的基础,是党的生活中其他活动不能替代的重要部分。”[9]
其五,作者详细地阐述了党的组织生活的职能、内容、形式,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要求、特殊情况下组织生活等问题。并较详细地剖析了一些组织生活的成功案例,最后简要地概述了国外一些共产党的组织生活情况和特点。
总之,该书确实是一本迄今为止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生活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专著,既有基本理论的阐述,又有鲜活案例的剖析,对指导党的组织生活健康开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该书自始至终没有使用“党内生活”这一概念,对“党的生活”的阐述解释还缺乏严密性,对党的生活与党的组织生活、党内政治生活、民主生活会之间的关系的论述还值得进一步商榷。
二 涉及党内生活问题的研究
笔者从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党内生活”为篇名检索论文,截至2013年4月10日共有40篇。这些论文从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严肃性、实效性,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克服党内生活中封建主义残余以及发展党内民主等方面作出了一定论述,但目前尚未见到将“党内生活”作为一个专门研究对象加以系统论述的学术论文或专著。笔者将与党内生活相关的一些研究成果摘要综述如下。
其一,关于党内生活中如何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营造党内生活的民主氛围。刘益飞认为,发展党内民主,与党内生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党内生活中还存在不利于发展党内民主的氛围,在党的思想政治层面上还依附着一些封建主义残余形态的东西,还积淀着不少多年形成的不利于党内民主生长的陈规陋习。譬如,党内生活中还缺乏平等精神的氛围、缺乏讲真话的氛围、缺乏培育党员主体意识的氛围。因此,要努力在党内生活中培育党员主体的现代民主意识、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制度创新进程、注重党内生活中的现实导向。他还认为,今天党内生活中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仍然随处可见:顽固的家长制作风和许多地方及单位都存在的家长式人物、个人专断及蔑视党员权利的专制主义行为、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几乎无所不在的有悖于共产党人革命初衷的等级制及等级森严的现象、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意识、任人唯亲的不良倾向等。为什么社会主义搞了那么多年,党内生活中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还这样突出?其原因在于:一是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及思想障碍,二是党内既得利益者带来困扰,三是缺乏应有的制度创新以及制度的保障。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把肃清党内生活中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纳入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日程,并把这个要求持之以恒地贯彻到党的建设中,关键在于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度创新[10]。
另一位学者谢倩对这一问题也有过探讨。她认为,其原因在于:一是社会生活对党内生活中封建主义思想长期存在影响;二是党的建设上的严重失误是党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难以肃清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包括党在社会历史转折的时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党的建设指导上的明显偏误;三是制度建设不完善是更为根本的原因[11]。
其二,关于克服党内生活庸俗化。曹普、韩玉瑜探讨了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出现庸俗化的表现、根源,党的历史上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的经验以及新形势下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的新要求、新举措[12]。徐文秀则猛烈抨击了当前党内存在的互相逢迎讨好、吹捧抬举的习气。这些习气包括上级对下级常常顺着、宠着,下级对上级往往捧着、迎着,同级对同级时时哄着、抬着,对明摆着的不良习气或歪风邪气也常常是忍着、让着等。她认为,同志间这种不正常的“客客气气”是党内生活庸俗化、同志关系利益化的反映,是不讲正气、缺乏骨气的表现。防止和反对同志之间这种不正常的“客客气气”,说到底一靠教育引导,二靠制度规范[13]。李抒望认为,目前在相当多的单位、相当多的党员中,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得不尽如人意,甚至歪曲变形。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患得患失,不敢批评;二是态度暧昧,丑化批评;三是搞“自由主义”,背后乱批;四是蜻蜓点水,降低标准;五是讳疾忌医,拒绝批评;六是打击报复,压制批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党真正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让批评成为党内正常的生活方式,需要做多种工作,付出多种努力,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健全制度,把批评和自我批评同完善党内民主结合起来[14]。
其三,关于党内和谐。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15];各级党委“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16]。在此后一段时间内,党内和谐便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其中专著以黄明哲的《党内和谐论》为代表。该书提出:“党内和谐实质是党内关系的和谐,它是指为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体现党的执政本质,履行党的执政宗旨,在恪守党章要求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基础上形成的包括党员之间、普通党员与党的领导干部之间、各级党的领导干部之间、党员与党组织之间、各级党组织之间相互协调、互相配合、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党内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17]该书同时提出:“规范党内生活,努力维护党员与党组织、上级党组织与下级党组织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是增进党内和谐的关键。”[18]
这方面的博士论文主要有2008年提交的中共中央党校朱新现的《论党内和谐》。该论文从党内和谐的内涵、建设党内和谐的探索和经验教训、影响党内和谐的因素、构建党内和谐的思路等方面进行探讨。该文提出:“党内矛盾直接影响到党内的和谐,党内斗争开展得如何,直接与党内和谐局面建设联系在一起。没有党内正确的斗争,就实现不了党内和谐;开展党内斗争要着眼于党内和谐建设,否则,党内斗争就会走入歧途。”其他论文还有一些,如邓剑锋的《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创建和谐的党内生活》(《求实》2005年第9期)一文提出通过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创建和谐的党内生活。另有一些论文还对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其四,关于党内民主。当前有相当多的学者将“党内生活”与“党内民主生活”作为同一研究对象对待。党内民主的研究的确是近年来理论界的一大热点,产生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既有不少专著更有大量的论文。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专著是林尚立的《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和高新民的《党内民主与党的建设制度创新》。林尚立认为,党内民主实际上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制度规定层面,二是政治生活层面。科学的制度规定是根本,健康的政治生活是基础。他同时认为,集体决定是党内民主的最高原则,而党内选举和监督是党内民主的制度保障;在制度层面,党内民主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形态的人民民主都是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结合;直接民主就是党的最基层组织以党员大会的形式决定党内重大事务,间接民主就是党的各级组织以党的代表大会形式决定党内重大事务[19]。高新民则对近年来国内党内民主基本问题研究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述评。她认为,目前对党内民主研究基本形成共识的有:发展党内民主具有必然性和重要性;党内民主的主体是广大党员;选举是党内民主的核心问题;党内民主推进以自下而上实行渐进性为宜;党内民主是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内民主与民主执政有联系,但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前者不能代替后者。但是,目前学界对党内民主的含义、实质尚未作出权威性界定。此外,高新民认为党内民主集中制的核心问题是少数服从多数,民主的精神实质是平等,发展党内民主原则有阻力(风险)最小、自下而上、渐进、党员主体地位、有序发展有利于团结等原则[20]。
