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机理、模式及效率评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4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已有的研究使用一些实证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物流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后期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方法,但它们均是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分析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的关系,而没有深入地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中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以及物流业与制造业如何实现联动发展等问题。本书正是建立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本书重点要探讨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1)已有研究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研究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等,并没有对两者联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陈述和总结,本书拟在产业共生理论的框架下建立两者联动发展的共生系统,具体包括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系统中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以及共生环境的分析,尤其是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共生模式的分析。

(2)已有的研究并没有系统地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机理展开分析,本书拟从更深层次探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内在机理,从产业共生的内涵出发,运用数理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机理,包括自组织演化、共同进化、合理分工及合作竞争四大方面。其中自组织演化机理中主要运用协同学哈肯模型进行分析,共同进化中主要运用种群生态学模型进行分析,合理分工中主要运用中间产品模型进行分析,合作竞争中主要运用演化博弈理论进行分析。

(3)已有的研究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模式仅仅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没有将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本书拟从产业生态Logistic模型和Volterra模型的角度出发分析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模式及其达到稳定性的条件,具体包括偏利共生、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及对称性互惠共生,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参数的变化对每一种共生模式稳定性解的影响。

(4)已有的研究主要是运用VAR模型对制造业与物流业对彼此的贡献程度进行分析,但无法得出不同地区具体在什么时间可以达到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本书将结合共生理论的含义,运用共生度测算制造业与物流业对彼此的共生程度,在此基础上拟合曲线方程,从而找出不同地区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向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过渡所需要的时间。

(5)已有的研究要么单纯地从宏观的角度对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要么从微观企业的角度分析制造企业如何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较少有文献将两者结合起来。本书将从宏观层面入手,逐步深入,过渡到微观层面,分析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的演化。宏观层面上的分析包括不同综合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的差异,微观层面上的分析主要以宝供和宝洁为例,分析两者在联动发展过程中模式的演化过程。

(6)已有的研究较少对两业联动发展的效率进行评价,本书将在构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系统的基础上,分别探讨制造业子系统与物流业子系统的运作效率,在此基础上,综合探讨八大综合经济区联动发展的效率并分析影响其效率值高低的因素。


[1] 丁俊发:《在全国省区市物流社团组织座谈会上讲话》,http://chinawuliu.com.cn/cflp/newss/content/200312/30_4406.html。

[2]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编《中国物流年鉴2008》,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3] Fawcett,S.E. and Closs,D.J.(1993),“Coordinated Global Manufacturing,the Logistics/Manufacturing Interaction,and Firm Performance”,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Vol.14 No.1,pp.1-25.

[4] http://baike.baidu.com/view/925888.htm.

[5] http://baike.baidu.com/view/37878.htm.

[6]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RfTo8WBKE3Of2D-6OjV7Jq-FxdgZHw7Q3fAUOv3FHeqZq2M0PtWOv6qo0kOYz-em-qUZISAbeEvUVUsWYVtGJ_.

[7] 转引自高传胜、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与长三角制造业的集聚和发展——理论实证与潜力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8] 转引自申玉铬、邱灵、王茂军等《中国生产性服务产业关联效应分析》,《地理学报》2007年第8期。

[9] 转引自李江帆、毕斗斗《国外生产服务业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11期。

[10] 欧新黔:《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迫在眉睫》,《经济参考报》2007年9月25日。

[11] 崔晓迪、王耀球:《国内外区域物流系统规划研究述评》,《综合运输》2008年第2期。

[12] 转引自张光南、朱宏佳、陈广汉《基础设施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和投入要素的影响——基于中国1998-2005年27个制造业行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分析》,《统计研究》2010年第6期。

[13] 转引自陈奇宇《区域物流能力及其测度评价研究》,《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4期。

[1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国法院网,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1010/28/433483.shtml。

[15] 转引自张东华《山西省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考》,《现代物流》2009年第12期。

[16] 转引自刘伟华《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合作的协调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7] 转引自皮骏《生态学视角下的区域旅游企业竞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8] 转引自何自力、徐学军《生物共生学说的发展与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综述》,《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年第11期。

[19] Co-opetition是1995年Brandenburger和Nalebuff创造出的一个新的单词,将竞争与合作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