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是一种艰难的修行韩愈《祭十二郎文》(节选)
去年孟东野往①,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②,耿兰③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④,少而强者不可保,如⑤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注释】
①孟东野往:孟郊,字东野,与韩愈交谊很好。
②东野之书:十二郎死后,孟郊在溧阳得知,有信告韩愈。
③耿兰:应该是韩家在宜州的家人,他也给韩愈报十二郎之丧。
④吾之子始五岁:此指韩愈之长子韩昶,于贞元十五年(799)生于徐州符离,小名“符”。
⑤如:通“而”。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谓当时语音之讹,有曰“如、而靡异,邪、也弗殊”。
生命有时坚如磐石,愈是在生活中受到重创,愈能激起与命运相搏的斗志;而生命有时却脆如瓷器,稍稍一碰或许就是碎片满地。人们从来不知,是天理还是神明支配着生死,只知在这种神秘莫测的力量面前,自己渺小如草芥,微茫似蜉蝣。
于是,对于生者,我们唯有尽力去爱,去给予温暖;对于逝者,我们唯有去悼念、去怀想,别无他法。尽管残酷,却只得在悲恸中接受;即便绝望,却是找不到起死回生的灵药;纵然叩问天地,亦听不到任何有益的答复。
韩愈在收到十二郎病逝的噩耗时,好像晴天里突然炸响了一声巨雷,让他声泪俱下。茫然无措时,他连连说着“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却不知怎样去温暖十二郎已然冷却的生命。恍惚迷离之际,他竟然说这值得信吗?这应该是我在做梦吧?这传来的消息不是真的吧?如果是真的,为何我哥哥有美好的德行却使你短命呢?为何你不能蒙受他遗留的福泽呢?难道年少身强的天亡,而年长衰弱的长活吗?如若这是梦,为什么东野报丧的来信、耿兰述哀的讣文又分明在我身侧呢?
明明死讯确切无误,韩愈却在痛楚中不辨真假;明明是在现实中,韩愈却偏偏说这不过是一场终会醒来的噩梦。生命的长短,世人怎能预料。自己未到四十岁便已视力模糊,白发苍苍,牙齿松动,想来日子所剩无几,却未曾料到身体健壮的十二郎竟先他而去。在这种反差之下,韩愈自感到错愕。因一时没有勇气直面无常的宿命,生活本身也显得似幻似真,让人难以琢磨,故而,他只得向天理和神明那里寻求答案。
而这也不过是一种无果的追问。问天天无语,问神神不明,问理理不应,问寿寿不知。哀痛难耐时,竟恨不得要“从汝而死”。如若死后有知,分离的日子便不会太久;如若死后无知,也就不用如此悲伤。死亡诚然是一种解脱,但更是一种逃避与不负责。况且两者膝下皆有幼子,怎能轻薄自己的生命,不顾他们的死活呢?
逝者已经安息,留下来的人还要在崎岖的路上蹒跚而行。求生,从来都是一种艰难的修行。
苏轼将《祭十二郎文》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并举,称其“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中,不期然而然也”。诚然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