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迈出第一步总是最难也最令人欣喜的。走进新领域、开辟新疆域,不仅需要勇气与锐气,也需要面对无人理解的孤独,在没有参照系的境况下独自开拓和创造。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学者,自是以学术、学科、学业为终生之追求。历经数年的披荆斩棘、深耕细作,在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构与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化解难题破解这块看似贫瘠荒芜甚至是无人问津的学术荒坡上,我们以甘做“司法民工和学术矿工”的勇气和毅力发掘出了一片富矿,经过数年的积淀,逐步形成了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构的系列研究成果。
公共法律服务领域的学术研究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一个上佳场域,其直接关系到基层社会的矛盾纠纷化解、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安定有序。在我们的研究问世之前,公共法律服务作为司法部司法行政体系下的一个部门职能,其领域较为狭窄,理论体系也不够健全。聚焦这片空白的领域,我带领我的研究团队进行了深度钻研和体系化的探索,从中发现了破解基层社会治理矛盾纠纷化解难题的可能性,寻找到新时代公共法律服务全新领域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构建路径。在学术之路上跋山涉水,坚持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究相结合的寻根溯源,集聚数十年的学术积累倾注在一个源于社会治理实践的新兴学科领域终于开始喷涌出青春芳华般的清泉,这套丛书是我们团队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与荟萃集成,因此而成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及学科将会成为应用法学研究共同体现在和未来深耕的沃土。
我们研究发现,公共法律服务是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中社会各阶层多元主体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弥补法律服务市场供给不足和资源配置不均衡,推进法律服务市场的“供给侧”改革,促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法律需求为主要目的而组织提供的必要服务平台及设施、各种服务产品、各项服务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事项。中国特色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展了政府公共服务和政法公共服务的范畴与内涵,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和公共性的法律服务,特别是为基层社会的广大老百姓提供“普惠均等、优质高效、智能精准”的法律服务,让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妥善化解在萌芽阶段,让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知晓、认同和信任、信仰法律,让法治文明、法律精神和司法文明根植于每个老百姓的心中。
公共法律服务深植于中国基层社会的基因使其天然具备亲民的特点,而这正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亟须的工具与方法。多年来,困扰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现实难题,就是现代法治规则与法律规范的“钢筋水泥”难以灌注到基层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很多学者在法教义学、社会法学、司法改革、社会契约、法律文化、绿色发展等领域徘徊和找寻,却如同遇上了“阿喀琉斯”之踵,对待层出不穷的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和疲软无力的法律工具,始终束手无策。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构却是彻底根治这一顽疾的良药。与传统法律的高冷和刚硬相较,公共法律服务通过柔性的力量实现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的破解,真正实现了对基层社会雨露般的法治灌溉。基层百姓的力量和民间智慧与公共法律服务的体系建构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相伴相生。公共法律服务越是发达,基层社会的民智与民志越是能够融会贯通,对基层社会问题的解决也就越是彻底。从这个角度来讲,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构具有以和合文化实现基层社会法治化目标的独特魅力。
不仅任其自由生长,更要加以斧正与培育。我们的研究围绕如何建构更优质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发挥其最大社会治理效用,使其最好地适应中国的水土。聚焦在这个领域的学术研究包括:专题阐述公共法律服务理论基础与学科体系建构的教材,重点研究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和体系建构的研究报告和论著,近20余篇硕士学位论文及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拓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研究新视野的应用性较强的文集,等等。经过几年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积累探索研究,当前这套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研究学术成果已经初具规模,从理论到实践,从教育教学到应用实务,初步形成了一个体系化、多层次的学科理论体系研究成果集合。
对于司法体制改革、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和政法制度改革而言,系统性和协同性至关重要。因为“政法机关具备大量公共法律服务的职能”,公共的特性、服务的特征和法律的特质,使得公共法律服务全局性地引导着政法制度改革的方向,成为司法体制改革前沿的风向标。从公安、检察、审判到司法行政,政法系统的全流程和全生命周期都蕴含着公共法律服务的体系化脉络,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让政法体制运行模式迎来真正改变的历史机遇。而对于地方党政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而言,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更是地方党委、政府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性政府的最佳路径和方法。
因为根植在中华大地的沃土,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使得法律的精神与中国社会实际更加深度融合,使得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目标,在这一个基层社会治理载体平台的关键节点达成高度一致,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浓缩和集聚在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破解的切入点,从而击穿看似寻常却无法抵达的阈值,实现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的单点破局。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创造性调动基层活力和各方力量实现协同共治共建共享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性相结合,普惠性与智能化高度融合,形成新时代独具特色的法治化社会治理新模式。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朴素思想理论的“无讼”境界追求,在这个复杂多元的现代社会中得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亲密和谐又相对独立,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既发挥着法律维护秩序、自由与公平的价值,又润物无声地实现着规则意识的普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具有的服务导向和服务产品主体定位,使其简单、直接、经济、优质,便捷普惠,并极易传播推广。这个新兴交叉学科有望成为新法学应用体系的领航之舰,对当前的法理学、宪法和行政法学、诉讼法学与司法制度等学科领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整合力与影响力。对法律实务和应用法学研究而言,其更具有建设性和开创性的学术研究意义,相信随着中国特色现代公共法律服务学科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和话语体系的一体化建立,高等院校的法学教育和法律实务部门的各个领域都将会迎来一场颠覆性的蜕变,以更接地气、更加实用的教育模式和行为方式,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新的内循环和双循环体系建构。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体系和方法是建构一切学说的根蒂。在多年的中基层司法实践经验探索总结中,我持续坚持在司法实务中思索理论;转型到高校后又从理论反观实践,在知行合一的学术求索道路上秉持理论创新的应用之道,坚持把每一篇论文都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每一寸脚步都深深扎根在中国基层社会实践的芬芳泥土之中。这场学术研究苦旅中形成的对现代法学应用的深刻理解,让我在学术与学科体系的构建中探索更加立体而务实的应用法学研究方法。这套丛书的诞生意味着现代公共法律服务学科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的初步创立。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将有更多新成果涌现,愿这些富含“中国法治发展矿物质”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带来新的视野和新的滋养。对源于社会实践和司法改革探索的学科创新与学科体系创建而言,任何增量都是难能可贵的,毕竟一切才刚刚开始。
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