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遗迹的调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青州满族的今天

青州为华夏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商贾云聚之所。今天的青州古城原称益都,县级市,行政隶属潍坊市,总面积1569平方公里,人口857447人(1990年统计)。境内有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土家族等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88.6%,回族占2.22%,满族占0.25%。市政府驻益都镇,下辖13个镇、23个乡、1098个村。[34]

青州满城竣工于雍正十年(1732),毁于1947年,前后存在了215年。其间,人们为了把它与青州古城分开,习称古城为南城,称满城为北城。满城毁坏后,北城名称沿用至今,即青州市益都镇北城村。

目前作为行政村的北城村实际包括四个自然村:北城、菜园、北辛村、柳树湾。北城为满城旧址,其余三处原为官菜园和旗地、坟茔地。现满族仍聚居北城,其他三村为汉族,归北城管辖。村委会由满汉干部组成,党委书记系满族。

北城村是山东省唯一一个满族聚居村。现有1516户,5000人,包括满族、汉族、蒙古族、回族4个民族,其中满族人口2300余人,占总人口的48%。[35]

在北城村委会大楼,我们与村主任兼书记伊国华(满姓伊拉里氏)、村委会副主任汪辉明(满姓完颜氏)、村委会妇联主任那凤鑫(满姓叶赫那拉氏)、原村委会干部、教师唐玉民(满姓塔塔拉氏)等进行座谈。

通过交谈,对今日北城村有了更多了解。

首先是极具特色的“北城语”。北城满族的语音语汇,有别于当地汉族纯粹山东话,而带有自身特点(为表述方便起见,姑且把这种使用范围极小的方言称为“北城话”)。“北城话”仍保留一些传统满族语汇,如说“老太太”“老爷子”(分别指称父母)、“小孩”“镶蓝前”“我们”;见面问“上哪克(往哪儿去)”“哪个旗上”“哪个牛(牛录)上”等。现在熟悉这些话汇的主要是45岁以上中年人。

“北城话”语音接近北京话,与山东话语音音调差异明显。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远在黑龙江哈尔滨市双城县拉林河下游唐家崴子的满族人语音语汇,与北城满族也很接近。原因在于,他们祖上原来都居住在北京。

此前,我们在潍坊等地考察,颇为山东话的难懂犯愁,有时不得不请求对方把话重复一遍。在北城村,则犹如在和北京老乡谈话。如此接近的乡音,实在令人兴奋。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长达300年的时间里,北城满族生活在一个被汉文化长期熏陶、不足1平方公里的城池内,竟然还能保留下如此纯正的“京腔”。语言的生命力如此坚韧,如果不是实地考察,是无论如何想象不到的。

据村委会干部介绍,只要一出北城村,听到的就是地道山东话。北城村人无论老幼都兼通山东话和“北城话”。村外交际用山东话,村内交际用“北城话”。有趣的是,在北城村上学的汉族孩子也用“北城话”,因为这种话很接近普通话。对“北城话”究竟应该如何定义?或可视作北京话及青州方言的混和体?这些专业问题显然不是我们所能解答的,只能留待语言学家研究。

根据村委会提供的《青州市益都镇北城村现状分布图》(1992年5月绘制),可以看出:现在的北城村基本上仍保持原满城建筑的格局。村内外道路、居住区分布,尚未有大的改变。但满城城墙早已荡然无存,城基旧址已修成平坦规整的大道。作为自然村的北城村有720余户,基本上是满族,少数汉人主要是与满族通婚进入的。近几年来,因青州城内建筑不断增多,地价上涨,一些汉人看中北城村内空地,开始在北城买地盖房。

目前满汉通婚普遍。所生子女可以随便申报族属,但多数人倾向于报满族。原因在于:报满族可以享受国家有关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一是升学考试照顾一个分数段;二是可以生二胎。

近年来,北城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村办企业12处,固定资产总值6500万元。2000年全村完成经济总收入3.02亿元,上缴税金37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达到4200元。企业有机械厂、服装加工厂、汽车修理厂、包装装潢厂、汽车配件厂、建筑公司、铁路货厂等。鲁圣服装有限公司先后引进2台(套)新设备,增强产品竞争力,产品远销美国、巴西、德国、韩国、中国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创汇700万美元。

北城村以满族传统名吃满汉全席、满城宴闻名远近。现有满族特色酒店、饭馆20余家,年创利150余万元。1997年以来,结合旧村改造,多方筹措资金1500万元,兴建了具有民族特色集餐饮、商业、居住于一体的华旗商业街。

北城村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00年扶植村民投资30万元,建起2处小尾寒羊饲养基地,已发展到300多只,被列入山东省民委鲁羊开发基地之一。肉食鸽、蛇等特种养殖以及大田蔬菜种植也颇具规模。

