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汉灵帝的权力格局设计与何氏家族根基的先天不足
作为东汉最后掌权的外戚,何进出身并不显赫富贵,不属世家大族阶层,没有累世官宦门第,以外戚身份受宠得以重用,镇压黄巾获功:
何进字遂高,南阳宛人也。异母女弟选入掖庭为贵人,有宠于灵帝,拜进郎中,再迁虎贲中郎将,出为颍川太守。光和三年,贵人立为皇后,征进入,拜侍中、将作大匠、河南尹。中平元年,黄巾贼张角等起,以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都亭,修理器械,以镇京师。张角别党马元义谋起洛阳,进发其奸,以功封慎侯。[3]
其弟何苗也立有军功,以军职入仕途:
(中平)四年,荥阳贼数千人群起,攻烧郡县,杀中牟县令,诏使进弟河南尹苗出击之。苗攻破群贼,平定而还。诏遣使者迎于成皋,拜苗为车骑将军,封济阳侯。[4]
何进参与中枢大权始于中平元年,是年二月张角起兵,何进任大将军,将兵屯都亭,置八关都尉官。[5]何进仕途源出于汉灵帝对外戚的重用。东汉皇权在灵帝以前,已饱受所谓外戚和宦官斗争问题的侵蚀,而世家大族日益伸张的权势构成挑战。灵帝为了镇压黄巾而解除党锢,并希望在宦官、外戚、士族公卿甚至宗室州牧之间制造微妙的政治平衡,以巩固皇权。灵帝的心目中一定有一个在镇压黄巾后重新加强皇权和国家统治的计划方案,其设计的权力格局可能是以亲信宦官为核心,以外戚国舅为助手,以公卿士人为外围。灵帝生前进行了一系列加强皇权的措施,包括以宦官、外戚、将领指挥中央军以集中兵权,由宗亲、重臣出任州牧以加强地方控制,等等,安排宦官、外戚、公卿、将领围绕在皇权周围的权力格局。
灵帝使用外戚有类西汉武帝,即运用寒微出身的外戚作为皇权的军事工具,而非遵循之前东汉已经出现的外戚干政模式。寒门出身的何氏与东汉前代几家大族出身的外戚邓氏、梁氏大不同,适合在灵帝的权力平衡格局中作为皇权的棋子使用。
回顾东汉外戚史,大族高门出身的皇后和外戚对国家权力的劫持呈上升趋势。光武帝初立大族郭圣通为后,其死后才立心爱的寒门女阴皇后,生明帝,明帝立大族出身的贵人马氏为皇后,而贾贵人生章帝。东汉初的规矩是八月在洛阳乡中挑选良家童女进宫。东汉早期皇权稳固,皇家与后家相安无事,皇后品行记录较好,外戚干政的现象并不突出,太后和外戚比较收敛。自章帝朝开始,外戚随皇后坐大,不同家族的后妃及外戚间出现斗争。自阎太后开始图谋立幼帝以垄断朝权。梁太后重用外戚、宦官。章帝的梁贵人生和帝,为大族女窦后抚养。和帝立贵人阴氏为皇后,后又立邓氏为皇后,都是官宦千金。子殇帝年幼,邓太后临朝。殇帝夭折,邓太后与兄弟立安帝,继续临朝。安帝三十二岁去世,立一亲王子为帝,阎皇后为太后,数日后少帝神秘去世。黄门十九人发动政变,将安帝废太子立为顺帝,杀外戚阎显,于是宦官势力和外戚势力成为敌手。顺帝三十岁去世。太子继位,为冲帝,梁太后临朝,冲帝很快死去。梁太后立质帝,被外戚梁冀毒死。梁氏再立桓帝。桓帝立后梁氏,处死清流人士李固、杜乔。梁太后死后,梁皇后去世,梁冀被消灭。桓帝重用宦官,先后又立邓后、窦后,发动对士人的党锢,于三十六岁去世。窦太后做主立灵帝。中常侍宦官在兵变中杀陈蕃、窦武。从历史的线索可见大宦官和大族外戚的斗争逐渐激烈。
大宦官参与人事选拔与中枢运转已久,如尚书官朱穆所称:“案汉故事,中常侍参选士人。建武以后,乃悉用宦者。自延平以来,浸益贵盛,假貂珰之饰,处常伯之任,天朝政事,一更其手,灌倾海内,宠贵无极,子弟亲戚,并荷荣任,故放滥骄逸,莫能禁御。凶狡无行之徒,媚以求官,恃执怙宠之辈,渔食百姓,穷破天下,空竭小人。”宦官的很多职权原本属世族:“臣闻汉家旧典,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省尚书事,黄门侍郎一人,传发书奏,皆用姓族。自和熹太后以女主称制,不接公卿,乃以阉人为常侍,小黄门通命两宫。自此以来,权倾人主,穷困天下。”[6]
