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鸦片战争前后的东亚格局
15世纪地理大发现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相继开始对外殖民扩张,瓜分非洲、美洲,开辟通往印度和中国的航线。15世纪末,葡萄牙的冒险家们开辟了一条由欧洲经好望角(Cabo da Boa Esperança)到达印度的航线,打破了阿拉伯国家和意大利对欧亚陆路贸易的垄断。16世纪初,葡萄牙将势力扩张到阿拉伯地区,并先后在果阿(Goa)、达曼(Daman)、第乌(Diu)、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Dadra and Nagar Haveli)和锡兰(Ceylon)建立了殖民地,成为印度洋上的霸主。不久,葡萄牙又将势力延伸到东亚,在澳门建立据点。在葡萄牙帝国的鼎盛时期,西班牙崛起。16世纪中叶,西班牙在东南亚建立了菲律宾(Philippine Islands)殖民地。1580~1640年,西班牙兼并葡萄牙,继承了葡萄牙的海外殖民地,其间还一度占领台湾北部。16世纪末,荷兰也发展起来,在印尼成立了荷属东印度公司,开始在东印度群岛(East Indies)建立据点。17世纪20~60年代,荷兰又逐步占领了台湾及多处印度港口,夺取了葡萄牙在锡兰、好望角和东印度群岛的殖民地,并垄断了日本一些港口的对外贸易。自此,葡萄牙在远东的势力开始下降,只剩下澳门和东帝汶两地。
英、法两国早期对外殖民扩张的重点在北美。至17世纪末,法国在北美占据的土地已从加拿大延伸到路易斯安娜(Louisiana)及密西西比河(The Mississippi)流域。到18世纪30年代,英国也已在北美东部地区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英、法两国都是到17世纪才开始在亚洲的殖民扩张。1600年,英属东印度公司成立,它是英国在东方殖民扩张的主要机构。1612年,英属东印度公司成功击败在印度的葡萄牙人,从莫卧儿王朝获得贸易特权。1757年,英属东印度公司在普拉西(Plassey)战役胜利后又获得了对孟加拉邦的统治权。法国也不甘落后,于1642年成立了法属东印度公司。1668年,法属东印度公司派出的一支船队在印度的苏拉特(Surat)建立了首个贸易站。第二年,法属东印度公司又成功地在默苏利珀德姆(Masulipatam)建立了另一个贸易站。17世纪70年代,法属东印度公司又先后建立了金德讷格尔(Chandannagar)、万丹(Bantam)等贸易站,但建站不久一些贸易站便被荷兰与英国夺走。在与英国的竞争中,法国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所以一直到18世纪末,法国在印度建立的殖民据点都不多,且不稳定。
到18世纪后期,美国的独立及其在北美大陆的领土扩张,迫使英国不得不将重心转向东亚。英国一方面继续扩张在印度的殖民地,一方面以印度为基地向东亚推进。1786年,英国占领槟榔屿(Penang)。1819年,英国又占领了新加坡(Singapore)。1824年,英国与荷兰签订《英荷条约》(Anglo-Dutch treaty)——以马六甲海峡为两国在东南亚势力范围的分界线。[1]1817年,法国要求越南割让具有重要枢纽地位的沱灢(现名岘港)和昆仑岛,[2]随后法国在这一地区设立印度支那联邦政府,把中南半岛的东部作为向东亚进一步扩展的基地。
(一)西方国家在东亚的地缘推进战略
东亚距离欧美路途遥远曲折,西方列强进入东亚多采取地缘推进战略,即以距离东亚较近或者在东亚内的某一区域为基地,以东亚某些关键地区或关键点为战略枢纽,然后进行战略展开,构建在东亚的战略版图。
英国占领印度后,把印度作为进军东亚的基地。索尔兹伯里勋爵(Lord Salisbury)说:“印度是英国在东方海域的兵营,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从那里抽调兵力,却不花一文。”更重要的是,英国征服印度次大陆开启了西方列强在亚洲扩张的一个全新阶段。“一方面,荷兰霸权已经开始让亚洲超级世界经济错位,而英国则完成了这一任务。另一方面,征服次大陆使英国拥有了大量的资源,能够去征服亚洲最后一个堡垒:中华帝国以及以它为中心的东亚世界经济。”[3]因为中国的财富令欧洲人垂涎欲滴。但“中国的情况则与之[印度]不同,欧洲人要对付的不仅仅是一个统一的政治结构,而且这个结构的规模、财富和力量在欧洲还无人匹敌,它依然引来多数欧洲访客的艳羡”。[4]
