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之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记陶艺茶艺大师许四海

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许四海先生今年已逾古稀,但依然在为茶叶事业默默奉献。他早年成立上海四海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为振兴华茶身体力行。他通过茶艺馆和陶瓷工厂的对外开放等一系列经营和艺术活动推广茶文化。他无偿提供400平方米场地,供吴觉农纪念馆30年布展使用的壮举感人至深。他是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第二届“觉农勋章”奖获得者,可见其对茶业功勋卓著。他毅然挑起吴觉农纪念馆馆长的重任,深受茶人敬佩。他光荣当选第三届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是实至名归。他有一句名言,叫“无事喝茶,喝茶无事”,体现了他对中华茶叶的情有独钟。总之,许四海先生是一位陶艺和茶艺大师,他肩负着陶艺和茶艺的双重责任。

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茶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正所谓“一人一茶一故事”。如今,许四海的百佛园搞大了,企业做大了,名声也大了,但有谁知道他的过去呢?看了沈嘉禄《紫瓯乾坤》一书中关于许四海的苦难生世,我哽咽了。

1946年5月15日,许四海出生在江苏省盐城建湖县的一个小村庄里。他家兄弟姐妹多,父母又无家产,除了几亩薄地,三间草屋,几乎一无所有,真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就是这些仅有的薄地和草屋还是土改时从地主刘拐子那里分到的。每天家里的吃用开销是最烦人的事情,稀饭、咸菜、萝卜干是必备的主食,父母抱着过一天算两个半天的想法,挨一日算一日。穷人的日子难挨到什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了。

四海在7岁那年就没了父亲。父亲的离去,对于年幼的他来说,既是生活上的打击,又是精神上的打击。双重的打击使他变得早熟。由于家境贫寒,经济拮据,为了维持家里的生活,母亲许董氏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洗衣、做饭、做针线活,等等。农田里种粮种菜的活计,以前是靠父亲劳作的。父亲死后,家里失去了主要的劳动力。好在这个时候,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后来又成立了日晖人民公社。家里的地由村里的人帮着种,暂时解决了困难。四海想帮着娘种地,但被村里的大人们拦住了,他们要让四海上学读书。四海进的小学其实是一所破旧的关帝庙,没有大门,四处通风。学校的一位许老师既当老师又当校长。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都在一个教室里上课,都是由许老师授课。上好语文,再上数学;教了一年级再教二年级,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复式班的教学质量虽然不好,但是大家在一起却很热闹。四海读书时有几件事是终生难忘的。第一件事,是四海劫后余生。有一次下雨,他上学去,在过桥时,独木桥掉下河流,他被一直冲到白水滩,险些丧了性命。找到他时,母亲又悲又喜,哭得好不伤心。第二件事,是四海有绘画才能。他在上课时开小差偶然画出的动物画却受到了许老师的欣赏。许老师邀请他到家里的灶台上作画。他画了鸡、画了牛、画了羊,还画了花花草草。后来腊月过后祭灶神,村里就有不少人家将灶台粉得雪白,到许家请四海去画画。从此四海在村里就小有名气了,大家都叫他“小画仙”。第三件事,是四海懂事顾家。自从他上学落水、大难不死之后,他就不怕水了,而且水性见长。放学后他常去抓鱼,有时用钢叉叉鱼,有时用网捕鱼,有时用手摸鱼。每当太阳下山时,他就能收获一篓鱼。年幼的四海在上学之余,常帮母亲料理家务,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由于付不起学费,四海只读了两年半小学就辍学了。

四海的大哥成家较早,在上海周家桥一带做贩鱼生意。三哥投靠了上海小东门附近的姑妈,在他们的大饼摊上做小工,拉风箱、煎油条。10岁那年,四海跟着母亲逃荒来到上海,投奔上海的大哥和三哥,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为了养家糊口,他经常到附近的炼钢厂、化工厂等地拾煤渣、拣回丝,然后卖给人家换钱。正如《红灯记》里所唱:“拾煤渣,担水,劈柴,全靠他。里里外外一把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艰苦的磨炼摔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童年的四海喜欢在家门口的石磨上晒太阳,搓丸子,做小泥人玩。一则培养了他的动手能力,一则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四海长大以后,成为一个著名的工美(陶艺)大师,成为一个乐于公益事业的博物馆人,成为一个推广茶文化的老茶人,这与他孩提时代艰难困苦的磨炼是分不开的。

