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为政篇第二

《为政》包括二十四章,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众星共④之。”

【注释】

①为政以德:应以道德进行统治。

②北辰:北极星。

③所:处所,位置。

④共:通“拱”,环绕。

【译文】

孔子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像耀眼的北极星,居于一定的位置,群星都环绕着它。”

【原文】

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曰‘思③无邪④'。”

【注释】

①《诗》:指《诗经》。三百:《诗经》留存下来的有三百零五篇,这里以整数代指。

②蔽:概括。

③思:思想。

④无邪:直。

【译文】

孔子说:“《诗经》有三百篇,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无邪’。”

【原文】

子曰:“道①之以政,齐②之以刑,民免③而无耻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⑤。”

【注释】

①道:通“导”,引导,治理。

②齐:整齐,约束。

③免:避免,躲避。

④耻:羞耻之心。

⑤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引导百姓,用刑法律令约束他们,百姓只求避免犯罪受惩,却失去羞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用礼制仪式约束百姓,这样百姓就不仅有羞耻心,而且也懂得守规矩。”

【原文】

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⑥心所欲,不逾⑦矩⑧。”

【注释】

①有:通“又”。

②立:站得住,指立身处世。

③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④天命:指不受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⑥从:遵从。

⑦逾:越过。

⑧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于学习,到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明白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客观对待各种不利的意见,七十岁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不越过规矩。”

【原文】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

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①孟懿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②无违:不要违背。

③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

④御:驾驭马车。

⑤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说:“就是不要违背礼节。”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顺,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照礼节孝顺他们;父母去世后,按照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原文】

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②疾③之忧。”

【注释】

①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②其:代词,指儿女。

③疾:病。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像父母为儿女的疾病忧虑一样。”

【原文】

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①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四十五岁,是孔子的学生。

【译文】

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如今认为孝顺父母,只是能赡养父母就够了。就算是犬马都能够得到照料,如果不真心尊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不同呢?”

【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①难②。有事,弟子服③其劳;有酒食,先生④馔⑤,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①色:脸色。

②难:不容易。

③服:从事,担负。

④先生:指长者或父母。

⑤馔(zhuàn):饮食,吃喝。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儿女要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帮助父母做;有酒饭,让父母吃,这样就是尽孝了吗?”

【原文】

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②,如愚。退而省其私③,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①回:姓颜,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

②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③退而省其私:考查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

【译文】

孔子说:“我每天给颜回讲学授课,他从来不会提出反对意见或疑问,那样子简直愚钝极了。但下课后,我仔细考查他的言行,发现他能践行我讲授的内容,可见他并不是真的愚钝。”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④哉?人焉廋哉?”

【注释】

①所以:所做的事情。

②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③所安:所安的心境。

④廋(sōu):隐藏,藏匿。

【译文】

孔子说:“如果想要了解一个人,应该仔细看他言行的动机,认真观察他所走的道路,仔细考量使他安心的事物,这样一来,他还能如何隐藏自己?他还能如何隐藏自己?”

【原文】

子曰:“温故①而知新②,可以为师矣。”

【注释】

①故:旧的,已经过去的。

②新:指新的体会、发现。

【译文】

孔子说:“如果在温习旧知识的时候,能有新体会、新发现,那就可以当老师了。”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①。”

【注释】

①器:器具。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用途。”

【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会先践行自己想说的言论,等真的做到了,才把它说出来。”

【原文】

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②,小人③比而不周。”

【注释】

①周:合群。

②比:指勾结。

③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能够团结他人,而不与人勾结,小人相互勾结却并不团结。”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注释】

①罔:糊涂。

②殆:疑惑。

【译文】

孔子说:“只是读书学习却不思考任何问题,就会越学越糊涂,自然没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学习,就会陷入困境,自然不能进步。”

【原文】

子曰:“攻①乎异端②,斯③害也已④。”

【注释】

①攻:攻击。

②异端:不正确的言论。

③斯:代词,指代前文所说的不正确的言论。

④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

【译文】

孔子说:“整顿那些不正确的言论,因为它们是祸害啊。”

【原文】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②女:通“汝”。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的东西,你都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原文】

子张①学干②禄③,子曰:“多闻阙④疑⑤,慎言其余,则寡⑥尤⑦;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①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四十八岁,是孔子的学生。

②干:求取。

③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

④阙:缺。

⑤疑:怀疑。

⑥寡:少。

⑦尤:过错。

【译文】

子张向孔子学习求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从政时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加以保留,剩下有把握的,也要非常谨慎地说,这样做就能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剩下有把握的,要谨慎地做,这样就能少有悔恨。说话少有过失,做事少悔恨,官职俸禄就在这里面了。”

【原文】

哀公①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②:“举③直④错⑤诸枉⑥,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

①哀公:姓姬,名蒋,鲁国国君,“哀”是其谥号。

②对曰:《论语》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曰”,以示尊敬。

③举:选拔。

④直:正直公平。

⑤错:通“措”,放置。

⑥枉:不正直。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如何才能让百姓服从?”孔子回答说:“提拔正直无私的人,使之位居不正直者之上,老百姓自然服从统治;提拔邪恶不正直的人,使之位居正直者之上,老百姓自然不会服从。”

【原文】

季康子①问:“使民敬、忠以②劝③,如之何?”子曰:“临④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释】

①季康子:姓季孙,名肥,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康”是他的谥号。

②以:连接词,与“而”同。

③劝:勤勉,勤奋。

④临:对待。

【译文】

季康子问道:“怎样才能使老百姓敬顺、忠诚和勤勉呢?”孔子说:“如果你态度庄重,他们自然会尊敬你;如果你孝顺父母、对子弟慈祥,百姓自然会忠诚于你;如果你任用善良的人、教导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勤勉而加倍努力了。”

【原文】

或①谓孔子曰:“子奚②不为政?”子曰:“《书》③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④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释】

①或:不定代词,有人。

②奚:疑问词,为什么。

③《书》:指《尚书》。

④施:施行,延及。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何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顺就是孝敬父母,爱护兄弟,要用这个道理去处理政事。’这也是从事政治,为什么非要做官才算是从政呢?”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①无②,小车③无④,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①大车:指牛车。

(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③小车:指马车。

(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是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有 ,小车没有 ,怎么可能行走呢?”

【原文】

子张问:“十世①可知也?”子曰:“殷因②于夏礼,所损益③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①世:古时称三十年为一世。

②因:沿用,继承。

③损益:减少和增加。

【译文】

子张问孔子:“今后三百年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减少和增加的内容,我们是可以知道的;周朝继承沿袭商朝的礼仪制度,废除和增加的内容,我们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自然有继承周朝礼仪制度的,就是三千年以后的情况,我们也是可以知道的。”

【原文】

子曰:“非其鬼①而祭之,谄②也。见义③不为,无勇也。”

【注释】

①鬼:这里泛指鬼神。

②谄:谄媚。

③义:正义的事,指人应该去做的事。

【译文】

孔子说:“不属于你应该祭的鬼神,却去祭拜它,就是谄媚。看到应该挺身而出去做的事情,却不去做,就是怯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