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之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百岁尹在继 茶人美名扬——热烈祝贺尹在继先生百岁生日快乐

尹在继先生是上海茶界的泰斗人物,也是全国茶学领域德高望重的知名人士。作为著名茶学专家、高级工程师,他是当代茶圣吴觉农的得意门生,是上海茶界如今健在的国宝级人物,历经沧桑,不悔茶研,堪称上海第一百岁老茶人。

纵观尹在继先生一百年来的奋斗足迹,用他《茶铭志》的诗句加以概括恰如其分:

风吹浪打坎坷路,酸甜苦辣味全知;却喜老来身心健,一生不悔茶研志。

一、风吹浪打坎坷路

有道是“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天道酬勤”。尹在继先生一生所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蜿蜒曲折、崎岖不平的成功之路。

尹在继,字兆茗,笔名尹茗。1920年9月27日,他出生于浙江嵊县水阁塘村一个农民家庭。屋后的山上有一片野生茶园,是村民们世代传下来的。祖上没有什么基业,父亲给他取名“在继”,大概就是希望他“在继承茶业”上有所作为,他的降生似乎注定是为茶而来的。他出身贫寒,命运多舛,屋漏偏遭连夜雨,雨打芭蕉叶带愁。7岁上学,同年其父病故,由其母和三位兄长抚养成人。清贫的生活使他从小养成了热爱农业、勤奋刻苦的性格。小时候一有闲暇,他就跟着兄长上山采茶。一边采着嫩芽,一边突发奇想:长大以后能制很多茶叶,能卖很多钱,能过幸福生活。有时候,他也去看大人制茶,从杀青到揉捻、烘焙、炒干。不知不觉中他就喜欢上了祖国的五千年瑰宝——中华茶叶。

浙江嵊县素以产茶著称。千百年来,嵊县茶业一直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嵊县茶业起源于汉晋时期,唐朝茶圣陆羽曾到嵊县考察茶叶生产。元、明、清三朝,嵊县均有茶叶进贡朝廷。清同治年间,嵊县创制“前冈辉白”全国名茶,驰名大江南北。1936年,吴觉农在嵊县三界创办浙江省农林改良茶场,引进茶树良种和先进机械设备,开展茶叶生产技术研究及推广工作。嵊县被日寇侵占后,茶业一落千丈,茶园荒芜。尹在继见状痛心疾首,义愤填膺,决心抗争到底,还我大好河山。1938年他考入浙江省茶叶改良场,正式开始学茶;浙江省茶叶改农场后合并为浙江省农业改进所,尹在继进入了茶业技术人员训练班,师从吴觉农先生,从此与茶结下不解之缘。结业后他在浙江省农业改进所茶树病虫害研究室作见习员;1940年调到松阳农业改进所总部工作。1942年日本侵略军流窜到浙、皖等地,松阳山城遭陷,他撤退到福建崇安茶叶改良场任技术员。1943年初,吴觉农所长调他进武夷山茶叶研究所继续茶树病虫害研究工作,任助理研究员。1944年,他撰写了《茶蚕初步观察》和《武夷山茶树病虫害调查报告》,发表在当年的《茶叶研究》上。1945年春,日军侵入贵州、广西等地,出于爱国之心,他毅然决然投笔从戎。入伍半年后,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他奉命于1946年6月复员。同年8月进入上海商品检验局任技佐,后升为技师。1947年秋,受上海商品检验局派遣赴台湾省考察茶业,回沪后撰写了《台湾茶业概况》报告,发表在1951年外贸部《商品检验》第二期上。

1958年,上海商检局的茶叶出口检验工作转移到中茶上海分公司办理,他随业务转移到中茶上海分公司,仍然负责茶检领导工作。由于工作出色,他获得了许多荣誉,1959年其所在的茶检验室被评为上海市对外贸易局先进集体。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尹在继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以莫须有的罪名受到批斗并被下放劳动。虽然遭受迫害,身处逆境,但是他始终没有动摇对于茶叶事业的信念,坚持学习茶知识,钻研茶科技。直至1979年改革开放第二年他才恢复工作,回到中茶上海分公司。

1981年他受聘为《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叶卷》编委,兼任“茶叶审评检验篇”副主编;1982年受聘为《中国商品大辞典·茶叶分册》编委和编委会副主任;1990年被推定为《中国茶叶进出口经营史录》和《中华茶叶五千年——大事记年》两书编委。1983年上海市茶叶学会成立后他被推选为第一、二届理事和第三、四届名誉理事。1987年被指定为《上海茶叶对外贸易志》副主编,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和编撰工作。1986年他代表上海茶叶分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进行“茶叶保鲜技术及其机理”的研究,选用铝箔、铝塑复合、各种塑料薄膜等十多种材料,在不同温湿条件下进行透氧、防潮性能测定,并通过实物储存,得出以三合一共济(尼龙、树脂、聚乙烯)的保鲜、防潮性能最好的结论。这一成果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1990年科技成果二等奖。1994—1998年,上海市外经贸委编修《上海对外贸易志》,尹在继受公司聘请,担任该书茶叶史方面的编辑。