二、建立“吴觉农纪念馆”,功不可没

2004年早春三月,春风拂面,春雨连绵,春茶萌动。刘启贵、赵国君、尹在继、刘修明、王理平、许四海等一些先知先觉的上海茶人正在酝酿筹建吴觉农纪念馆。吴觉农先生是中国茶界的一面旗帜,是中国茶业复兴、发展的奠基人,他的茶学思想、茶人精神是中国茶界的巨大财富。多年以前,茶界的许多志士仁人就渴望为吴觉农先生树碑立传,振兴华茶,建立吴觉农纪念馆是全国茶人的共同愿意。4月初的上海滩,一缕春风终于吹进来了。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上海联络处、上海市茶叶学会、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上海四海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筹建吴觉农纪念馆。后来又得到中华茶人联谊会和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的响应和支持,共同成为倡议单位。当时全国各地茶业社团、企业和茶人纷纷捐款、捐物和提供资料。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办馆的许多难题都迎刃而解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创办纪念馆最重要的是场馆,怎么办呢?上海四海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四海做出了惊人之举,毅然提供400平方米展馆(价值400万元)给吴觉农纪念馆无偿使用30年(2005—2035年),解决了筹建展馆的最后一道难题。同年11月28日,上海市茶叶学会召开年会,发出“筹建吴觉农纪念馆倡议书”,得到了24个共建单位的热烈响应,同时确定了创建吴觉农纪念馆的实施方案。

2005年4月14日,旭日东升,晴空万里。位于上海曹安路1978号占地30余亩的百佛园内彩旗飞舞,人声鼎沸。上海市茶叶学会与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联合召开纪念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诞辰108周年大会暨吴觉农纪念馆开馆仪式。吴觉农纪念馆的创立,向全社会提供了一个宣传吴觉农生平业绩和普及茶文化的平台和窗口。纪念馆内陈列着吴觉农先生生前从事革命活动与茶业活动的照片、文稿、书籍、桌椅和钢琴等实物资料。另有各地茶人学习、研究、宣传吴觉农茶学思想学术活动的材料。还有播放专题资料的影视室。整个百佛园是以茶文化为核心的综合性园林,园内的四海壶具博物馆荣获“全国十大民间博物馆”称号。整个园区是一个集旅游、参观、实训、教学、研究为一体的茶文化园林,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茶人精神的课堂,又是一个富有特色的旅游人文景点。全国首座吴觉农纪念馆的建立,是上海茶界和中国茶界的一件大喜事。许四海先生作为发起人、共建者、设计师、活动家之一,是功不可没的。

每年的吴觉农纪念馆庆典活动,许四海馆长都十分重视。他要求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全力以赴,各负其责,达到优质办会,优质服务,优质效果。他说:“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得更好。”2007年11月25日,许四海馆长陪同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刘云耕参观了吴觉农纪念馆。刘云耕同志提出,“希望大家向吴觉农学习,进一步研究吴觉农茶学思想,做好弘扬茶文化的工作。”为了普及茶文化,百佛园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开展各种公益性活动。对于慕名而来的参观者,许四海总是笑脸相迎,热情接待。有时观众络绎不绝,他常常亲自讲解,不厌其烦,为传播茶人精神、普及茶文化服务。

三、筹建吴觉农纪念馆新馆

2015年5月25—26日,初夏的杭州,风和日丽,美景如画。以许四海为团长,周星娣、王理平为副团长的一行18人在杭州出席“中国茶业品牌与文创高峰论坛”会议,为升级版的吴觉农纪念馆的建设做准备工作。大家参观了中国茶叶博物馆,参观了“茶都名园”,听了张一民先生的介绍。当晚,在杭州汉庭酒店龙井路店召开座谈会,共商吴觉农纪念馆二期工程大计。会议由刘启贵主持,讨论了“关于联合打造升级版吴觉农纪念馆的倡议书”;形成了对中国茶叶博物馆首批20家中国茶业品牌入馆的有益启示。大家认为,吴觉农纪念馆应该学习中国茶叶博物馆的经验,可以将茶业品牌引进来,形成兴文强茶联盟。中国茶叶博物馆入展一个品牌的费用是3年30万元,吴觉农纪念馆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招商引资。大家表示要通过互相学习,广交朋友、扩大影响,争取赞助,达到双赢。许四海的发言重点突出,他说:“人多力量大,要发挥大家的力量。再有两个月时间,陆羽馆和吴觉农纪念馆新馆的基建就可以完成。陆羽纪念馆要把古代茶文化器皿作为重点文物展示出来;吴觉农纪念馆要收集更多的原始实物,以增强生动性、直观性、可看性。我已向中国茶叶博物馆应玉萍副馆长提出来,让他们出面成立一个全国性的评审委员会,推荐评选全国的茶圣,推动茶业经济、全民饮茶和茶文化的发展。”刘启贵作了总结发言,他说:“纪念馆要有自己的特色。要精心组织、精心策划、精心安排,把吴觉农纪念馆新馆建设好。要把实物资料收集好,吴老生前用过的钢琴、桌椅,他家属已同意捐给纪念馆;还有杭州老茶人陈席卿有4扎与吴老的通信,可以复制过来。要通过募捐等形式,争取茶企和茶人的支持。”这次会议,为吴觉农纪念馆新馆建设起到了动员和鼓劲作用。

