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世纪音乐
中世纪音乐时段为13—16世纪上半叶,从镰仓、南北朝时期、战国时代直到室町时期。其中包括武家政权建立、南北朝对峙、守护大名成长时期。此阶段日本民族音乐兴起并逐渐繁盛。
日本中世纪前期是封建社会建立与发展时期,主要包括镰仓、南北朝和安土桃山三个时代。
镰仓、南北朝时期,武士的势力强大,佛教盛行,净士宗、净土真宗和日莲宗等教派兴起,成为武士和广大民众的精神支柱。佛教的发展对当时的文化和绘画、建筑、佛像雕塑及文学等各门艺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此时期,雅乐固定化并逐渐走向衰落,声明进入成熟期,佛教对音乐影响很大,寺院艺能和音乐教育都获得了发展。南北朝末期,僧人良雄致力于天台声明的研究,从而使天台声明流传至今。真言声明在平安末期进行调整和统一后也获得了很大发展。两类声明对宗教各教派影响深远。
平曲是以琵琶伴奏说唱《平家物语》的音乐,也称为“平家琵琶”“平家”等。平曲是综合了雅乐、声明和盲僧琵琶的音乐要素形成的,兴盛于南北朝时代。正安时期,明石觉一被称为平曲中兴之祖。他制定了平曲的台本,增补旋律型等等,对平曲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此外,他还是盲人团体当道的创始人。当道是掌管盲人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机构,是盲人官职制度的产物。除平曲外,筝曲、地歌、针灸、按摩等行业的盲人都统属于当道管理。
平曲受声明影响很大。它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具有音乐性旋律,以类似于声明的旋律型为基础;另一部分是没有音乐旋律的像朗读、“语句”。平曲的伴奏乐器是四弦五柱的琵琶,采用的是绝对音高。琵琶演奏法丰富多彩,但最常用的则是从上向下弹和从下向上挑两种演奏法。这两种演奏法对三味传线的演奏法影响较大。
从镰仓到南北朝时代,田乐能产生发展并兴盛起来。田乐能是田乐受猿乐影响,融入戏剧舞蹈因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舞蹈剧。田乐能兴盛于南北朝时代,室町时代日渐衰落,消亡于江户时代。猿乐在镰仓时代加入动作模仿,由一至两人表演,内容诙谐,人物性格固定。进入南北朝时代,猿乐中的戏剧性因素得到加强,更富有艺术性。
中世纪后期日本进入室町时代。这个时期,佛教发展迅速,武士势力增强,民众也逐渐觉醒。音乐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体现出武士的审美趣味与大众生活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产生创造出日本本土的民族音乐。其种类主要有平曲、能乐、一节切、普化尺八、小歌及三味线等。
中世纪后期,平曲得到上层统治者的支持和鼓励,发展很快,流派众多。平曲中说唱与旋律交替进行,变化丰富,加上琵琶的伴奏,演奏效果极佳,客观上也促进了其在艺术上的发展。平乐是纯粹的听觉音乐,而田乐、猿乐则具有综合艺术的性质。
能乐是在奈良时代以散乐为基础,经平安、镰仓到南北朝时代形成的猿乐能形态。这是一种消除滑稽因素以认真模仿为中心的歌舞艺能。在其发展过程中观阿弥、世阿弥父子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将能乐发展成为极其洗练的综合性艺术。其艺术性的因素已包含绘画、戏剧、舞蹈和音乐等。
一节切是乐器尺八的一种。通常认为一节切这一乐器由朗庵从外国引进日本。一节切的音乐是没有唱腔的器乐曲,一般与宗教没有关系。尺八这种乐器最早叫普化尺八,产生于镰仓时代初期,发展兴盛于室町和江户时代。普化尺八是宗教音乐的重要部分。小歌是日本室町时代的一种流行歌曲。小歌与传统大歌相对,是指内容较浅的流行于当代、表现当代风格的歌曲。小歌的歌词有汉诗、和歌及恋爱内容的抒情性,一般不用三味线伴奏演唱。
一般认为三味线在室町时代末期传入日本。三味线的前身是中国的“三弦”,经琉球传入日本后改造成为三味线。改造后的三味线采用类似于琵琶的拨弹演奏法。三味线的奏法、名称和音乐是日本独有的。近代时三味线分成歌曲(“歌物”)和说唱(“语物”),在民间流传广泛,“三味线音乐”就发展起来了。三味线的传入,为日本民族音乐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世纪的教育是武士阶级的教育。武士教育要求文理皆能,既重视武道、书道、读书,也重视音乐的学习。这个时期的音乐主要是模仿贵族的雅乐。教学场地主要是家庭和寺院。中世纪后期,武士音乐教育还加进了能乐内容。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寺院逐步成为最重要的教育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