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02 17:03:07
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序言
文前彩插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西方话语体系中的“ethnic group”叙事
一 “ethnos”的历史叙事:从自我言明到二元对立
二 作为“原始”的“ethnos”:“欧洲文明”之镜像
三 “ethnic group”的政治内涵:科学的名义
第二节 汉语语境中的“族群”表达
一 台湾的“族群”研究与政治实践
二 中国大陆的“族群”与“民族”
第三节 我是谁?人类认知自我的困境
一 “理性”与“非理性”的双重困境
二 人类学的后现代之路
第四节 存在的共生维度:一种方法论
一 共生进化的社会科学意义
二 基于共生主体的民族志书写
第二章 走进哈巴村:历史与地理
第一节 哈巴村的村落历史
一 哈巴村的历史记忆
二 村落历史考辨
第二节 族群的地理空间分布
一 第一级阶梯:回族与彝族
二 第二级阶梯:纳西族与汉族
三 第三级阶梯:傈僳族与纳西族
第三节 哈巴村的族群迁徙历史
一 自称“纳喜”的本地人
二 “裳人”与“四外人”
三 “藏回”与纳西族的渊源
四 来自安南银厂的彝族
五 自称“永北扒”的傈僳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族群语言与社会结构
第一节 族群语言结构
一 语言的因素结构
二 语言的语法结构
三 语言的功能结构
第二节 族群的亲属称谓体系
一 纳西族亲属称谓体系
二 回族亲属称谓体系
三 “四外人”亲属称谓体系
四 哈巴村彝族亲属称谓结构
五 傈僳族亲属称谓体系
第三节 亲属制度与家族组织模式
一 纳西族亲属制度与家庭组织模式
二 回汉亲属制度与家庭组织模式
三 彝族亲属制度与家庭组织模式
四 傈僳族亲属制度与家庭组织模式
第四节 亲属制度的外延与族内共生形态
一 族群亲属制度的外延
二 拟亲属称谓制的内生功能
第四章 日常生活与公共空间
第一节 族群的日常生活
一 族群的居住空间
二 族群的饮食习惯
三 族群的服饰特征
四 经济生活方式
第二节 哈巴村的公共空间
一 哈巴村的集贸市场
二 哈巴村的节日庆典
三 哈巴村的政治空间
第三节 族群交往的共生属性
一 族群共生的内在动力
二 族群交往的共生属性
第五章 宗教仪式与族群象征
第一节 丧葬仪式的过程象征
一 分离阶段:告别日常生活
二 边缘阶段:仪式中的抚慰与保护
三 后阈限:重返日常生活
第二节 族群的宗教特征与认知结构
一 纳西族与东巴教
二 回族与伊斯兰教
三 彝族与“毕摩”信仰
四 傈僳族与“尼扒”信仰
五 “四外人”的混合宗教
第三节 风险认知与选择
一 传统社会风险与象征禁忌
二 象征结构中的现代风险
三 风险认知中的选择
第六章 共生结构中的族群情感与想象
第一节 婚姻制度与身份选择
一 跨族婚姻家庭与民族身份选择
二 藏族身份的诱惑
三 家族认同与族群认同的重叠
第二节 纳西语境中的“屋名”与自我归类
一 谁是正宗的纳西族?
二 “我”属何族?
第三节 身份认同与区分的地缘差异
一 “老熊湾”与“山里”
二 “山外”与“山里”
三 “江边”与“山里”
第四节 族群认同与自我归类的社会情境
第七章 族群主体的共生效应:一个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