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茶邮专家汪德滋
近日收到好友汪德滋先生寄来的大作《茶香邮乐》续集(2018年8月版)。这是他继2016年夏付梓问世的《茶香邮乐》之后的又一力作,是国内不可多得的茶邮融合、以邮促茶的科普读物。安徽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著名茶学家王镇恒教授为此书作序,充分肯定该书“内容新颖,茶邮并茂,图文并顾,集史学、人文、自然、科学于一体,趣味性强,多次在全国集邮展览上获奖,实属茶界第一人。本书出版,必将推动中国茶业的发展,弘扬中华茶文化的积极作用”。我拆开包装之后,连夜饶有兴趣地一口气读完了此书,然后有了这篇读后感。
汪德滋先生是一位老茶人,一生事茶,以茶为业,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研所的副研究员,工作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直至退休。同时,他又是一位集邮爱好者。他从1953年读小学六年级时就开始爱好集邮,收藏邮品。当时他是皖南山区一所农村小学的学生,担任学校少先队副大队长。辅导员老师号召少先队干部带头给毛主席写封信,汇报自己的学习和家庭生活情况,投稿到上海《新少年报》。由于他是一位出身贫寒又失去双亲的苦孩子,是在党的阳光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封信写得感情真挚,有敬意、有感恩、有内心表白。那年2月,他在发信后竟然收到了上海《新少年报》社的回信。信中说:“你们的信已经转到北京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处去了,毛主席看到了你们的信一定很高兴。”收信后,他喜出望外,热泪盈眶。在写信和收集邮票的过程中,他学到了很多关于邮票的知识,对集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到了中学和大学时代,认识的同学越来越多,他开始在通信往来中收集信销票和实寄封等,邮件和邮票收藏日积月累,渐渐丰富起来。退休之后,他有更多时间参加集邮活动,并且创新了集邮方法和内容,把普及茶文化和集邮融合到一起,在集邮中展示茶文化,让邮品充满我国丰富多彩的茶文化魅力。为此,他广泛参加各种集邮活动,多看、多听、多问、多记,以便更多地增长集邮知识。他还深入研究邮书、邮票、报刊,帮助自己提高集邮水平。他通过查证大量资料,收集关于“茶”的中外邮品,编写邮集说明文字,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当邮票收集达到一定规模后,他就按照自己的构思和风格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使收集的邮票、邮品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和谐的整体。经过精心设计和整理,展现在邮票上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外贸等各个方面、各行各业,方寸之间的小小邮票成为包罗万象的博物馆、容纳丰富知识的小百科。
汪德滋先生幼年学集邮,青壮年爱集邮,旅游观邮展,退休忙茶邮,把集邮渗透到一生之中,以此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他集邮交邮友,网购乐寻邮,逢节买新邮,业余为茶邮,目的只有一个——圆一个老茶人“集邮品茶两相宜”的“茶香邮乐”梦。汪德滋先生一生致力于事茶、集邮、文艺“三位一体”的创新活动,并在这方面作出了十分有益的尝试。他在茶业中追寻集邮的发展轨迹,在集邮中讲述茶业的优美故事,在文艺创作中追寻茶业和集邮的内在联系。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中,他逐渐成为茶文、邮文、艺文的集大成者。他的杰作《茶香邮乐》就是他茶文、邮文、艺文“三位一体”研究成果的结晶。几十年来,在不遗余力的坚持下,他的‘茶’专题邮集作品在全国邮展中获奖了,他的持之以恒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在安徽省“红色足迹”集邮巡展以及合肥市、黄山市集邮展览上,他展出了“茶的自述”等邮集;在闽、浙、赣、皖四省十市集邮联展和黄山市集邮展览上,他展出了“黄山名茶天下香”等邮集;在“北京2012全国一片集邮邀请展”上,他展出了“茶的故乡在中国”“茶为世人,世人爱茶”等邮集,大大促进了茶文化和集邮文化的普及。更可喜的是他的集邮作品《茶的自述》(五框)荣获了“长沙2014第16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开放类二等奖;他的《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五框)和全贴片彩图80幅荣获“北京2015中华全国现代集邮展览”大银奖。
汪德滋先生《茶香邮乐》续集的内容以21世纪以来发表的有关祁红的茶文为主,集合了茶文、邮文、艺文三个部分,具有可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汪德滋先生1963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长期从事茶叶科研、茶叶科技推广等工作。多年来编辑出版多种茶叶书刊资料。主持“综合开发安徽省外销茶生产基地的技术经济政策情报研究”项目,曾主持“祁门功夫红茶”行业标准制订项目,1993年国内贸易部批准发布实施,1994年获得安徽省科技研究成果证书,2000年获得省农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在几十年的工作实践中,深入一线,研究茶树生长规律,研究茶叶加工技艺,研究茶叶技术经济政策,研究茶叶生物化学,研究茶叶对人体的健康作用,等等。撰写“扬长避短,加快安徽省茶叶生产发展”的调研论文,荣获省科委、科协的奖励。他先后参加了编纂《祁门县志茶业志》的初稿和评议稿研讨会,他的茶文《祁红小镇的茶史拾遗》和《祁红小镇的茶史拾遗(续)》对于厘清祁门红茶溯源的史料争议提供了证据材料。此外,他还就祁红创始人之一的余干臣的相关祁红史料及其新出版的文学性作品中的记述,以祁红史料(含新近发现的)为据,针对其相关热点、疑点,严谨地进行剖析、论证。他对于祁红小镇茶史考证的实事求是态度是值得尊敬和赞扬的,他的研究成果和分析意见是值得采纳和重视的。