尹在继先生是当代茶圣吴觉农的学生,是上海市茶叶学会创始人之一。他从事茶叶科学研究、茶叶检验工作70余年,风雨兼程,不屈不挠,为茶叶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他对感官评茶技术造诣很深,创立了一套科学评茶方法,培养了大批茶检技术人才,为我国实现外销茶分级标准化和鲜叶化学成分分析测定作出了重要成绩。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

二、酸甜苦辣味全知

尹在继先生所走过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幼年丧父使他家失去了顶梁柱,生活失去依靠;战争环境让他东迁西移、流离失所;工作艰苦加之科研劳累,令他疲于奔命。他的一生,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正如茶叶的色、香、味、形、韵一应俱全。犹如加工茶叶,只有经过千揉万捻之后,鲜美的茶汁才能释放出来;犹如品尝好茶,只有经过高温冲泡之后,其中滋味才能一饮而尽;犹如茶道茶艺,杯中茶叶只有经过三起三落方显出国色天香。关于1942—1945年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工作的史实,《武夷茶事春秋》中有一段真实的记述:“企山是武夷山的一个组成部分……企山地处山北的丘陵地带,离县城约十里,离赤石约三里,界于县城和赤石之间。原有木板房三幢,作为科技人员研试办公之用,其周围尚有部分零星泥瓦小平房,作为职工宿舍、食堂和少数家属之用。除本所职工外,别无他人杂居。晚上常可听到虎啸狼嚎之声,照明通用桐油灯,若想看书,鼻孔会被油烟熏黑。生活十分简朴,除了工作,很少与外人交往。为了改善这种枯燥生活,吴所长也想了不少办法,每周或半月举行一次研讨会,每半月或一月举行一次联欢会,邀请大家共同参加,有时还与当时退居赤石街的东南合作总社、第三战区贸易联合处等单位共同举办联欢会,虽然节目比较简单,但在当时条件下,也算是一种难得的娱乐了。”“茶叶研究所的组织机构,分为栽培、制造、化验、推广、总务五个组。”“科研项目结合当时实际,利用原有设备,还增添了化验室、温室、评茶室、病虫害室、苗圃繁殖场等。”“在我国茶业处于最低落、最困难时期,外销停顿、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寇疯狂向我进攻之时,吴觉农先生显出英雄本色,仍领导全国茶人带头艰苦工作,奋勇前进,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为我国茶叶复兴和科教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参见尹在继《茶学科技春秋》第217-218页)。据记载,1942—1945年,在艰苦的环境中,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四年中共完成试研课题58项,从中我们可以对尹在继先生及其同仁们艰苦的工作经历和奋斗状况略知一二。

尹在继先生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他所处的岁月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社会制度。他从出生到青年时期,是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血与火的考验。他的青壮年时期和老年时期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进一步融入了我国的茶叶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默默无闻,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繁忙的工作中念念不忘茶叶科研。他把生产和科研结合起来,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先后在《茶叶研究》《经济周报》《商报》《大公报》《商品检验》《华东对外贸易通讯》《茶叶季刊》《中国茶叶》《中国茶叶加工》《茶叶》《茶报》《中华茶人》《茶叶经济信息》等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80余篇。

他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创立了一套科学评茶方法。在中茶上海分公司任职期间,他多次应邀参加全国性茶叶科技论证和评审会议,总结科学评茶经验,推广科学评茶方法,促进茶叶质量提高。在1946—1990年长达45年的茶叶品质检验工作中,他亲自评定的茶叶种类难以计数,每天少则几十批,多则上百批。他都严肃认真不厌其烦,进行大量的检测评审,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并且提出改变水浸出物测定方法,将水浸出液烘干称重法改为浸出后残渣烘干失重法,以使操作简便,效果显著。他的方法比国际标准法提前了30年。在对茶叶粗纤维项目测定中,他提出改用氢氧化钠液取代酸碱多次处理法,测试效果一致,省时省力。对于茶学研究的态度,尹在继先生的一贯宗旨是“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他说:“红碎茶的制造,在我国还是一项新的工作,许多方面还不熟悉,我们要根据红碎茶的品质要求,去熟悉它、实践它、研究它、发展它。不要被那些陈旧的经验或框框所束缚。”(引自尹在继《茶学科技春秋》第7页)正是由于有了这种科学精神,他一生历经了茶学领域的种种磨炼,包括茶树栽培、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茶叶检验、茶叶审评、茶叶贸易、茶史研究等,从中尝到了茶学的辛酸、茶学的苦楚、茶学的辣味,也尝到了茶学的甜头,从而成为一位了不起的茶人。