论文则以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撰写的《关于党内民主建设若干问题研究报告》为代表。该报告对党内民主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历史启示,探讨了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思路、党内民主建设中的风险防范与控制等问题。该报告指出,党内民主实质是“全体党员作为党的主人,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和处理党内一切事务”。“党员是党的主体,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当家作主;无论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还是普通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权力是由不同范围或层次的党员通过民主选举授予的。”[21]该报告指出,党内民主的基本原则有平等原则、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民主和集中相统一原则、民主选举原则、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民主监督原则;党内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性、发展的渐进性、开放性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党内民主目标要求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把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作为党内民主的根本目标,把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党内民主的总体目标。
在博士论文方面,截至2013年4月10日,仅论文题目中包含“党内民主”字样的在中国知网中就有15篇。最早的是2003年7月由中共中央党校乔文魁提交的《党内民主发展问题研究》,其后2003~2011年每年都有题目中包含“党内民主”字样的博士论文,如2004年由华中师范大学王建国提交的《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夏立忠提交的《执政党党内民主研究》、2008年由中共中央党校赵希宏提交的《党内民主建设问题研究》、2010年由辽宁师范大学靳晓光提交的《执政党党内民主发展问题研究》以及由东北师范大学李军刚提交的《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党内民主理论研究》等。这些论文对党内民主的内涵、重大意义、历史经验、发展路径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而且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党内选举、党内监督、健全党代会制度、健全党委会集体领导等相关问题。其他文章虽题目中没有“党内民主”字样但涉及党内民主研究的更多,如2010年武汉大学郭群英提交的《党员主体地位及其实现途径研究》。这些论文都从某个视角分析和研究了党内民主问题,提出了发展党内民主的若干建议。
其五,关于党内关系。党内生活本质上体现的是党内各种关系,健康的党内生活必然要体现党员之间的平等关系,要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22]。这方面的专著较为少见,目前所看到的有常光明等人编著的《党内关系》一书。该书提出:“党的制度建设就是要使党内一切关系按照科学规律组合,使党内一切活动按照科学规律运行,以此开发党内的活力,集中整体的智慧,实现党的整体意志。”“党的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对党内正常关系的重大损害,也都和封建专制有关。在未来的党的建设和党内交往中,我们主要预防和斗争的对象,自然也是这种压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的封建专制主义。”[23]此外,王韶兴在《政党政治论》和刘红凛在《政党政治与政党规范》中对党内关系也分别作了专章论述。王韶兴从一般的政党立场出发,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党内关系的实质、特征、认识党内关系的几个维度、处理党内关系的原则等问题。他认为,党内民主是党内关系的基本运行方式,“党内民主是民主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在政党组织和政党党内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政党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24];处理党内各种关系的规则必须建立在维护共同的理想、目标、信仰的基础上。刘红凛基本认同王韶兴的观点。此外,肖铁肩在其所著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专题研究》中对党内关系也作了专题论述。他认为:“党内关系是指党组织内部各个构成部分及各个层次之间规范化或非规范化的相互关系,包括党的各个组织之间的关系、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关系和党员相互之间的关系。它们是围绕党的组织原则、党员的权利与义务所产生的相互交往的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的模式。”[25]
论文方面则以肖铁肩、马赛的《近二十年党内关系问题研究综述》为代表。该文对20年来关于党内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该文提出,党内关系是党的建设中一个研究尚薄弱的领域,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党内关系的概念、特点、主要内容、作用、影响党内关系的因素、党内关系目前存在的问题、处理党内关系的原则和方法、党内关系的理想状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该文指出,处理党内关系的原则有民主集中制原则、平等原则、党性原则;处理党内关系的方式需要保障党内关系各主体的利益、强化共同理想、高度重视党内民主、切实发挥党章的作用以及强调对权力运行的控制[26]。
其六,关于党内矛盾的处理。处理好党内矛盾,积极开展党内思想斗争,是党内生活的重要内容。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有20余篇,主要集中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处理党内矛盾的经验和创新,对新中国成立前或者从党的全部历史总体上研究的较少。在这个方面有研究成果的不乏其人,如郭树人、李志民认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处理党内矛盾的经验教训主要有:必须正确判断矛盾性质,不能任意上纲上线,对矛盾性质如何认定,决定着解决矛盾的方法及结果;党内矛盾的根源是复杂的,不能把一切党内矛盾都说成社会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要正确看待党内的倾向和路线问题,不能把党内斗争简单地看成反倾向斗争,特别是路线斗争;党内矛盾一般要用非对抗的方法来解决,不能用对抗的方法来解决[27]。又如,黄明哲认为新时期有淡化党内矛盾的倾向,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党内矛盾,促进党内和谐。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必须注意四个关系:一要正确处理党内矛盾与社会矛盾的关系。二要正确处理思想教育与组织处分的关系。三要正确处理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整顿的关系。四要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黄明哲强调指出,解决党内矛盾,开展健康的党内思想斗争,是异常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因而还必须严格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有组织、有纪律、有秩序地进行,既不能搞自发的党内斗争,更不能把党内斗争引向党外,重犯靠群众性政治运动解决党内问题的错误[28]。还有蔡世忠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形势下党内矛盾问题研究”指出,党内矛盾是社会矛盾的缩影和反映,现阶段利益矛盾已经成为党内的主要矛盾;制度、体制不健全是党内矛盾产生的重要根源;解决党内矛盾的着力点是防止党内形成既得利益集团[29]。