汪德滋先生在《徽州社会科学》2017年第10期发表的《祁红拓展国际市场之对策》一文,提出祁红拓展国际市场份额之五大对策:“一是创新茶园经营管理模式;二是精准趋前谋划祁红出口模式和市场;三是提升祁红出口产品标准化;四是关注研发提升‘祁门香’的新产品;五是创新特色茶文化活动。”祁红是我国著名的高档红茶品牌之一,由于具有特殊的“祁门香”品质优势而使皖南山区小县祁门蜚声中外。如何复兴我国红茶出口包括扩大祁红出口?这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机遇期下的一个新课题。“实现祁红红遍天下的祁红复兴梦”,不仅是安徽祁门茶人的奋斗目标,而且是全国茶人的共同奋斗目标。汪德滋先生在退休之年依然关心祁红的复兴和发展,实难能可贵。他提出:
其一,从加强新茶园经营管理模式入手。这是制茶的基础条件,没有优质的鲜叶保证就没有祁红的良好品质。为此,必须做好茶园“四统一”管理作业:即“统一农资配送、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茶园改种换植、统一新技能培训。”有道是:“好种出好苗,好园出好茶。”为了确保祁红的传统品质,必须对茶园实行统一的管理模式。只有从优质茶园采下好的鲜叶才能做出好茶来。采好茶是制好茶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因为采茶是鲜叶的收获过程,是茶树栽培过程的终结,又是祁茶制造过程的开始。采茶是由种茶目的决定的,不采茶既无收获,也无制茶,更无经济价值可言。采茶是制茶的前提,鲜叶质量状况影响制茶工艺,决定成茶品质,并最终体现其经济效益的高低。
其二,为了让祁红走出去争夺国际市场份额,必须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做好红茶出口前瞻谋划,加强品牌建设,提高红茶档次质量,组织有意向、有条件的祁红龙头企业齐心协力,抱团出海,争创自主品牌的出口模式,增强市场竞争力。
其三,加强祁红出口标准化建设,采取有效管控技术措施,使祁红加工企业达到各级别标准质量规格才准出厂。
其四,祁红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必须围绕“祁门香”的品质特征进行。因为“祁门香”是祁红传统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的物质基础和质量保证。要以更多更好的祁红新产品去占领国际市场。
其五,要在特色茶文化和旅游业的配合下,促进茶产业的发展进步。要通过旅游业的兴起,扩大祁红产地的影响力,在饮茶的同时,配置优雅的环境、美妙的乐曲,观赏茶艺茶道,增加花式点心,使外宾感到宾至如归,使内宾享受到“洋茶俗”的乐趣。
他的《祁门红茶香气问题的研究》一文对祁红产业加快现代化,拓展国内外市场的论点,没有人云亦云,而是大胆提出己见,一些知名茶学专家点评此文“观点切中时弊,颇有同感”。
汪德滋先生在邮文中有篇《一枚难忘的实寄封》,十分真实感人。他写道:“这枚伴我58年的实寄封,是成就我爱好写作和集邮的启蒙老师。这除时时教导和警醒我莫忘党恩,激励我在学生时代努力学习,成年后勤奋工作,不忘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专业技能。如今,又参与校园集邮活动,展示宣传茶邮(企业文化)链接创双赢。践行:老有所好、所学、所为;收获:茶邮养生、社交、快乐。”他把一枚“实寄封”比作“启蒙老师”,写出了自己58年来成长进步的漫漫历程,特别是详细记录了“一枚难忘的实寄封”陪伴自己走上集邮之路的深厚感情。
汪德滋先生在“艺文”中有篇《吴觉农茶学思想与“觉农勋章”》,记载了当代茶圣吴觉农在安徽祁门的创业事迹,反映了吴老与祁门的友谊和情感。吴老在《纪念祁门七十周年所庆》中题词“祝祁门红茶色更艳、味更强、香更浓”。他在文中记载,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主持上海商检局茶叶出口检验工作的吴觉农先生积极争取当时的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的支持,组织和参加了徽州等茶叶主产区的茶业调查工作,并与胡浩川先生合著《祁门红茶复兴计划》等论著,后于1932—1933年兼任安徽省立祁门茶叶改良场(现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场长,使处于“久经废置,派人保管”存亡关头的此场恢复生机,复垦了一些茶园,修缮了办公场址及初制厂,试办了平里茶叶运销合作社等。文章歌颂了吴觉农先生为复兴我国茶业所作的丰功伟绩。
总之,读了汪德滋先生《茶香邮乐》续集,很受启发,很有感触。他的“三位一体”的茶文、邮文、艺文,为激励茶人实现做大、做优、做强茶业的目标,倡导全民饮茶、健康全民、茶为国饮的目标,促进全国红茶出口恢复历史高峰10万吨的目标,达到中华优秀茶文化深入人心的目标,实现再创中华茶业新辉煌的目标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祝汪德滋先生身体健康,万事顺遂,为振兴华茶事业再献良策,再立新功。
(原载《上海茶业》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