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最后一程刘义庆《张季鹰吊顾彦先》
顾彦先①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②上。张季鹰③往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注释】
①顾彦先:即顾荣,字彦先,西晋时期吴郡吴县(今江苏省内)人。
②灵床:即人死后放置尸体的床铺或架子。
③张季鹰:即张翰,字季鹰,与顾荣为同乡好友。
知音难遇,所以当初俞伯牙与钟子期那一曲《高山流水》才弥足珍贵。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向来稀薄,但这也恰恰教会了人们如何去珍惜。在这荒凉混沌的江湖中,一个人行舟难免孤寂,如若有另一只小船与自己同行,便不再惧怕风起云涌。
朋友之间相交、相处,有多种不同的方式,既有鲍叔牙对管仲那般不计义利、宽容坦荡的友谊,亦有辛弃疾与张亮之间把酒畅谈、志同道合的相知相惜,像庞涓、孙膑那样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富贵、虽亲如兄弟却最终反目成仇的例子也不胜枚举。而张季鹰与顾彦先之间却是另一种别样动人的友情。
两人都是吴中名士。张季鹰号称“江东步兵”,潇洒倜傥,放荡不羁,大有阮籍风范。而顾彦先则与当时独步文坛的陆机兄弟并称“三俊”。他们同在齐王司马冏手下担任幕僚时相识,共同经历了“八万之乱”,在生死边缘挣扎过后,两人便情同手足。
因当时政局不稳,向往远游的张季鹰与顾彦先相约“采南山蕨,饮三江水”。秋风起时,张季鹰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最终遁隐回乡。而顾彦先则不得不周旋于诸王之间,两人因此分隔。
顾彦先“平生好琴”,张季鹰恰好善解琴音。多少个清风月夜,都是顾彦先企盼着友人来访,为他弹上一曲高山流水。两人分别后多年不见,都期盼着再与故人相逢,共同弹琴饮酒,一叙别情。然而,张季鹰最后只等来了顾彦先去世的消息,这怎不让他“不胜其恸”——哪怕千呼万唤,顾彦先也不可能从冰冷的灵床上起身,更不可能像往日一样和自己共奏一曲了。
张季鹰前去为顾彦先吊丧时,灵床上摆放的恰是那张熟悉的琴。只是如今物虽如实,人事已非,这摆放在灵床上的物什只是在提醒张季鹰,他们已生死相隔。这突如其来的悲恸使他忘记了吊丧应有的礼节,心中只记挂着以琴当哭,送友人最后一程。
故而他“上床鼓琴”时,侍立在侧的顾家人并没有阻拦,而是任他用琴音倾诉自己的哀思。后人并不知晓张季鹰当时弹奏了哪支琴曲,但料想应当是顾彦先生前最喜欢的曲子,亦是两人品评鉴赏最多的曲子。数曲奏罢,张季鹰竟然在灵床之上抚琴发问:“顾彦先颇复赏此不?”
这一问,是深情使然,是忘情所致,更是失神之为。他以为友人如往常一般坐在他对面,凝神聆听,细细品味琴声的动人之处。待到他清醒过来时,才意识到友人的魂魄早已出离躯壳,再也无法回答自己的询问。他举目四望,环绕自己的唯有冰冷凄然的灵床、尚余乐音的旧琴、愕然失措的孝子以及自己这含悲忍痛的吊客。纵然自己能如同往日那般鼓琴奏乐,这世间却已再无知音。思绪至此,张季鹰复“又大恸”,或许是被翻涌在心胸间的巨大悲痛压倒了,竟然再次忘记了凭吊应有的礼节,径自下灵床而去,连向主人告别都不曾,更不用说去执那孝子的手安慰劝解一番了。
或许对于辞世的顾彦先来说,张季鹰这一番“无礼“的凭吊行径,这缭绕不去的琴音,就是最好的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