三、一生不悔茶研志

尹在继先生受教于当代茶圣吴觉农,吴觉农先生的榜样力量和言传身教,使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也对茶业情有独钟,严于律己,成为“精行俭德之人”。尹在继先生18岁考入浙江省茶叶改良场学茶(后又并入为浙江省农业改进所茶业技术人员训练班),全面系统地接受茶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训练班的老师多为思想进步、懂茶爱茶、学识渊博的爱国人士,这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结业后,他在浙江省农业改进所从事防治茶树病虫害的生产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工作,对茶树栽培技术的认识有了质的提高,加深了对茶叶的感情。20岁调到松阳农业改进所总部,跟随前辈们开始系统化的茶叶研究工作。22岁调到福建崇安茶叶改良场任技术员,成为一名专职茶业科技人员。24岁那年,他在《茶叶研究》杂志上发表了《武夷山茶树病虫害调查报告》等论文。27岁时,受上海商品检验局派遣赴台湾地区考察茶业,回沪后在外贸部《商品检验》第二期上发表了2万余字的《台湾茶业概况》报告。29岁开始,在上海商品检验局工作,任技师、工程师直至高级工程师。从乡村转到城市工作以后,有些人为香风毒雾、灯红酒绿所迷惑,追求物质享受。而他的生活习惯丝毫没有改变,依然热衷于茶叶事业,勤俭朴素,钻研业务,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和科研上。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从上海茶叶输出看我国茶叶》,发表在费孝通主编的《经济周刊》上,并在《商报》上刊载了《论外汇政策与外销》和《中国茶叶外销问题》等专论,提出了许多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对我国茶叶的外贸发展和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1950年初,尹在继代表上海商品检验局与复旦大学茶叶专业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茶叶刊物《中国茶讯》,由陈椽担任社长,尹在继担任副社长兼常务编委,交流传播国内外茶叶信息,报道各地茶叶产销情况,起到了宣传普及茶知识和茶科技的作用,受到全国茶界和茶人的肯定和好评。1950年3月,中央贸易部在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商品检验会议,他以茶叶专家的身份出席。当时参会的茶叶检验专家有吴觉农、蔡无忌、黄国光、戴啸洲和尹在继等5人,并由尹在继负责起草新中国第一部《茶叶出口检验(暂行)标准》和《茶叶产地检验实施办法》,后经部党组审批实施。1950—1951年,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总局下文,以上海商检局为主,对上海、武汉、广州、重庆商检局的茶叶检验人员进行集训,由尹在继负责此事,会同汤成、裘览耕等同志,培养了50多位茶检技术人才,为做好检验工作创造了条件。并通过贯彻落实茶叶产地检验实施办法,从源头入手禁止产地茶厂茶叶着色,克服了百年陋习。凡是经产检发现茶叶着色者,一律禁止出厂。从1952年起,我国外销茶着色得到完全禁绝,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好评。

1954年,国家商检总局、中茶总公司联合发文,决定在上海成立“中国茶叶分级研究小组”,由上海商检局、武汉商检局及中茶华东、中南区公司派员参加,由尹在继、向耿酉、高桂英、聂成、廖润初、徐锡等6人组成,尹在继任组长。他与同事们一起在茶叶对外贸易方面共同奋斗,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工作,结合国内生产实际与国际茶叶贸易惯例,制订了一整套红绿茶各类各级标准样茶和实施办法,编用不同茶号,替代各类各级红绿茶规格、等级、标准代号,得到各方认可和领导部门批准后实施,改变了我国茶叶无规格、无等级、无标准,任洋人宰割的局面。从此,我国外销茶叶走上了规格化、等级化和标准化道路。在外销茶叶对外洽谈业务或成交时,无需每笔交易都先寄样、看样后成交,只需报个茶号,即可达成交易,为我国外销茶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尹在继还参与研究我国科学评茶方法,提出新的茶叶分类理论;参与起草修订茶叶检验制度、检验标准和实施办法,为新中国茶叶出口检验奠定了基础。