印度在军事、财政、资源等方面为英国向东亚推进提供了方便。由于东亚地理上的广阔与复杂,英国还需要能够进一步向东亚纵深推进的战略枢纽。1819年,英国人占据马来半岛后,很快便认识到此举具有重大的地缘战略意义,斯坦福德·莱佛士(Stamford Raffles)爵士说:“你只需看一下地图……我们停留的地方完全地从侧翼包围了马六甲海峡,为我们开往中国的船只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获得了一条通道。新加坡在东方可以变得象马耳他在西方那样。”[5]随之英国人转向印度东部边界的缅甸,通过三次战争,吞并了这一国家。此外,英国人还占领了中国的香港。毫无疑问,新加坡、中国香港成为英国向东亚的核心区域进行战略展开的枢纽。
对越南的占领,是法国在东亚实行地缘推进战略的第一步。1817年,法国要求越南割让具有重要枢纽地位的沱灢和昆仑岛,[6]此后法国在这一地区设立印度支那联邦政府,把中南半岛的东部作为向东亚推进的基地,然后以广州湾等为中转地在中国进行战略推进。
后起的德国介入东亚的时间相对较晚,但19世纪中期已开始考虑在东亚的地缘推进战略,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建议政府:“欲图远东势力发达,非占领胶州湾不可。”[7]1898年,德国以武力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德胶澳租借条约》,租借胶州湾周围半径50公里范围内的土地(包括青岛港),并获得了在山东修建经营铁路及在铁路两旁开矿的权利,将山东半岛变为它的势力范围。此后,德国又与俄国协谋,扩展其在中国北方的势力。
(二)西方国家在东亚的海军制胜战略
为实现各自在东亚的利益,西方列强以炮舰为基础实行地缘推进战略,通过炮舰夺取储煤站、建立海军基地、控制重要航道,以小规模海军舰队威胁对手或在关键时刻集中海上力量击溃对手,支撑起西方国家的东亚战略,这也就是所谓的“海军制胜”战略。西方列强与东亚距离遥远,这种状况虽因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改善,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能够有效克服因距离遥远所造成的交通迟缓、战略指挥和后勤保障不及等困难因素的主要依靠力量是海军。因此,任何试图进入东亚的西方国家首先须是海军强国。当时葡、西、荷、英、法、美、俄等国海军都很强大,这使它们拥有跨越广阔海域、对东亚投放人员及物资的能力。
东亚特殊的地理环境也为欧美列强推行海军制胜战略提供了可能。大陆一侧从北向南,有西伯利亚地区、朝鲜半岛、中国沿海、中南半岛;经马六甲海峡从南向北,有印度尼西亚群岛、菲律宾群岛、台湾岛、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千岛群岛,在堪察加半岛与大陆相连。其间海道分布,在中间形成了一个形状不规则、半封闭半开放的独立海域。在这个自成一体的狭长海域内,海军可获得进可攻退可守的优良港口、可以补充给养和燃料的储煤站以及重要的航道,海军的机动性可以得到有效发挥。[8]
西方列强在东亚实行地缘推进战略和海军制胜战略的目标主要是获取在中国的利益,中国无奈地成为西方国家在东亚博弈的竞技场,这严重损害了中国在地缘政治中的地位,直接影响到东亚的政治格局。西方列强影响东亚历史进程的主要战争几乎都发生在海上,对东亚地区的朝贡体系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对东亚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的核心——中国发动了海上进攻,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不久,美国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亦译培里、裴里、培理等)舰队在日本沿岸示威,起到了同样的作用。中日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东南亚大部分地区被西方列强侵占后,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国际体系和社会结构也开始崩溃。1856年,法国联合英国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年,法国又发动中法战争,法国虽然在陆地上战绩不佳,但在海上却取得了胜利——在马尾海战中击溃了中国的福建水师,随后还占领了整个越南,最终迫使中国承认法国对印度支那的统治权,中国在东亚的朝贡体系进一步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