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拔罐法
拔罐法是以火罐作工具,利用热力或抽气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吸附于体表皮肤,使皮肤局部出现瘀血,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一、火罐的种类
火罐有竹罐、陶罐、玻璃罐、金属罐、抽气罐等多种(图1-88)。但临床上以玻璃罐和竹罐应用较多。
图1-88
二、拔罐的方法
(一)火罐法
以火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产生负压,使罐吸着在皮肤上。有下列几种方法:
1.闪火法 用镊子夹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1~3圈再抽出,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即可吸住。这种方法比较安全,是常用的拔罐方法(图1-89)。
2.投火法 用酒精棉球或纸片,燃着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即可吸住。这种方法吸附力强,但由于罐内燃烧物质容易落下烧伤皮肤,故宜在侧方和下方施术(图1-90)。
图1-89
图1-90
3.贴棉法 用一小方块酒精棉球,压平贴在罐内壁近罐底处,点燃后,将罐子迅速扣在施术部位上,即可拔住。这种方法注意酒精棉球不宜太湿,否则燃烧的酒精滴下时,容易烫伤皮肤。
4.架火法 用一不易燃烧的物体,直径比罐口小,放在应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块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罐子扣上,可产生较强吸附力。
(二)抽气法
将抽气罐的开口紧扣在穴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抽出瓶内的空气,使罐内产生负压,即可吸住。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便可吸住(图1-91)。
图1-91
三、拔罐的运用
临床上,根据病情的不同,可选用不同的拔罐法,常用的有单罐、多罐、闪罐、留罐、推罐、药罐、针罐和刺血(刺络)拔罐等。
1.单罐 拔罐时只使用一个火罐,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小的疾病。可按病变范围的大小,选用适当口径的火罐。
2.多罐 拔罐时同时使用多个火罐,适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大的疾病。可根据病情、施术部位,酌量吸拔数个乃至十几个火罐。如果以成行排列拔罐的,又称排罐法。在背部背俞穴,常以排罐法吸拔。
3.闪罐 将罐子拔上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上,如此反复,直至皮肤潮红。这种方法多用于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等疾病。
4.留罐 拔罐后将罐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此法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而且单罐、多罐都可应用。但要注意留罐时间不能太长,以免损伤皮肤。
5.推罐 又可称为走罐。选用口径较大、罐口平滑的玻璃罐,先在罐口或施术部位表面涂一些滑油剂。再将罐拔住,然后把罐慢慢地向前后左右推移,致皮肤潮红为止。此法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腰背、大腿等部位。推动时注意,罐口前方略向上翘起,罐口后方向下压,均匀、柔和用力,切记勿使用暴力(图1-92)。
图1-92
6.药罐 将药物和火罐的作用结合起来,兼有双重功效,常用的有两种方法。
煮药罐;把竹罐放入药液中煮沸15分钟左右,取出后迅速甩干水液,按在皮肤上,即能吸住。
贮药罐:在抽气罐内先放入一定量的药液(不超过罐子容量的2/3)。然后按抽气罐操作法,抽去空气,使之吸在皮肤上。
7.针罐 先在穴位上施针,得气后,以针刺处为中心,拔上火罐。如果拔上药罐,就称为针药罐,多用于风湿病(图1-93)。
图1-93
8.刺血(刺络)拔罐 用三棱针、陶瓷片、粗毫针、皮肤针等,按刺血法刺破小血管,然后拔上火罐,可以加强刺血(刺络)法的效果。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等。
四、适应证
拔罐法临床应用较多,治疗范围广泛。可治疗许多损美性疾病如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黄褐斑、丹毒、白癜风等。
五、注意事项
(1)根据个体、部位的不同,选择大小合适的火罐。
(2)皮肤薄弱、松弛、凹凸不平和毛发多的部位,不易拔罐。体位移动时,火罐易脱落。
(3)操作时要注意安全,勿烫伤皮肤,点燃衣物。
(4)运用针罐时,应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压入深处,造成损伤。胸背部穴位均宜慎用。
(5)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不宜太近,否则会因皮肤被火罐牵拉而产生疼痛。
(6)起罐时手法要轻缓,先按压一下罐边皮肤,使气漏入,罐子自然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7)拔罐后针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擦去。一般局部呈现红晕或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下次不宜在原位再拔。
(8)留罐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皮肤会起水疱。小的水疱不需处理,需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水疱可以用针刺破,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9)皮肤过敏、水肿、溃疡部位,高热、抽搐的患者,以及孕妇,不宜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