经济的发展,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近年来,全村新建房屋4000多间,新建楼房4.5米,全体村民都住进新房,30%农户搬进楼房,50%农户安装了程控电话,近百户农民购买了小汽车。家家户户,冰箱、彩电、VCD等电器一应俱全。投资20万元建起敬老院,使全村孤寡老人可以安度晚年。投资260万元在主要街道铺设排污管道,并安装路灯;投资50万元,改造年久失修的自来水管道;投资60多万元,新增容270千伏安,解决了村民用电难问题。

全村拥有多种群众性文体组织和操场、舞厅、球场等活动场所,活跃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以村中满族青年为主组成的珍珠球队,曾获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珍珠球项目银牌。

福利事业得到发展。全体村民的统筹提留款全部由村集体代缴,对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给20元生活补助费,每逢生日,村委送百元生日礼物。

北城满族学校在民国时代叫宣化会,1949年后改称满族学校。现在发展成为小学和中学各一所。学校虽称满族学校,平时已不学满语,学校只在每年假期教满语。村委会投资40万元,为满族学校兴建了一座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能容纳12个班的教学楼。自办民族职业中专班,并拨出专款,奖励成绩突出的教师和学生。对升入大中专院校和高中的学生分别予以奖励,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为工作较有成绩,村党委被潍坊市委授予“红旗村党组织”称号,国家民委和省政府授予该村“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潍坊市委、市政府授予“乡镇企业明星村”“发展经济百强村”等荣誉称号。(图2)

图2 与细谷良夫教授、北城村满族族胞合影
(2001年1月16日青州北城村)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北城满族的生活有了明显提高。与此同时,他们的传统文化也在迅速消退。尽管如此,北城满族仍清楚地记着,他们的祖先来自遥远的白山黑水。目前,村内历史遗迹已屈指可数。在村委会大楼西侧化工厂西墙上,镶嵌在上面的是原满城东门门额。门额上书“海晏门”三字,字迹浑圆苍劲,从左至右,额头写“钦定”二字,落款“雍正十年九月吉旦”。门额大理石质,外廓长160厘米、高64厘米、内廓长145厘米、高47厘米。门额单用汉文,无满文。这在雍正年间极为罕见,何况雍正帝又是清朝诸帝中最提倡“国语旗射”的一位。其原因耐人寻味。

图3 青州满城门额

村内设有“青州满族旗城博物馆”,由满族著名人士溥杰题款。展室不到100平方米,内容充实。分为:前言、旗城今昔(旗城的历史、旗城的兴建、以兵为业的旗城、青州满族旗城人民常用姓氏浅考表)、满城民俗简介、旗城人物等部分,展有旗城模型、照片(如旗城官房外景、城墙遗址、海晏门)、文字说明、史料(嘉庆帝《八旗箴》《驻防青州满洲八旗城军校场训志》《忠烈祠碑文拓片》《镇江战役牺牲烈士英名录》、陆嵩《青州兵叹》、乾隆五十年正月初一日给旗人苏宁满汉文诰命、光绪元年任命烈尔巴奉阿为旗城佐领的满汉文圣旨等)。

当年满城内官房将近5000间,如今所余无几。据说,20世纪80年代初,村内旧建筑尚有防御衙门旧房4间(在北城十字口西北)及兵民住房200间。随着经济发展和建设步伐加快,剩余旧建筑迅速被新型民居所取代。目前,全村保留清代老宅仅有2处,一处为兵丁住房,一处为官员住房。

图4 青州满城八旗兵房遗址

我们在李凤琦、唐玉明先生带领下参观了位于北城村南大街五道街8号的一栋原兵丁住宅。这是唐先生家老宅,已闲置。唐先生说,北城村老人至今还会念叨说:“房子是雍正皇帝给我们的。”

老宅院南墙侧偏东开一门,迎门有一矮小影壁墙。前院约16平方米,后院约2平方米多。北房2间,青砖青瓦,高约2米余,长约6平方米,宽约5平方米。屋子向南偏东处开一风门,风门上半部为云头纹,下半部门心(外廓直径24—26厘米,内廓直径18—19厘米)为精美的松、鹤、鹿、山石图案(松、鹤、鹿分别有福、禄、寿含义)。图案上方有“同春”二字,鹿与禄与六均为同音或谐音,也有六合同春意。鹿的图案一直是女真族和北方民族秋山图案的代表,图中松鹤延年与秋山鹿鸣正是满族文化及中原文化相融合的典范。秋山又有狩猎的含义。风门外开,风门内又有一道房门由内向外两扇对关。东、西二屋以隔扇隔开,隔扇下方有如意纹。西屋大间为一铺大炕,是长辈和未婚子女居住,以西为尊是满族人传统。东屋小间为新婚青年住房。室内开后门,青砖铺地。窗框刻工字花。房檐滴水为菊花纹饰,据介绍,官员住房滴水与此不同,为蝙蝠纹,取“福”的谐音。

