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的共生属性及其逻辑结构:一项超越二元对立的族群人类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自称“永北扒”的傈僳族

哈巴村的傈僳族主要聚居在“山外”(又称为“老熊湾背后”)的拉马足达、海藻巴和迪古支三个自然村,约70户,主要有李姓、熊姓、谷姓、海姓及吉姓等,自称“永北扒”。哈巴村的傈僳族来源,《中甸县志》有明确记载:“清代、民国由永胜、丽江一带迁入的傈僳族自称白傈僳或永胜傈僳(永北扒),分布于虎跳峡镇东坡村阳山一、二、三社,阴山上、下社,里仁村路鲁习一、二、三、四社,金江乡士达二台坡,三坝哈巴,洛吉岩洛等地。中甸藏、汉、纳西、彝、白族皆称其为傈僳。”也就是说,哈巴村的傈僳族主要在清朝、民国时期从永胜、丽江一带迁入。至于直接原因,《中甸县志》亦载有:“明代,木氏土司推兵进攻中甸藏区,以傈僳兵丁为前驱,傈僳兵丁不堪忍受木氏土司的残酷压迫,大批渡过澜沧江向怒江迁徙。清嘉庆(1796~1820年)至道光(1821~1850年)年间,清军残酷镇压维西恒乍绷和永胜唐贵领导的傈僳族人民起义,一部分傈僳族逃迁中甸境内。”[19]可以推断,哈巴村自称“永北扒”的傈僳族,应为永胜唐贵领导的傈僳族义军的后裔。

史料证明傈僳族先民至少在8世纪就在江边一带活动,与彝族、傈僳族先民有着密切的关系。两晋时期,爨氏大姓统治云南,属于彝语支数百部落,逐渐区分为“东爨乌蛮”和“西爨白蛮”,属于彝语支的傈僳族先民被列入“乌蛮”之中。唐樊绰《云南志·名类第四》载“栗粟两姓蛮,雷蛮、梦蛮皆在邛部,台登城,东西散居,皆乌蛮、白蛮之种族”。作为“乌蛮”的一支,傈僳族先祖活动的范围约今川滇边界金沙江两岸的西昌、冕宁、盐源、盐边、宁蒗、永胜一带,并一直延续到元代。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他们大部分受制于“勿邓”“两林”部落统治。宋、元两代,有关傈僳族之记载很少见于史籍。明代,被称为“卢蛮”,“卢”与“僳”同声,故傈僳族又自称“鲁苏扒”(意即石生人)。天启《滇志》载:又北折至与西蕃接界处皆有“力些”族人口。又载:力些善用弓“以制服西蕃”。“力些”即“傈僳”。因此,可以肯定,金沙江流域为傈僳族的发源地,因局势变化不断由东向西迁徙,而哈巴村的傈僳族则是由西向东的返回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