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11-29 17:04:00
封面
出版说明
2014年度福建省社科规划博士文库项目编辑委员会
序言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重点难点
2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述评
2.1 研究概念及内容的界定
2.2 对制造业与物流业关系的研究述评
2.3 产业共生理论的研究述评
2.4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3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一个共生系统
3.1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共生系统概述
3.2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共生要素分析
3.3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共生原理
4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机理分析:自组织演化
4.1 自组织理论及应用
4.2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共生系统的自组织特性
4.3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演化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
4.4 小结
5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机理分析:共同进化
5.1 引言
5.2 种群生态学模型及其应用
5.3 理论分析及模型假设
5.4 模型分析
5.5 小结
6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机理分析:合理分工
6.1 引言
6.2 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模型
6.3 小结
7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机理分析:合作竞争
7.1 引言
7.2 演化博弈论及其应用
7.3 纯企业行为下的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的演化博弈分析
7.4 政府补贴机制下的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的演化博弈分析
7.5 联动发展系统中政府与企业的演化博弈分析
7.6 小结
8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共生行为模式:基于Logistic和Volterra模型
8.1 共生行为模式及其应用
8.2 制造业与物流业互不利共生模式
8.3 制造业与物流业寄生模式
8.4 偏利共生模式
8.5 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
8.6 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
8.7 小结
9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的实证检验:基于共生度的分析
9.1 引言
9.2 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模式评判标准
9.3 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模式实证检验
9.4 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模式实证检验
9.5 东北综合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模式实证检验
9.6 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模式实证检验
9.7 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模式实证检验
9.8 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模式实证检验
9.9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模式实证检验
9.10 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模式实证检验
9.11 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模式实证检验
9.12 小结
10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案例研究
10.1 宝供基本情况介绍
10.2 偏利共生模式阶段(1994年)
10.3 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阶段(1994~1997年)
10.4 为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向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转变做出努力阶段(1997~1999年)
10.5 多种共生模式并存阶段(2000年至今)
10.6 小结
11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效率评价:基于超效率DEA模型
11.1 引言
11.2 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11.3 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12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2.1 共生单元维度
12.2 共生界面维度
12.3 共生环境维度
13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演化路径分析
13.1 共生单元维度
13.2 共生模式维度
13.3 共生环境维度
13.4 共生界面维度
14 结论与展望
14.1 本书的结论
14.2 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1978~2013年我国物流业部分指标数据
附录2 势函数的含义及求解
附录3 逻辑斯蒂增长(Logistic Growth)
附录4 稳定性求解判定定理
附录5 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系数
附录6 2000~2013年制造业相关指标原始数据
附录7 物流业相关指标原始数据
附录8 基于C2R模型考虑了投入导向的2000~2013年制造业子系统效率值
附录9 2000~2013年各个省区市制造业有效性分析
附录10 基于C2R模型投入导向的2000~2013年我国物流业DEA效率值
附录11 2000~2013年各个省区市物流业有效性分析
附录12 各个年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Malmquist指数详细列表
附录13 考虑了制造业为投入指标,物流业系统的效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