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再理解之核心
应该承认,在当代列宁思想的复归和热潮中,人们不仅对列宁的某一具体思想有着不同的解读,而且在理论的中心和范围的变化上也有所拓展和深化,部分学者甚至已开始对列宁进行重新的认识、思考和武装[53]。与苏联解体前,人们高度重视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他的新经济政策相比,今天的人们已经对列宁思想有了多样化的研究。例如,随着后帝国主义理论的兴起,1914年之前的列宁已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在苏联专制政治解体之后,人们也再度思考列宁的民主思想问题;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也使列宁关于文化的思想被提到日程上来;再有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原创性和当代性问题也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尽管列宁的很多观点和思想在今天重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同时这些思想也对理解苏联的解体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既是列宁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政治思想基础,还是理解苏联模式成因与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一个重要理论源泉,因此,我们的重点必须落到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上来。此外,从标题看,本书也不是对列宁思想作全景式的综合,而是对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具体内容作系统的阐发和论述。
回到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并不是对列宁帝国主义思想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对该理论作一历史复原,更不是像一个怀旧者一样回到“美好的革命的旧时代”,或者是在“新的条件”下,对旧的方案作机会主义-实用主义式的调整,而是要回到不僵化,随着客观情况的发展而变化、不因循守旧的列宁;回到既大胆借鉴前人思想,又勇于突破旧理论气魄的列宁;回到在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条件下重新制订革命方案的列宁;回到对资本主义作敏锐观察和思考并及时作出科学论断和预言的列宁;回到能对今天资本主义发展的垄断特征(寄生性、腐朽性和危机的存在)作出解释和原初解答的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
当然,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无疑是一个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理解、内涵丰富多彩的重大课题。从狭义上说,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内容可以理解为主要是对帝国主义经济的分析,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文本则是这一内容的集中体现;从广义上看,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则又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囊括,在文本上则包括1914~1917年列宁的所有著作。从历史逻辑上说,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既是对前人理论和自身思想的继承和延续,同时又有着阶段性的个性独特突破。从现实的视阈来看,列宁的思想既在理论上同当代帝国主义理论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又在实践上,部分印证了今天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笔者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从历史原貌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形成的来龙去脉进行彻底的梳理和多维的理解,反思这一理论的本真内容,摒弃对列宁思想的片面神圣化和妖魔化的倾向,同时对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和价值作出相应的深入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对该理论的研究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影响。可以说,对资本主义的历史与现状及其理论的研究,历来是我党和我国宣传理论界密切关注的对象。对帝国主义理论的正确理解既可以“防止对资本主义认识的片面性、绝对化、简单化倾向”,同时又为提高党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面前的应变能力、执政水平,建构具有中国特色、风格与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因此,试图以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为中心,发散性地把这一理论同其他理论作比较研究,同时试图突出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真正创新与其当代意义两大问题的论述则成了本书主要的行文逻辑。
以上述思想为指导,本书在积极利用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列宁学及苏联学的研究成果,特别借鉴西方列宁学,试图突破苏联教条主义的研究模式,反思列宁思想真谛的基础上,首先从帝国主义概念的界定出发,进入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形成的特定语境、过程和内容,然后从这种历史视野再回到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虽然我们并不承认当代资本主义完全就是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模板和再现,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完全对应关系,但是我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确与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有着不可否认的联系,列宁帝国主义论对今天资本主义的发展仍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并没有脱离列宁意义上的帝国主义轨道。
在本书的核心和章节安排上,本书紧紧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试图以这些问题为核心进行组织和论述。
首先,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说到底就是他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在列宁的一生中,他对资本主义的理解有没有发生变化?列宁前后两种资本主义观有什么不同?它们是如何转化的?后期的帝国主义理论是不是对早期自由资本主义的否定?在帝国主义理论的语境下其早期理论是否还有作用?本书第二章将对这些问题作出分析和回答。
其次,如果说列宁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前后变化体现了列宁思想的自我突破,是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成因,那么帝国主义的理论渊源则表现在列宁与其他理论家的关系上。列宁的思想与第二国际理论家的关系如何?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有没有原创性?列宁对 “左”“中”“右”思想家的态度又如何?这都是第三章所涉及和讨论的主要问题。
再次,在分析解答历史成因和理论渊源的基础上,我们的讨论必须要回到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内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是传统意义上已经被人们解释过百遍甚至千遍的“垄断”“金融寡头”“腐朽”“寄生”和“战争”吗?本书第四章将对其作出新的解读。
最后,在论述了列宁思想同前、“左”、“右”理论家的关系之后,我们还有必要分析它与后人的联系,即它与“新帝国主义理论”和“后帝国主义理论”的关系如何。也就是说,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当代影响是什么?什么是“新帝国主义理论”和“后帝国主义理论”?它们对列宁理论中的哪些内容作了继承?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局限性是什么?当下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如何突破其局限性的?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对这些问题逐一予以讨论。
总之,重新理解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不仅有着历史的必然,也有着现实的紧迫性,不仅是严肃的学术态度之必要,也是我们国家发展之必需。一个国家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不能没有理论的思维。而处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则更需要这种理论的思维和研究。正如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远未被这个时代所超越一样,列宁也有着同样的功效。你可以赞成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也可以反对该理论,但是今天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却让你无法绕开列宁的理论。对此,日本学者一之濑秀文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说过:“对从该书出版起已经过了70年的现代资本主义、现代帝国主义来说,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一书并不是完全适用的。但是,正像《资本论》为科学分析现代资本主义提供一把钥匙——理论指针一样,《帝国主义论》为阐明现代帝国主义提供了一把钥匙。直到今天为止,列宁的《帝国主义论》虽然已经过了70年,但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或具有现代的意义。”[54]
[1]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帝国:21世纪的〈共产党宣言〉?》,张兆一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8期。
[2] 参见叶卫平《西方“列宁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5页。
[3] 转引自蔡中兴《当代帝国主义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2,第407页。
[4] 转引自蔡中兴《当代帝国主义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2,第407页。
[5] David McNally,Understanding Imperialism:Old and New Dominion,http://www.solidarity-us.org/node/255,2013-07-12.
