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网络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 现实意义

不同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不同的。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是第一要素;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是第一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第一要素;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网络是第一要素,科技创新日益成为一个复杂的创新网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简单的线性分析方法无法透彻、全面地理解科技创新,而要从系统、协同的角度来理解,根据系统和协同方法对创新行为做出新的解释,提出新的规律。

在知识经济时代,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资源的回报率日益减少,而信息和知识已成为财富的主要创造要素。在知识增值过程中,相关活动包括知识的探索和寻找;知识的检索、提取和加工;知识的开发、利用以及知识供求之间的平衡;知识的获取、分享和扩散;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不断循环互动,越来越多的知识从被挖掘和创新转化为资本,并形成很大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技与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使越来越多的创新主体认识到,创新领域越来越复杂多变,单凭自身力量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依靠某一个创新主体单独完成创新全过程越来越难。发达国家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最重要的是打破区域、国别和学科界限,实现地区性及国际性协同创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的研发组织形式——创新网络正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创新主体以合作的方式来组织科技活动,出现了企业集团、集群及战略联盟等众多新型组织形态,如美国硅谷、空客集团等。网络组织涌现,既体现了组织模式和科技变革的需求,又印证了协同创新网络在逻辑上的拓展。

当今,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一些地区,以政府政策为推动力,使资源要素、政府、市场、文化等互动互惠,形成了一批充满活力、优势明显的协同创新网络,率先实现科技现代化。

目前,世界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时期,如何尽快走出衰退、走向经济高涨?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提出,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使经济衰退告别而迎来经济高涨。但是,固定资本为何集中更新?熊彼特的解答是,创新能使固定资本的成本和价格下降,使其性能提高和改善。因而促进科技进步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不二法宝。

二 理论意义

从理论上看,创新系统和创新集群多元、创新机制、互惠多样化等研究虽均有新意,但大多数研究视角较为分散、单一;区域创新网络和企业创新网络的研究较深入,但协同创新网络的研究不够,这是本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从内容上看,“自主创新”的意义虽被突出,但科研体制“如何改”的研究亟待理论深化及可操作化;协同创新,一般仅涉及微观层面和中观层面,宏观创新系统的深入研究缺失;关于协同创新或企业协同创新多是案例研究(柳卸林等,2016),且不是在协同创新网络条件下进行的。

从方法上看,有关研究基本沿用静态分析方法和框架,动态分析缺失。

上述不足使其对我国科技体制的创新难以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在那些技术密集的地区,集群犹如“平滑空间上的勃点”(Markusen,1996),成为全球经济衰退中的“阳光地带”。对于这些创新方面的成功,诸多学者分别给出自己的解释,如“产业氛围”(Alfred Marshall,1920)、创新环境(Camagni,1995)。研究主要集中在集群式创新、网络式创新等方面。英国卡迪夫大学库克(Cooke)和Uranga(1997)[15][16]认为,这些成功主要是实现集群创新即创新主体聚集而创新,通过有效的制度和组织安排,成为一种创新网络,提高了创新效率。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协同创新机理是明显不同的。在发达国家,不仅网络内创新主体之间知识交流交换密集,而且与群外创新主体的知识联系也非常密切。在发展中国家,许多集群仍然停留在简单聚集的阶段,网络内横向联系不多,合作关系层次不高,交互式学习欠缺。因此,探索中国集群的网络联系尤为重要。

集群经常被看成是基本同质的,异质性被忽视,创新主体之间的知识交换行为被看成一个“黑箱”。但是,张杰、刘志彪、郑江淮(2007)通过对江苏省企业的问卷调查得出结论:集聚对企业的创新活动非但没有产生促进作用,反而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样看来,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似乎是“不可测、不可知”的。

21世纪初,不少学者开始从异质性角度研究组织方式和贸易模式选择,形成新贸易理论。异质性是产业系统的一个关键特性,异质行为者通过市场和非市场的联系,以各种方式联结在一起。异质论融合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体系中,说明当地市场效应、内生的非对称性、区位黏性、突发性集聚与区位选择关系等方面的情况。只有在创新主体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之间的协同和交互作用下,创新绩效才能提升(Altenburg et al.,2008)。既有研究只是说明集群为何成为知识交换的场所,但并没有回答知识交换是如何发生的。研究表明,知识不会自动在集群中流动(Zeller,C.,2001;Howells,J.R.L.,2002)。知识流动、共享进而创新的机理需要进一步梳理和研究。

本书超越并有机结合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和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现有研究,构建“创新因子—创新网络—协同创新网络”的经济理论体系。目前只有区域层次、产业层次和管理学视角的协同创新网络概念,需要破解协同创新网络的理论含义、实证研究和趋势分析的问题。作为系统工程,注重创新因子的良性互动,将分散、封闭甚至垄断状态的创新行为与资源整合,产生协同创新效应。以其中人的利益关系为研究对象,以市场机制、技术推动和政府行为为主要创新动力系统与协同要素系统,为科技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这是此类研究中比较系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