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论丛(第11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边疆核心区建设中的族群与国家

——以乾嘉时期伊犁开发为例[1]

黄达远

提要:核心区即兵甲所出、财赋所聚、人才所萃、正统所寄的地区,是国家的命脉所在。清朝击败准噶尔汗国后,与俄国地缘邻近,为保持对天山南北疆域管辖和实现对俄国的地缘战略平衡,在伊犁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实现了一个以满蒙为主导的国家核心区建设的范例。伊犁这一国土空间的开发,不仅改变了天山北路的地理景观,而且也长久地改变了当地的族群生态,对边疆地区的国家建构意义极为重大。

关键词:核心区 伊犁 满蒙 国家构建

首都和核心区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所在。前者往往是指挥中枢——“大脑”,而核心区则是供给大脑血液养分的主要器官。无论是古代国家还是现代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核心区的战略设计和控制。核心区分“起源核心区、经济核心区、民族核心区”,还有一种兼容多功能的核心区以及流动的核心区。[2]核心区的历史往往是理解一个王朝、一个国家兴衰治乱的关键。如鲁西奇教授指出的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受到王朝特别重视、据之即足以控制全国的特殊地区,它集中了全国最重要的武力、财赋与人才资源,并拥有统治全国的合法性,此即中国历代王朝统治所依赖的核心区(全国性核心区)。在王朝统治的核心区之下,又存在着大区的核心区以及高层、中层、低层政区的核心区等不同层级的核心区;王朝国家即通过控制不同层级的核心区实现对帝国疆域的控制。[3]

古代国家与民族国家的核心区有一定的差别,主要是从“内外之防”“夷夏之防”向“中外之防”的国防核心区转变。由此,核心区逐渐实现了从“华夷边界”向“中外边界”的转移。18世纪中叶,清朝统一天山南北,疆域扩大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虽然哈萨克三个玉兹成为清朝与正在南下哈萨克草原的俄罗斯帝国之间的屏障。但是,俄国南下构成对清朝在中亚地缘政治方面的严峻挑战。地缘政治格局本质上是由实力和地理力组成的地缘政治力量互动而创造的平衡结构。伴随着各地缘政治行为体之间实力不平衡的加剧,原来的地缘政治格局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4]清朝在中亚腹地的伊犁河谷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本质上就是获得一种控驭中亚藩属,并保持对俄国南下的一种地缘政治的回应行为。因此,不是在传统的“隔绝羌戎”的兰州布防,而是将战略前沿推进到中亚腹地,重新建设一个“国防核心区”。这一视角可能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清代乾嘉时期的伊犁开发和国家建设,笔者拟就此进行一些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