在许四海馆长的带领和安排下,用时2年多,耗资3千万,吴觉农纪念馆新馆终于建成了。其间,全国茶人积极提供有关吴老生前活动的照片、著作、谈话、书信、题字、讲话录音、视频、生活用品、纪念品等实物,给予了极大的关心、支持和帮助。通过增加大量文物资料,大大提升了吴觉农纪念馆的全面性、完整性和感染力。在硬件建设上,许四海馆长费尽心血。他的私人投入和付出是全国茶人十分敬佩的,不愧为茶人精神的真实体现。许四海馆长对于“中国茶圣博物馆”的建设有一个完整的构想:包括兴建一个吴觉农纪念馆新馆,再建一个陆羽馆,然后把炎帝神农馆建立起来,在百佛园建成反映我国茶叶发展三个里程碑的“三圣馆”——“中国茶圣博物馆”。许四海馆长把原先的吴觉农纪念馆迁移到后建的陆羽馆对面,让当代茶圣吴觉农纪念馆与古代茶圣陆羽馆两馆并存,相映生辉。其间177米的茶圣长廊,象征着中国茶叶走向世界之茶马古道的延伸和发展。陆羽亭、茶圣阁两亭并立水上,相对而立,相得益彰。中国茶圣博物馆的建立,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吴觉农纪念馆新馆的筹建,是许四海先生茶人精神的再接再厉、发扬光大。他不求回报,只求奉献,体现了一份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社会责任感,是全体茶人学习的楷模。

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前会长梅峰在2016年吴觉农纪念馆新馆落成庆典仪式上的致辞中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吴觉农纪念馆新馆落成之时,我要特别赞扬许四海先生,他为新馆的建设投入了千万元的个人资金,为新馆的顺利建成,提供了物质支撑。”“他们为中国茶叶事业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他们的名字也将载入中国茶业史册,永世流芳。”

四、无事喝茶,喝茶无事

许四海的老师唐云曾对他说:“中国不缺企业家,但缺优秀的艺术家,你肩负着复兴茶艺的重任,更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复兴茶艺这个重任,不是我交给你的,而是历史交给你的,谁叫你是江南‘壶痴’。”(参见沈嘉禄《紫瓯乾坤》第338页)遵循老师的嘱托,许四海把陶艺和茶艺的结合做到了极致。他在八十年代去宜兴帮助筹建紫砂二厂时就在心里播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在今天已经发芽了,开花了,结出了两枚果实。它们分别是:一个壶具博物馆,一个茶文化发展公司。事实上,四海还是一个最本质的茶人,一个不可多得的紫砂陶艺家,为了茶文化的根本,他不惜割舍经济利益。他的艺术创作和经营活动都紧紧地围绕一个字:“茶”。他对吴觉农纪念馆十余年如一日的贡献就是最好的例证。许四海先生常说“无事喝茶 喝茶无事”,体现出他对茶叶的独到见解:

其一,他对中华茶叶爱之至深。他既是陶艺师,又是茶艺师。在他看来,壶是泡茶的器具,茶是壶中的生灵。在他身上,陶瓷和茶叶两者齐备,并驾齐驱。他爱壶及茶,有自己的茶叶生产基地,有自己的茶文化公司,大力弘扬茶人精神,不遗余力为茶奔忙。他对茶如饥似渴,一日不可无茶,是一个真正的茶人。

其二,他对中华茶叶爱之入迷。在他看来,无事喝茶,你就会喜欢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自己的思想。无事喝茶,你就不会沉迷于酒色,而是向往祖国的大好河山,深入到大自然界中去修身养性。喝茶无事,你就会树立“精、行、俭、德”的茶人精神,乐于奉献,助人为乐,甘于寂寞,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广做善事。

其三,他对中华茶叶爱之成癖。他把饮茶作为人生的一大嗜好,只要一有闲暇,就坐下来,一壶清茶,慢慢品尝。他不仅自己喜欢喝茶,而且喜欢和朋友一起喝茶。无事喝茶,你就不会整天盯着手机玩了。无事喝茶,你会发现身边的朋友多了,爱喝茶的人遍天下。你会以茶交友,以茶会友,以茶联络感情,以茶传递思想。清朝乾隆年间的大学士王文治曾题词曰:“茶,众品得慧,对品得趣,独品得神。”茶叶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喝茶的智慧、乐趣和神韵尽显其中。

其四,他对中华茶叶爱之成瘾。他认为喝茶可以平安无事,让你远离医生。茶在传到欧洲之初是作为药物放在药店里卖的。茶叶中的茶多酚能抗辐射。茶有清除人体自由基的能力,所以能防病,能治未病,故有万病之药的美誉。茶的保健作用表现在抗氧化和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保护大脑、防止老年痴呆,降低血脂、降低血压、减少肥胖等方面。人要身体健康,要想延年益寿,要想无疾而终,也就是说要想无病无事,就必须坚持喝茶。无事喝茶,你就会不再喜欢喝饮料,而是追求天然的茶叶,享受幸福的生活。他深知茶叶的许多有效成分是人体所必需的,深信只要天天喝茶,就能振奋精神,促进思维,消除疲劳,健康长寿。

如今,他的“无事喝茶 喝茶无事”的名言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已经成为人们健康生活的一种理念。

(原载《上海茶业》2017年第3期;另载《中华茶人》2018年1月总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