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血”回输挽回生命
本报讯 不好!孕妇出血量达9000ml,血止不住,一边在输血,一边在流血。8月24日早上,遵医附院就发生了如此惊险一幕,一位剖宫产孕妇在手术过程中遭遇大出血,短时间医生用异体血液为她换血好多次还是止不住。几分钟时间内,孕妇陷入危险,幸好医护团队做出迅速反应,启用“产科特殊自体血回收方案”,用产妇自己流失的血液经过特殊处理再输入她的体内,手术抢救历时4小时46分,共处理自体血液6600ml,终于保住她的性命。遵医附院率先在省内开展的这项技术,目前在国内也处于先进水平。
“产科特殊自体血回收方案”,是将病患自己在术中流失的血液经过抗凝后收集,进行“特殊过滤、分离、清洗、净化”后,再回输给患者,以维持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
自体血回收技术是一项特殊的技术,由于牵涉到羊水、胎粪等过敏源,手术的血液需要经过特殊处理。因此,“产科血液回收”这项技术有别于普通患者的血液回收。该院血液保护课题组通过近五年的临床研究,以及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联合研究(POTTS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动态的术中评估,使围术期治疗用血下降了21.6%,这一研究结果得到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多次在国内交流。
现在,患者已经平安出院,母女平安。
遵义日报(2016.9.13)
第32届贵州新闻奖二等奖
作品赏析
吴妍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系副主任、副教授,传播学博士。
专业知识传播,提升新闻价值
这是一篇用细节反映事实,借助典型事例进行专业知识传播的新闻作品。消息类作品如果能以小见大,角度新颖,无疑会大大增强此类新闻作品的价值和报道意义。
新闻作品尤其消息类报道,如何开篇是作品能否迅速抓取受众注意的关键所在,历来备受重视。《“自体血”回输挽回生命》这篇消息以一个孕妇面临的危急时刻作为报道的切入点,讲述重点落在自体血回收这一项特殊的医疗技术上。作者通过开篇的危机场景,快速引起受众的关注。这样的开篇,一方面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感,使人读来更为可信,另一方面也通过现场感极强的片段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让读者对当事人的后续状况倍加关心。
整篇报道主题突出,话题从孕妇的手术自然过渡到对专业技术的传播。在对事实进行精炼且完整的描述之后,作者针对自体血回收技术这一关键信息展开相关的知识传播和分享。此项技术的成功应用对于病患而言,无疑是极具价值的。这篇消息所进行的专业知识传播与分享对于此项研究也同样具有正向的宣传功能。
此外,这篇消息,文字简练,段落虽短小,但承上启下,连接自然,信息比较扎实,值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