1957年由尹在继提出建议,经领导同意,以上海商检局为主,邀请浙江省农业厅特产局、中茶浙江省公司共同参加,以浙江茶叶为主,采集不同地区,不同叶位,不同品种,不同采摘标准,制成不同茶类,进行茶叶主要成分含量及其变化的测定,由上海商检局负责分析,并得到浙江大学农学院、各地茶厂、县农业局等大力支持。这项巨大工程,动员了近百人次,经过一年艰苦工作,获得了大量数据,摸清了老、嫩茶叶制成不同茶类后的化学规律,使我国茶叶化学成分含量有了自己完整的数据库,也得到国内外的一致赞誉。为填补我国茶叶生物化学含量数据上的空白,尹在继又作出了突出贡献。

尹在继先生立志从事茶业科技工作和茶业科学研究,少壮学茶,矢志不渝,坚持不懈,终其一生,真正做到了“一生不悔茶研志”。2016年4月14日,正值上海百佛园隆重纪念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诞辰119周年活动暨第三届“上海全民饮茶周”启动日之时,全国各地茶人参加了尹在继专著《茶学科技春秋》首发式。卢祺义先生介绍了专著出版经过及特色;尹在继先生发表了发自肺腑的出版感言。他的学术著作《茶学科技春秋》共包括茶叶科研、茶事评论、茶史纪实、茶情诗歌、茶人聚影五个篇章。这是他茶业人生的光辉结晶,是他摸索茶叶检验审评方法的萃取精华,是他研究茶叶发展规律的经验总结,是他探讨我国茶叶外贸史的经典收获,也是他毕生事茶实践成果的春华秋实。

四、却喜老来身心健

俗话说,茶是万病之药,喝茶有益健康。正是在事茶和饮茶的过程中,尹在继先生受益匪浅,身强体健,老当益壮。2018年12月27日,由中国茶品牌金芽奖评选活动组委会举办的2018第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茶品牌营销创新论坛暨第十一届“金芽奖、陆羽奖”品牌颁奖盛典在上海四季酒店隆重召开。由中国茶品牌金芽奖评选活动组委会举办的“国际茶品牌营销创新论坛”暨“金芽奖、陆羽奖”品牌颁奖盛典对于推动中国(国际)茶产业与弘扬中华茶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标志着中国茶品牌迎来了全球化的崭新机遇,对于中国企业的品牌发展和认证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发挥榜样的力量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当晚的东裕之夜欢迎酒会上,尹在继先生以百岁高龄荣获2018年度陆羽奖“中国茶行业特别贡献奖”,这是上海茶人的光荣,也是全国茶人的光荣。当评委宣读颁奖辞时,大会全场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向他表示衷心祝福和崇高敬意!尹在继先生以自己70余年事茶的丰富经历和卓越贡献荣获了崇高的奖杯,他是当之无愧的,得到了全国茶人的一致认可,也是对他一生事茶业绩的最好回报。

在颁奖大会上,尹老神采奕奕,健步走上领奖台。百岁老人,行动自如,真让人羡慕不已。一生不求名与利,却喜老来身心健。尹在继先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体茶人和爱茶人作出了表率。

尹老曾写过一篇散文《每逢春回说新茶》,文章写道:“‘茶贵在新’,这是茶叶爱好者对品茶经验的总结。新茶之所以名贵,贵就贵在‘新’字上,当你喝上一杯香喷喷而味感鲜美的新茶,就会使你产生一种舒畅、愉快、精神爽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也就是新茶的名贵所在。所以不少茶叶爱好者,对此倍加推崇,把它看作是一种高雅的享受。”(尹在继《茶学科技春秋》第105页)尹老的《每逢春回说新茶》,表达了内心对于新茶的留恋,对于新事物的追求,对于新生活的向往。贵就贵在“新”字上,说得多么好啊!新茶自然可贵,然而创新精神更加重要。尹老看似在说“新茶”,实则在说“春回”,是借助描述日新月异的春回,给人一种“精神爽的感觉”。“每逢春回”,新的一年又将开始,人们又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了。创新是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是茶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弘扬优秀茶文化的源泉,是人类不断前进的灵魂,也是我们祝贺尹老百岁生日的意义所在。

尹在继先生跟随导师吴觉农学茶,一生许茶、一生事茶、一生为茶,真正履行了吴觉农的教诲——“不追求功名利禄升官发财,不慕高堂华屋锦衣玉食,没有人沉溺于声色犬马灯红酒绿,大多一生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清廉自守,无私奉献,具有君子的操守”,真正实现了弘扬“爱国、奉献、团结、创新”茶人精神的宏愿。在尹在继先生百岁生日之际,特向尹老表示诚挚的敬意!祝愿尹老生日快乐,身体健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最后,以尹老友人钱时霖的《诗咏尹在继先生》为结语:

茶界巨星在继公,百年陋习立规禁。

华茶重振千秋业,为国增辉百代勋。

(原载《上海茶业》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