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初具规模的开创性研究
伴随新中国的诞生,上海时代书局于1949年11月出版了斐民著的《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简史》。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发展的历程,扼要地介绍了从太平天国空想社会主义到新民主主义几种主要思想的来龙去脉及相互关系。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比较系统地论述近代思想史的著作。1955年,石峻、任继愈、朱伯昆编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讲授提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它的贡献主要在于为建立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基本理论框架做了有益的尝试。作者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比较全面系统地探讨了近代思想史的对象和内容、学习和研究思想史的目的、近代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反帝反封建思想发展的路线等问题。该书的出版对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学术界对近代思想史的基本问题展开了讨论。王忍之、徐宗勉指出该《提纲》存在三方面的缺憾:一是研究客体不全面。文章认为,《提纲》把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是正确的,而认为“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新经济、新阶级和新的政治力量,是中国近代思想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则是不全面的,因为它们只是中国近代新的先进的思想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近代中国除了有新的进步的思想,还有反映旧经济、旧政治的反动思想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的奴化思想。《提纲》把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历史归结为革命思想路线和改良主义思想路线两条路线的斗争,没有研究和讨论进步的思想在跟帝国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进行斗争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整个过程,也是片面的;因为前者的斗争只是新的进步思想内部的斗争,后者的斗争则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主题。二是思想发展的脉络不完整。编者没有系统地说明各个时期思想的继承关系,形成思潮及思潮的发展和衰落过程,而是更多地逐一介绍思想家的思想,缺乏对整个思潮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论述,这样便不能深刻全面地把握社会思想的全貌。三是没有充分揭示思想与其赖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内在联系。对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缺乏深入具体的说明,没有充分说明思想是如何产生、发展的。[1]
上述意见是很有见地的,不仅弥补了《提纲》中存在的某些不足,而且对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也有促进作用。如新旧思想的斗争、思想家与思潮的关系、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等问题,一直是以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值得重视的问题,有些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这一阶段里,没有系统的近代思想史著作面世,而人物思想的研究却颇为活跃。除在报刊上发表了一批论文外,还出版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编的《中国近代思想家研究论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北京大学哲学系编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和李泽厚的《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这些论文涉及的人物范围很广泛,不仅重要人物如林则徐、龚自珍、魏源、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陈独秀、李大钊等的思想有不少研究,次要人物如冯桂芬、宋恕等的思想也有所研究。其中有些论文对人物思想的论析有独到见解,颇有学术价值。广泛而有一定深度的人物思想研究,有助于后来人物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为系统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著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人物思想研究中,对有些人物的思想评论也有不同意见。如关于龚自珍的政治、经济思想是否有资本主义倾向,魏源思想的阶级属性,冯桂芬是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改良主义者还是地主阶级改革派,康有为《大同书》成书年代和评价,梁启超后期思想的评价,谭嗣同的哲学思想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等问题。应该说,当时还颇有学术争鸣的气氛,在不少问题上都能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但是从以上列举的争论问题来看,不难发现主要是关于人物思想的阶级属性问题,反映了思路相对狭隘,而对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理解、把握也存在简单化的偏向。1965年,有些刊物对孙思白的《陈独秀前期思想的解剖》(《历史教学》1963年第10期)一文的批判,突出地表现了在“左”的路线影响下的教条主义、简单化的倾向。至于“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为了政治需要大搞评法批儒,在此影响下出现的文章将龚自珍、魏源、章太炎等思想家都纳入儒法斗争中,定之为法家,加以随意渲染。这是对学术的严重扭曲,极不严肃。
在专门的思想史领域,也有研究成果出版。赵靖、易梦虹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中华书局1964—1966年版),是第一部论述近代经济思想的专著。而关于改良主义思想研究的成果有叶蠖生的《中国近代革命运动中反对改良主义的斗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和胡滨的《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中华书局1964年版)两部专著。《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一书,系统考察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兴起和没落的历史,把它分为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至19世纪60年代为酝酿时期,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一部分比较开明的官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封建主义正统思想中开始分化出来,他们的政治观点和学术观点虽还没有脱离封建主义的体系,但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从19世纪60年代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是改良主义思想的发生和初步发展时期。著名的改良主义思想家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政治上主张采用西方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度,经济上倡导发展民族工商业,但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至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是高涨时期。以康、梁为首的改良主义者把改良主义思想推向了高潮,并发展为政治运动。从1898年戊戌变法至1911年辛亥革命运动是没落时期。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少数人仍然坚持改良主义路线并对民主革命思想进行攻击,在双方论战中,改良主义思想被击败,影响逐渐缩小。作者的论断并不都准确,但在分析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思想家时纵横对比,寻同求异,颇能切中肯綮,找出各自的特征。
系统论述鸦片战争时期社会思潮的是刘大年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页》(《新建设》1962年第12期)。该文通过对林则徐、黄爵滋、龚自珍、魏源、姚莹、包世臣、张穆等人的研究,指出他们敢于正视现实,揭露批判腐朽的封建制度,主张对列强的侵略进行抵抗,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这种思想潮流,成为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发端。作者在文章中还提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对封建主义思想的论战、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改良派的论战、“五四”前一部分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三次高潮,它们都是朝着鸦片战争时期社会思潮指出的方向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