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个留守儿童写了一部畅销书
本报讯 2月27日上午,记者从“当当网”上获悉:由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26个平均年龄为9岁的留守儿童撰写、语文老师杨元松编辑的《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一书,一直排在图书畅销榜纪实文学类榜首。
据杨元松介绍,该书今年1月第一次印刷15000册上架不久,即被抢购一空,接着加印了35000册,很快又售罄,出版社可能还会考虑加印。
只有一至六年级六个班81名学生、8名任课教师的毛草坪小学,地处万峰林深处,山高谷深,喀斯特地形地貌发育突出,缺水少土,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但在这样的环境里,杨元松和他的同事们,默默地履行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并且组织留守儿童撰写了反映其真实生活的第一部公开出版的日记。书中共收录了220篇日记、21幅表达内心渴望的画、12封写给爸爸妈妈的信。该书出版后,迅速引起巨大反响,得到了倪萍、崔永元、毕淑敏、邓飞等人的倾情推荐。
为什么会想到要将留守儿童的日记结集出版?杨元松说:“或许我们无法立竿见影地改变留守儿童的处境,但一定要为他们探讨寻找美好明天的渠道,让坚强的人认识更坚强的人,让处境相近的人互相激励,把苦难当作人生的财富!同时告诉全社会这些孩子真正的喜怒哀乐;告诉所有的寻求心理独立的人们,没有什么比孩子们稚嫩的文字更加励志。”中学时代就发表过散文的杨元松,是个典型的文学发烧友,更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画村》,在州文联主办的文学双月刊《金三角》连载。第二部长篇小说《鲁班书觅迹》正在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目前他正在着手创作长篇小说《留守儿童》。
是2010年春天的大旱,激发了杨元松的灵感。他发现六年级女生杨海叫每星期总要请假,而假条上只笼统地说“家中有事”。他隐约觉得杨海叫有什么难言之隐,单独找她谈话,这才发现,她的父母常年不在家,她得到很远的地方去背水。
为了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和用水情况进行全面摸底,也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杨元松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日记写下来。结果发现,留守儿童们每天学习之余,要做繁重的家务,种粮、种菜,背柴、背水,管教弟妹……杨元松为孩子们的坚强、自立、懂事感动,也开始萌生一个念头:能不能让大都市的孩子们,看一看山区孩子们是怎么学习、生活的?他决定将日记编辑整理出版。
杨元松通过电话、电子邮箱的方式,向各大出版社投稿,还自费去了两次贵阳、昆明和北京。原以为这些日记对出版社而言是“猛料”,可事实并非如此。有的出版社表示可以出版,但需要自费。杨元松没有轻易放弃,几经周折后,他的坚持盼来了结果,北京时代华语图书公司联合江苏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了这本畅销书。
黔西南日报(2012.2.28)
第28届贵州新闻奖二等奖
作品赏析
王西铃
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贵州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员。
这是一个留守儿童与畅销书的故事
《26个留守儿童写了一部畅销书》凭什么呢?我想有以下三点:
第一、好新闻一看标题就会吸引你。这条新闻标题就是核心内容,就是关注点,一看标题,就让人想一看究竟。
第二、该新闻选题关注留守儿童,按道理,这个选题不算新,但是留守儿童却是个很长一段时间的“永恒”的话题。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农村留守孩子的命运,一直是国家、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所以这个选题自然备受关注。
第三、该新闻角度独特。留守儿童的新闻本来就受关注,留守儿童出书更是个新鲜事儿。人们关心:是真的出书还是噱头?出的什么书?怎么留守孩子就能出书呢?出书对他们有何影响?这些都是选题角度自然生成的问号,想让人不关注都难。
点评到这里,阅评员不得不说“好选题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作者能够在找到这个选题后,多深思熟虑,注意谋篇布局,突出重点,除了采访报道老师,也采访这条新闻真正的主人公:写书的留守儿童。问他们的写作过程?写作感受?出书感受?……我想那更会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26个留守儿童写了一部畅销书》获得第28届贵州新闻奖二等奖。凭什么呢?我想有以下三点:
第一、好新闻一看标题就会吸引你。这条新闻标题就是核心内容,就是关注点,一看标题,就让人想一看究竟。
第二、该新闻选题关注留守儿童,按道理,这个选题不算新,但是留守儿童却是个很长一段时间来的“永恒”的话题。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农村留守孩子的命运,一直是国家、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所以这个选题自然备受关注。
第三、该新闻角度独特。留守儿童的新闻本来就受关注,留守儿童出书更是个新鲜事儿。人们关心:是真的出书呢还是噱头?出的什么书?怎么留守孩子就能出书呢?出书对他们有何影响?这些都是选题角度自然生成的问号,想让人不关注都难。
点评到这里,阅评员不得不说“好选题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作者能够在找到这个选题后,多深思熟虑,注意谋篇布局,突出重点,除了采访报道老师,也采访这条新闻真正的主人公:写书的留守儿童。问他们的写作过程、写作感受、出书感受……,我想那更会是一篇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