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新闻奖作品赏析(全三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不种水稻养蚂蟥

大宅头村巧算土地收益账

一亩稻田年创产值10万元

作者_张著昶 编辑_杨红亚

本报讯 德江县长堡乡大宅头村的村民们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捷径:稻田不种水稻养蚂蟥,一亩稻田年创产值10万元以上。

端午前夕,记者来到大宅头村采访。在呈“V”字形状的山脚交汇处,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水沟,把一丘丘稻田分割开来。村干部王时念指着稻田里一层蓝蓝的浮萍说,下面埋藏的全部是蚂蟥。

蚂蟥书名水蛭,因治疗“三高”(高血脂、高血压和高血糖)等有神奇疗效而走俏中药材市场。因蚂蟥生长速度快,一般经过6至7个月的养殖,亩产鲜体1500斤,能晒300斤左右干体,目前市场上干体价格每斤350元以上,即亩产值可达10万元以上,被业界称为“软黄金”产业。

2010年春节前夕,曾在多家医药公司打工、熟知市场行情的青年王时赞,怀揣着多年的打工积蓄和技术,只身回到老家大宅头村,租赁了10亩稻田,风风火火搞起了蚂蟥养殖。

蚂蟥主食猪血。近年来,德江县生态畜牧业蓬勃发展,新建的屠宰场,正好为他提供了质优价廉的上品饲料。由于养殖成本不高,2011年虽遭受旱灾影响,但王时赞还是顺利收回了成本,且略有赢利。去年10月,王时赞正式挂牌成立了贵州鸿升水蛭养殖有限公司,力争在3至5年内,引进和投入1亿元资金,打造成集基地、生产、深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水蛭产业链条;同时还与贵阳一家大型医药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实行“订单生产”。

“养蚂蟥也能赚钱!”干了大半辈子农活的村民们,顿时傻了眼。次年,村民王安洪、王安强、王进和村干部王时念等4户人家,纷纷将水源好、种植了几十年水稻的10多亩稻田,全部养上了蚂蟥。

“还有20天,煎茶镇的一个客户就要来买蚂蟥种苗,下个月沿河一客户也要7000条,谈定的价格是10元一条!”王安洪激动地告诉记者,“一亩稻田可养1.2万条以上蚂蟥,也就是说现在稻田年亩产值达到了10万元以上!”该村计划年内养殖蚂蟥200亩以上。记者看到,几户村民正在烈日下挥锄动铲,或翻挖稻田,或砌田埂,忙碌不停。一村民说,村里有20多户农户等收完这季水稻,就改养蚂蟥。

铜仁日报(2012.6.21)

第28届贵州新闻奖二等奖

作品赏析

李娟

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贵州都市报原副总编辑、高级编辑。

大处着眼 小处落笔 增强新闻感染力

在西方新闻界有一个说法: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是美国《纽约太阳报》十九世纪70年代的编辑主任约翰·博加特提出的,并被西方资产阶级报业人作为选择新闻的标准一直延续至今。这个定义侧重于新闻价值,因为发现“人咬狗”的新闻需要有独特敏锐的眼光。

民以食为天!稻田里不种水稻养蚂蟥,这在农村可是件稀奇事。记者回家过年的时候,听说德江一名外地打工回来的青年,租用10多亩水稻田养蚂蟥。

为啥稻田不种稻子养蚂蟥?养蚂蟥能挣到钱吗?能填饱肚子吗?记者敏锐地捕捉到这条新闻线索,并于半年以后,再次来到当地求证此事。不巧的是这个青年正好外出,于是,记者实地参观了养殖场,走访了他的合伙人以及十多户村民,电话采访该青年,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市场行情。《不种水稻养蚂蟥 大宅头村巧算土地收益账 一亩稻田年创产值10万元》在记者和编辑的精心打磨下见报。

这篇报道,与铜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个万元工程”政策(万元山,万元田,人均达到万元钱)不谋而合,为当地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围绕品种、品质、品牌来做农产品提供了新思路。该消息见报后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周边及省外的许多客户慕名前往德江,学习养殖技术,订购种苗。报道也被评为贵州新闻奖二等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

一叶知秋,稻田里不种稻子养蚂蟥。记者从这个变化中,捕捉其背后的新鲜意义,挖掘出新闻,彰显出记者敏锐的发现力和表现力。

新闻要“新”,这篇报道题材新,表现手法新,新闻标题“不种水稻养蚂蟥”首先从视觉上吸引了读者。“一亩稻田年创产值10万元”既简明地回答了读者的疑问:养蚂蟥的收益如何?比种水稻高吗?同时也吸引读者细读文章。随后在文中通过“算账”,增强了报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不到800字的短消息,记者精选角度,灵活地运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从细微之处见精神,察人之未察。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全局在胸,顺应时代潮流,为农村脱贫攻坚提供新的路径,不失为一篇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