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公共法律服务热点难点观察
一 让公共法律服务成为核心竞争力重要标志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上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而提出:“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夯实依法治国的群众基础。”在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中,法治为改革提供了根本保障,成为中国破浪前行的重要引擎。法治核心竞争力内涵丰富,既体现在对价值观的引领、对社会的有效治理、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对老百姓生活方式的导向,也体现在对精神和文化生活的影响、对矛盾纠纷的妥善化解、对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和对产权的有效规制。而建立完善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现法律规范的广泛普及、法律服务的深度渗透,提升老百姓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既为法治社会奠定基础,也必将成为我国未来法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根据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制度的理论,不同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产生了不同的制度成本,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人们通常会选择那些在竞争中占优势的制度。而制度优势能够转化为资源优势,从而促使制度的改进,以低成本在制度选择中赢取竞争。良法善治作为促进和保障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属于上层建筑,能够有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因此,法能够成为“生产本身的最有力的杠杆”。建立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能够产生制度竞争优势,并在发展中进一步改进,有力推动治理水平的提升。
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共法律服务的制度竞争优势,应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发挥公共法律服务“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深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矛盾纠纷纷繁复杂,应当充分运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积极应对层出不穷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健全和完善法治体系,有效制约公权力,保障私权利。用法律保障党的政策有效实施,把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根本的制度供给,维护好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要强化底线思维、风险意识,打造公开、透明、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要提高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持续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
对标先进补齐制度短板。努力建设面向全球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提高政府和公民的法律服务水平和国际化程度。要围绕改革发展,有效引导预期,营造一视同仁的法治环境,更好地服务市场主体。例如,在江苏昆山,政府大力推行权力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职能法定化,有效地服务百姓。通过落实“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理念,调整优化机构设置,厘清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实现了简政放权、提升效能。通过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进行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和事后效果评估,进一步贯彻落实了服务型政府的法治理念。
提质增效加强制度供给。聚焦公共法律服务领域的重大战略任务,增强立法的及时性、有效性。发挥政法机关的公共法律服务职能,持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全面加强法治社会建设,把各项工作纳入法治轨道。例如,很多地区在法治化轨道上开展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发放群众依法逐级走访权益保障卡,保障群众的利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在化解劳动争议、医患纠纷、工伤等矛盾较为突出的案件中引入律师团队,并借助新媒体,探索执行案件微信立案,对拒不履行法院判决结果的“老赖”案件实施强制执行的全程微博直播。另外,探索建立互联网法院,建立居住证信息联网查询平台等举措,充分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浙江省从“只跑一次”到“只跑一地”便民利民公共服务理念的提出,更加拓展了现代公共法律服务的内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政府服务理念。
因地制宜打造服务品牌。通过法治指数进行科学合理评估,找出优势和短板,打造优良的法治化发展环境,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全面守法社会新风尚。在宣传形式上,很多地区都将普法宣传与当地文化结合,通过微电影、抖音短视频等新渠道,将文化产品大力推广。例如,江苏昆山注重巧用昆山地方戏曲等特色传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宁夏大武口区宪法主题公园,将宪法元素融入雕塑、亭台楼阁和法治作品中,让老百姓听得见、看得见、读得懂,从而加深对宪法总纲、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国旗国徽等内容的熟悉和理解。
法润万物细无声。法律是有温度的,只有丰富和拓展公共法律服务的内容和方式,让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法律的精神,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培养依法行事的习惯,才能将硬性的法律制度规定转变为学法、懂法、守法的民众自觉,从而真正发挥法律的制度竞争优势。通过温和渐进的方式,打造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公共法律服务品牌,使全民的法治意识得到提升、法治能力得到锻炼、法治水平得到强化,进而形成品牌效应,不仅能够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风险和挑战,还能凝聚共识,汇聚合力,携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美好未来。
(原文刊载于《人民法院报》2019年3月31日,《新华文摘》2019年第13期全文转载,本文为修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