[6] 刘淑春:《美国学者布劳特撰文捍卫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国外理论动态》1998年第4期。
[7] 王丽华:《国外列宁研究中的不同观点》,《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6期。
[8] 刘淑春:《美国学者布劳特撰文捍卫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国外理论动态》1998年第4期。
[9] 〔英〕梅格纳德·德塞:《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汪澄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145页。
[10] 〔美〕迈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杨建国、范一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第213页。
[11] 〔美〕迈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杨建国、范一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第213页。
[12] 刘淑春:《美国学者布劳特撰文捍卫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国外理论动态》1998年第4期。
[13] 〔英〕 M.C.霍华德,J.E.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1929~1990)》,顾海良、张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第216页。
[14] 〔美〕罗纳德·H.奇尔科特主编《批判的范式: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学》,施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第187~188页。
[15] 〔英〕布鲁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陆俊译,重庆出版社,2003,第118页。
[16] 〔英〕布鲁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陆俊译,重庆出版社,2003,第90~91页。
[17] 〔英〕布鲁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陆俊译,重庆出版社,2003,第118页。
[18] 〔美〕迈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杨建国、范一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第213页。
[19] 〔美〕罗纳德·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经济学理论》,高铦、高戈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第234页。
[20] M.C.Howard,J.E.King,A History of Marxian Economics,Volume 1,1883-1929,Houndmills,Basingstoke,Hampshire and London:Macmillan Education Ltd.,1989,p.201.
[21] M.C.Howard,J.E.King,A History of Marxian Economics,Volume 1,1883-1929,Houndmills,Basingstoke,Hampshire and London:Macmillan Education Ltd.,1989,p.253.
[22] M.C.Howard,J.E.King,A History of Marxian Economics,Volume 1,1883-1929,Houndmills,Basingstoke,Hampshire and London:Macmillan Education Ltd.,1989,pp.259-260.
[23] M.C.Howard,J.E.King,A History of Marxian Economics,Volume 1,1883-1929,Houndmills,Basingstoke,Hampshire and London:Macmillan Education Ltd.,1989,p.252.
[24] M.C.Howard,J.E.King,A History of Marxian Economics,Volume 1,1883-1929,Houndmills,Basingstoke,Hampshire and London:Macmillan Education Ltd.,1989,p.255.
[25] 〔英〕梅格纳德·德塞:《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汪澄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146页。
[26] 参见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研究资料》第4辑,人民出版社,1983,第191页。
[27] 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研究资料》第4辑,人民出版社,1983,第190~191页。
[28] 转引自蔡中兴《当代帝国主义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2,第412页。
[29] 蔡中兴:《当代帝国主义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2,第384页。
[30] 《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5,第217页。
[31] 《斯大林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第641页。
[32] 《斯大林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第641页。
[33] 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5,第283页。
[34] 《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203页。
[35]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第105页。
[36] 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5,第276页。
[37] 〔苏〕瓦尔加:《帝国主义经济与政治基本问题》,三联书店,1958,第77页。
[38] 参见中央编译局《马列著作编译资料》第6辑,人民出版社,1979,第98~100页。
[39] 中央编译局:《马列著作编译资料》第6辑,人民出版社,1979,第100页。
[40] 〔苏〕H.A.查戈洛夫主编《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与当代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世界经济教研室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第61页。
[41] 中央编译局:《马列著作编译资料》第6辑,人民出版社,1979,第107页。
[42] 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研究资料》第5辑,人民出版社,1982,第119页。
[43] 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研究资料》第5辑,人民出版社,1982,第120页。
[44] 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研究资料》第5辑,人民出版社,1982,第127页。
[45] 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研究资料》第5辑,人民出版社,1982,第133页。
[46] 刘淑春编译《前苏联学术界对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几个问题的看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4年第1期。
[47] 刘淑春编译《前苏联学术界对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几个问题的看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4年第1期。
[48] 刘淑春编译《前苏联学术界对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几个问题的看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4年第1期。
[49] 刘淑春编译《前苏联学术界对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几个问题的看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4年第1期。
[50] 熊乐兰、詹真荣:《国外学者关于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研究综述》,《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51] 刘淑春编译《前苏联学术界对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几个问题的看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4年第1期。
[52] 刘淑春:《俄罗斯共产党人眼中的列宁》,《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第5期。
[53] Budgen,Sebastian,Kouvelakis,Stathis,Lenin Reloaded,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2007.
[54] 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研究资料》第1辑,人民出版社,1988,第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