这样一栋典型的兵丁住宅,居住两三代人自然拥挤,故主人一般要在院内盖几间南房,本院内南房已拆。

除兵房外,村内还保留一栋官员住宅,即北城村74号颜士慧家。目前已被青州市文物局立碑保护。

户主颜士慧满姓完颜氏,70岁。据老人儿媳那凤鑫介绍,清末青州满城协领噶尔达的女儿是颜老爷子母亲。颜家院墙高大,院落宽敞,约有60平方米;北房3大间,气宇轩昂。主人介绍:早年完颜氏一族年年在此聚集祭祖。原来院落更大,共有房106间,现仅余3间。院子原有两进,还有后花园、大小套房等,早已踪迹全无。

主人自述:“听老辈讲,原先家[院]里旗杆比大人府(指副都统衙门)的旗杆还高三尺,据说祖上有皇亲。”此传闻可信与否,无从查考。认真观察这栋老宅,西房窗楣上方刻二龙衔如意图案,下方刻牡丹纹;正房正门两扇,均刻勾龙,组成团花图案。如果不是地位较高或系皇亲,恐怕不敢在自家门楣上镌刻龙图案。室内有大堂,西屋为大,门上刻双狮图。有趣的是,西屋窗格为方格图案,东屋窗花则为云头纹,其间区别究竟如何,尚不可知。

在目前内地各省,甚至东北三省,这样典型的满族民居已寥若晨星。它标志着一个渐行渐远而不可逆转的时代,它蕴含着一种曾经辉煌却无可奈何走向衰落的文化。当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和钢筋水泥的摩天大楼后,又从何处去寻找失落的文化?

承蒙主人盛情邀请,我们还拜访了满族老人汪金海家。汪家满姓完颜氏。汪金海是汪辉明父亲,90岁高寿,身体尚好,汪辉明43岁。

北城村满族世代珍藏的族谱、家谱,存世者几稀。我们在汪家看到的家谱就是其中一件。该谱之特色,一是雍正朝以前各辈名字纯用满文,此后各辈名字夹注汉文;二是谱书行文,按满文规矩,自左向右。[36]

据汪氏家谱,其家系上溯十四代:始祖杭阿为第一代,生子喀齐为第二代。传至和达塞、费扬古,为第七代。时当雍正年间,调遣部分京旗分赴宁夏、青州驻防,于是和达塞被调往宁夏,费扬古被调往青州。和达塞生四子——达崇阿、赛尚阿、华尚阿、德克京阿,为第八代。费扬古无子,达崇阿随叔父“下青州”,从此开始汪氏一支在青州的历史。传至第十四代汪金海,今年90岁,生于清朝末年,这应该就是谱书最后一次修订的大致年代。

汪辉明热情地为我们写下汪金海以下两代人谱系。总计十六代人谱系中,生于清初至雍正年间的七代,生于雍正朝至清末的七代,生于民国以来的二代。

汪先生一家亦如北城村其他居民,早已不识满文。当我们把家谱中始祖以下历代祖先满文名字翻译给他们时,汪先生为第一次得知祖先名字和辈分而欣喜不已。

在汪先生家,我们还有幸看到唐德顺先生家谱。唐先生满姓塔塔拉氏。唐氏家谱纯为汉文,前五代为汉译满文名字,以后各代均为汉文汉意。这种变化正是满族接受汉文化的结果。

北城村家谱虽为数不多,却各具特色。如寇氏家谱,汉名满名隔代交替,形成一个规律。伊氏族谱则反映官宦人家的历史足迹。谱书犹如活化石,记录着关于世系、繁衍、迁徙、文化变迁、民族关系等多方面信息,它势必引起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兴趣,是很自然的。

当考察结束时,有一系列问题需继续关注。其一,为什么清廷要在青州派驻满洲八旗,并将级别定得很高?真正原因是什么?其二,青州满族为什么能一直与当地各民族友好相处,因此在辛亥革命鼎革时期,没有受到很大冲击?其三,青州满族历史和文化非常珍贵,对研究清代八旗驻防制度,驻防旗人的住房和财产情况等,有何启迪?其四,深入调查青州满族姓氏及满文资料,研究满汉文化融合现象,对推进满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有何借鉴?其五,清代青州满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对本地区而言,更是如此。但青州博物馆对此却缺乏应有关注,馆内几乎没有满城文物[37],实在不可思议。这是否说明地方博物馆对明清文物不够重视?

这些问题的关注,不仅有益于丰富人们对青州满族历史与文化的了解,对推进满族史和八旗制度史研究,也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