另在中国知网上查找相关博士论文,只有中共中央党校朱修国于2003年提交的《毛泽东党内矛盾和党内斗争思想研究》一篇。该文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毛泽东关于党内矛盾和党内斗争思想的理论体系:党内矛盾和党内斗争的必然性及其根源,党内斗争的必要性,党内斗争的原则,党内斗争的方法,党内斗争的方针等。
三 关于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研究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后,“党的建设科学化”“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成为学界的热门研究领域,并不断将这方面研究引向深入,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目前学术界对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命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是关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三是关于“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实质、特征、目的和要求,四是关于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内涵、原则、途径、举措、评价等。当前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从整体上研究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或者按照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分别进行研究。
研究述评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篇:丁俊萍、李向勇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述评》(《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0期)和石云霞、范秀晖的《关于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综述》(《学习与实践》2011年第2期)。这方面的著作较少,主要有王长江的《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金钊的《党的建设科学化学习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和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编著的《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丁俊萍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以及一些关于反腐倡廉科学化的著作。笔者摘其要点阐述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王长江认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党的建设科学化指“对党建客观规律进行探索,并按照这种客观规律确立党建目标、任务,促成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按照本来规律运转的过程”[30]。同时他还认为,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一个动态的无止境的过程。“科学化就是符合规律、按规律办事”已成为学界共识。蔡长水认为,党的建设科学化具有三大特征:一是科学化的问题不是说过去党的建设完全没有按规律办事,而是说科学化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是党的建设不断积累的过程。二是党的建设科学化要在新的实践中增强应用和遵循客观规律的自觉性,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去解释和回答党的领导所面临的重点问题、热点问题,从基本理论、制度体制、方式方法上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三是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一个过程[31]。有学者认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应遵循五条原则: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是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根本要求;始终坚持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是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中心任务;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核心价值;始终坚持强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不变主线;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是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强大动力[32]。徐治彬从多维视角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途径,共有十个方面:不断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是其本质体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党的建设是其根本要求;不断增强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制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是其制度保障;运用、探索和创新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其重要环节;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其战略举措;充分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其首要前提;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其动力源泉;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其关键所在;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是其组织依托;借鉴外国政党治国理政方面的成败得失是其重要举措[33]。
四 简要评析
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虽然对党的组织生活、党内民主、党的建设科学化等问题进行了相当丰富的探讨,而且“党内生活”一词在党的领导人讲话和党的文件中频频出现,经常提到或要求“严格党内生活”“健全党内生活”。但迄今为止,政界和学界都没有专门就“党内生活”加以学理性论述,没有把它当做一个独立领域对待,或者只就狭义上的党的组织生活谈论党内生活,或者只就在党内民主意义上将党内生活与党内民主生活视为同一物,或者单独论述党内政治生活,但对党内政治生活的内涵也缺乏明确界定。而实际情况是:党内生活不仅仅是指党的组织生活,党内民主也不能涵盖党内生活的全部,党内民主只是党内生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式。党内生活包括党内民主,诸如党内选举、党的代表大会、党委会、常委会各类政治性会议活动等。除此之外,党内生活还包括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斗争、处理党内矛盾、处理历史问题、全党整党整风运动和集中教育活动,以及日常的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等各种活动。因此,有必要以党内生活为对象进行专门研究,这既是进一步拓展党的建设研究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深化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研究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