历史的书写往往由胜利者操纵,宦官势力及其党人的劣迹被史书记载了很多,但其存在也是皇权的重要工具,是牵制世家大族的重要工具,世家大族出身的外戚削弱皇权,这是不争的事实。立寒门女子为后在桓帝时期就已出现,反映皇帝希望避免皇权再被高门外戚绑架:
桓帝延熹二年,诛大将军梁冀,而中常侍单超等五人皆以诛冀功并封列侯,专权选举。又立掖庭民女亳氏为皇后,数月间,后家封者四人,赏赐巨万。是时地数震裂,众灾频降。[7]
于是士人李云露布上书,移副三府,曰:
臣闻皇后天下母,德配坤灵,得其人则五氏来备,不得其人则地动摇宫。比年灾异,可谓多矣,皇天之戒,可谓至矣。高祖受命,至今三百六十四岁,君期一周,当有黄精代见,姓陈﹑项﹑虞﹑田﹑许氏,不可令此人居太尉﹑太傅典兵之官。举厝至重,不可不慎。班功行赏,宜应其实。梁冀虽持权专擅,虐流天下,今以罪行诛,犹召家臣搤杀之耳。而猥封谋臣万户以上,高祖闻之,得无见非?西北列将,得无解体?……[8]
上书主旨在于主张选后应出身名门,反对宦官得封赏,立场与世族相同,桓帝震怒,将其送黄门北寺狱。[9]
建宁四年,灵帝首立后宋氏,为执金吾宋酆女,[10]光和元年废后,宋酆下狱死。[11]这是最后一家出身较好的东汉外戚。灵帝又立何贵人为后,[12]《后汉纪》称于光和四年“十一月,立皇后何氏。南阳宛人,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有宠,自贵人为皇后。父真早卒,异母兄进为河南尹,进弟苗越骑校尉”[13]。《后汉书·皇后纪》称何氏“家本屠者,以选入掖庭”。《后汉纪》注称:“惠栋曰:‘续汉书:进父真死,以妹倚黄门得入掖庭。案何进传蹇硕与赵忠书曰:“中常侍郭胜,进同郡人也。太后及进之贵幸,胜有力焉。”然则幸由郭胜得入掖庭。’”何氏出身寒门并走宦官门路入宫应是事实,所谓良家子的身份有所夸张。
中平五年汉灵帝抓兵权,形成新的中央军事权力:
八月,初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皆统于蹇硕。帝自黄巾之起,留心戎事;硕壮健有武略,帝亲任之,虽大将军亦领属焉。[14]
可以看出汉灵帝有以宦官亲信为核心,外戚为助手,公卿将领为外围的军事权力格局设计。在加强中枢兵权这个问题上,何进和汉灵帝观点一致:
五年,天下滋乱,望气者以为京师当有大兵,两宫流血。大将军司马许凉、假司马伍宕说进曰:“太公六韬有天子将兵事,可以威厌四方。”进以为然,入言之于帝。于是乃诏进大发四方兵,讲武于平乐观下。[15]
双方的出发点可能有区别,灵帝希望加强皇权,何进则希望借此提高自己军职权位。
灵帝希望宦官亲信和寒门外戚融合一气成为皇权的棋子。但短寿打乱了他的计划,皇位之争导致宦官和外戚的矛盾再次浮出水面。灵帝临终把爱子陈留王托付蹇硕,而蹇硕与何进有仇怨,结果灵帝一死,宦官和外戚就发生火并。社会与政治根基薄弱的何氏虽消灭了最有地位的宦官蹇硕,却不敢与宦官集团完全决裂,与公卿士族存在一定隔阂,也不敢完全依赖士族公卿。何氏的权力基础比起以前的东汉大族外戚来相对较弱,出身门第不高是关键,而其姻亲关系也在宦官集团当中发展,中常侍张让的儿媳即来自何氏。蹇硕认为“二舅好修虚名”,[16]反映何进兄弟对名誉的缺乏和渴望,也反映出寒门外戚的先天不足。这种指责应包括何进对名士的征辟,“何进秉政,征海内名士(荀)攸等二十余人。攸到,拜黄门侍郎”。[17]但从《后汉书》记录看,其效果也多有不佳,名士大儒如郑玄、申屠蟠等往往不就。[18]何进在解除党禁后,征辟大儒郑玄,“为设几杖”,而郑玄“不受朝服”,逃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