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演进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商:商品经济的确立——海贝+仿贝

从夏朝商品经济的萌芽开始,直至殷商时期,我国古代的货币得到较大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殷商时期,以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都比前代有较大的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制造业出现了代代相传的特征,商品交换频繁,货币需求大增。商业活跃,交换发展,带来了货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荀子的《王制篇》中有这样的描述:“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纭、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译文:北方的走马、大狗,南方的羽毛、象牙、犀皮、颜料,东方的海鱼、海盐,西方的皮革、毛织品、旄牛尾,中国市场上都能买到,住在泽地的人可以得到木材、住在山地的人可以得到水产,农民不动刀斧、不陶不冶可以得到器械,工商不耕不种可以得到粮食。,足以形容当时货物流通的盛况。

商代作为我国奴隶社会的一个大发展时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商代对生产工具的改进。大量的石器工具已经不再使用,而是代之以金属工具。而且伴随着行业之间分工的日益细化和行业内部分工的加强,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显著发展,“商人”的名称被认为即可能由此而来。商王和贵族经常以“贝”赏赐给臣下僚属,说明“贝”在当时已经被视作财富的象征,已经承担起了“贮藏职能”,货币的基础职能已经显现。

交换增加导致对货币需求的增加。只不过在当时,人们对交换的理解仍然是以满足自身需求为主,因此对于货币本身的要求并不严格。所以,这一时期曾经担任过货币职能的商品有牲畜、龟背、农具、兽骨等实实在在的物品。然而,在交换中这些物品的不方便性逐渐显现。比如:携带困难、价值认知不一致、不方便切割等。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影响着大家的交换,实际上是抑制了经济的发展。

夏一直到商代中前期,贝币都是最为主要的货币。不过到了商代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易范围不断地扩大,交通工具的不便限制了我国北方对南方海贝的获得,而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却在不断上升。于是,一方面,货币需求攀升,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另一方面,客观的局限又无法获得更多的贝壳。天然货币供不应求的局面出现了。于是,我们充满智慧的祖先就想出了以其他材料仿制贝形货币的方法,如陶、石、骨、玉、铜、金等,其中铜仿贝的发明是中国金属铸币的开始。河南安阳和山西保德先后出土的距今三千年前的商代铜贝,乃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也是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不过,在商代晚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的青铜铸造铜贝,由于没有文字,古钱学家称之为“无文铜贝”。当时一枚小铜贝,一般重约3克或为5铢。曾经出土的西周厉王时的一铜器铭中,载有“罚女(即汝)三百”的内容,也就是说:“罚你150两铜贝”,也佐证了当时使用金属铸币的现状,认同金属铸币的价值与天然贝币一样。

如果从金属铸币的角度探究中国货币的起源,有据可查的就是商汤时期的“铜贝”。作为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与在此之前使用的骨贝、石贝、陶贝等实物货币,共同构成我国最早的、进入流通的、经常使用的货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铜贝的出现是商代后期,是在我国祖先掌握了冶炼金属技术之后才出现的。铜贝作为货币,其实在商代并未广泛使用。

在商朝用于流通的货币有贝币和甲币两种。其中,贝壳和龟甲板是从南海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枭阳国、张弘国(今广西、广东、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通过陆路或海路运往殷都。上述南海所产的中间有开口的贝类和龟板,经贝币工加工、打磨、钻、刻、测量尺寸后,把贝币进行分类,即有“货贝和铜贝”。

根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贝币按大小进行分类,共有五种,即:大贝、壮贝、么贝、小贝和不盈小贝。其尺寸分别为:“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二百一十六。壮贝三寸六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五十。幺贝二寸四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三十。小贝寸二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十。不盈小贝寸二分,漏度不得为朋,率枚直钱三。是为贝货五品。十枚寸二小贝币为一串,二串为一朋。直一百”;甲币分四类:“十朋为一大甲,直二千一百六;十朋为一亚甲,直五百;十朋为一甲,直三百;十朋为一小甲,直一百”。

图2-1-3 蚌贝(或称珧贝)

图2-1-4 伶鼬榧螺

这里我们还需要强调一点:夏商时期充当货币的天然海贝并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很多品种。比较典型的有:“货贝”(又名齿贝)、“拟枣贝”、“阿文绶贝”(又名大贝、虎斑贝)、“伶鼬榧螺”等。其中“货贝”比较常见,贝面上有一条长长的齿槽的称为“贝齿”或“贝唇”,贝的正面较为平整,贝的侧面稍微鼓突,人们为了便于携带方便,在货贝的背部多凿有小孔,早期孔相对小,称之为“小孔式货贝”,以后,穿孔逐渐扩大,称为“大孔式货贝”。

从前文可知,除了真正使用海贝制成贝币之外,当时的人们还使用骨、石、角、木等材质制作仿贝形状的货币。这些货币弥补了天然海贝数量上的不足。因为形状仿贝,我们也称之为“贝币”。仿制的“贝币”主要有:

1.骨贝

用骨骼磨制的形状像海贝的贝币。骨贝在考古中发现得数量较多,只是形式各不相同、差异较大。

2.石贝

用石、玉磨制的像海贝的贝币。石贝的形式也比较多。殷墟妇好墓中有石贝和7000枚海贝共出,出土时石贝、玉贝与大量玉器等贵重器物放在一起,说明当时的石贝和海贝具有类似的意义、拥有相同的性质。

3.角贝

以动物角为之。骨贝、石贝、角贝它们行使真贝职能,以弥补真贝的不足。

4.木贝

木材制成的一种仿贝。

5.陶贝

用泥土烧制而成的一种仿贝。一般作为冥币使用。

6.金属贝

这一时期的金属贝是无文铜贝。

商朝中晚期至周朝,仿贝相对于贝币而言,价值基本一样。其职能主要是用于流通,等同于现在流通中的通货,价值较低。而此时还有一类属于价值较高的货币,即珠玉贝,时称“上币”,价值昂贵。前文所称铜铸贝币(即金属仿贝的一种),则称作“下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