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与文化软实力思想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文化从传统形态逐步转变为现代形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理论不是简单地重述或停留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而是在新的社会主义时期,总结社会主义新鲜经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文化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及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 毛泽东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
毛泽东同志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集中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并提出要建设“新的文化力量”,首次把新的文化力量纳入国家的力量层面。他明确指出:“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的革命力量”,[23] 揭示了政治力、经济力、文化力共同形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三种基本力量。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进一步回答和解决了关于文艺和文化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文化的“双百”和“两为”方针,深刻揭示出新的文化力量及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上的重要地位,为以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也非常重视中外文化交流,主张向外国学习。这一思想,是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论述,是他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其在文化领域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体现。毛泽东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依托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借鉴、汲取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文化上的建设也需要结合新时期的时代特点,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世界各国劳动人民都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这些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内容。我们要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局和出发,对世界优秀文化加以借鉴、吸收,为我所用。在毛泽东看来,“近代文化,外国要比我们要高,要承认这一点”。[24] 因此,“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25]“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26]
二 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四有”新人、“三个面向”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思想。突出强调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邓小平在1980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想实现国家的强盛,不仅要建设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等等。”[27] 此后,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明确地指出了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战略地位,并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中明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作用是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28]“邓小平还突出地把科技和教育作为举足轻重的国家实力,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判断,把科技力作为具有决定意义的文化实力。”[29]
邓小平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核心,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范围上讲包括对所有国家开放,从内容上讲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开放。邓小平对时代主题和世界形势的新判断,不仅是他的经济、政治开放理论创立的前提,也是其文化开放思想的逻辑起点。邓小平同样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思想,在强调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的同时,就明确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也要借鉴经济上的开放政策。“对外开放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论断可以看作邓小平对中华文化对外开放的有益探索。邓小平强调,“要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发展自己。我们讲借鉴,目的是通过经验和借鉴,使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我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邓小平提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文化开放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邓小平认为,对外开放(包括文化开放)的过程,是学习、吸收、借鉴别国成功经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要的;同时又必须把我们好的东西,优秀的东西推向世界,为世界人民作贡献。
三 江泽民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
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体系中的分量越发突出,江泽民审时度势,提出一系列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的新论断,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知。江泽民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应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文化建设提出的基本目标和根本要求。“我们能不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这是事关中华民族振兴的大问题,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全面胜利的大问题。”[30] 江泽民反复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加重视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坚持对外开放,以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调实行文化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31]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强化了“引进来”“走出去”的文化发展战略。“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32]
四 胡锦涛文化软实力思想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思想,党的十七大后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和新的水平。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将民族复兴与文化繁荣联系起来,首次明确将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提出来,从全局战略的高度出发把文化建设提高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33]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郑重指出:“要着眼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胡锦涛强调,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大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建设内容,同时提出了要“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的战略要求。
五 习近平关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从世界文化格局与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新变化,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出发,深刻论述了当代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基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34]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发表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讲话。[35] 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软实力观。他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他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份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并重点强调,要传播好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宣传和阐释好中国梦,要展示好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要塑造好中国国家形象,要努力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36]
习近平关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论述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具体来说,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和集中体现;“中国梦”是文化软实力的宏远目标,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推动力;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它是中华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使中华文明至今得以保存、延续;文化软实力增强的重要保证在于提升中国的国民素质,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保证人民群众的昂扬精神状态;更要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工作重点,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加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多种文化形态建设;有计划、有组织地完善基层文化建设;积极拓展文化产业,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另外,提升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观点概括为两个层次。一是积极创新对外传播理念,更新对外传播形式。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融汇于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整个过程中;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结合起来宣传和阐释中国梦。二是加强传播能力建设,重塑中国大国形象。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对外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世界文化相适应、相协调,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37]。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