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家医院,一个月内数位农民受伤入院
旋耕机 一不小心就“绞肉”
村民质疑:旋耕机设计有问题;农机办:市场上机器有好有坏
本报讯 近一个月,贵阳四十四医院接连收治了来自贵州各地的五六名重伤的农民,他们都是在使用一种叫“旋耕机”的耕田机时,相继被卷入机器。据医生介绍,每个人入院时都是重伤或已致残。
其中一名伤者名叫吕忠荣,今年31岁,来自修文县农场镇马关村,是3月22日受伤的,当他从手术室截肢出来后,其兄弟目睹惨状“当场昏死过去”。吕的家属介绍说,不仅吕忠荣,在他们周边,这几年,有不少村民在使用这种机器时遭遇不幸。“除我们马关村,在周关村、幸福村,也有村民被卷。”吕忠荣的哥哥说,最近邻村有一个村民被卷进机器后,当场死亡。
对此情况,四十四医院骨科医生何志伟说,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他们医院已接收了五六名这样的村民,“都是被农耕机卷进去,个个都是重伤,我们救治的原则基本是先保命……”
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省农委农机办农机装备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若农民购买了新机,享受了农机补贴却未接受经销商培训,导致操作不当受伤的,根据经销商管理办法,可追究经销商的责任,甚至可取消经营资格,并协调处理医疗费用。
该负责人同时提醒,若认为机器质量有问题,可拨打省农机部门的投诉电话0851-85959823,此外,每个市县也都有相应的投诉站。
亲历者:回忆生死时刻
病床上的陈志达(化名)习惯性地想挪一挪右腿,但下面空荡荡的,没有成功,四天前,他的右腿已彻底离开了他的身体。
自3月24日起被紧急送进医院来,陈的脑海里全是翻转着的刀片、被绞得都快脱离身体、露出筋和骨的大腿……
“事发前,没有任何征兆。”陈志达说,当日中午,他只身一人来到空旷的山间用旋耕机耕地,当耕至一块斜坡时,机器突然有点前倾,陈想拉住,腿朝前稍伸,右腿裤脚突然被旋耕机刀片卷住……
“刹那间,我的右腿被卷了进去,彻骨的痛猛袭上来,令我差点晕倒。”生死一刻,27岁陈志达做出了一个至今都让自己都觉得吃惊的反应。
“我先用手死死抵住,免得刀片卷到腿根上来卷住身体,紧接着咬牙,一只手借机将机器熄火……”事后,陈志达一发狠,将半边已被绞融的右大腿从机器中拔出,拣起掉在地上的手机,拨通急救电话,接着又通知家人。“考虑做手术不能吃东西”,事后,他还猛灌了一瓶营养快线。
当家人和急救车紧急赶到地头时,发现陈志达“血都快流干了”。
探因:“致富机”缘何屡“绞肉”
“这个机械,我觉得它在设计上有缺陷。”一受伤的农民说,要是机器后面有个挡板,他也不至于被卷了进去。而另一农民则表示,从购买机器起,他就“从没接受过什么正规培训”、“操作说明也不够,机器怎么拿都是自己摸索”。
昨日,记者来到平坝县城,在一“旋耕机”销售店,记者见到了这种耕田机,刀片上面有个“安全防护罩”,但保护的面积非常有限。当记者询问是否需要“培训”时,把这名店主都搞笑了:“培训哪样?我就是专家,不用培训,马上教,马上会。”不过,他也承认,人站在前面发动机器时,确实有危险。
“按道理,挂挡后,机器是发不动的;但现在的机器杂,有些机器,不挂挡,你一发动机器,就出事了。”现场,一农民购买一台旋耕机后,连说明书都不要,就走了,只听销售人员吩咐,“你要是‘搞不好’,就打电话给我哈。”
村民:我们想一起维权
“我们觉得,这个机器设计是有问题的。”昨日下午,一些农民表示希望其他有类似遭遇的农民兄弟能够与他们联系,集合后“抱团维权”,并希望能得到法律援助。
贵州省农委农机安全监理总站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的市场,机子多,经销商多,厂家也较多,有好有坏,部分甚至是拼装。”该负责人说,如果机器没有挡板,农民在转移机器过程中,一旦翻下来后,没有装置,就停不下来,确实极易造成伤人现象。
“一些商家节约材料,把挡板都省掉了,机器前重后轻,人易被拉过去,相当危险。”对于挡板问题,该负责人表示,他将向省农委反映,并提醒农民,受伤后,若怀疑机器有问题,他们可对机械进行鉴定,并出具事故鉴定书,有问题可向厂家索赔。
贵阳晚报(2012.3.30)
第28届贵州新闻奖一等奖
作品赏析
张兴
原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省管专家,二级教授。
重在引发正面思考与行动
与农村农机普及率不断提升同步,农机伤人事件也在频发。在一个个偶然性事故的后面,到底有哪些深层次的必然原因?通过对事故原因坚持不懈的追踪,既警醒农民兄弟确保生命安全,又为相关部门加强农机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体现了记者的道德良知,反映出记者的新闻自觉。从更高层面看,能不能通过一起事件,去引发社会性的思考和行动,是对记者素质和能力的“考试”。本件作品的作者,在这次“考试”中拿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且看记者如何“应考”。
得知贵阳四十四医院近一个月,接连收治来自省内各地数名重伤农民,他们都被一种叫“旋耕机”的耕田机所伤的讯息,记者立即以医院为起点,逐层收集线索,并一步步走向田间地头,走向部门企业,打破砂锅问到底,倾听各方声音,追寻事故原因。记者的新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跃然纸上。
亲历者血泪交融追忆生死时刻;某些销售商面对机器设计缺陷的漠然冷淡;农民认定设计有问题,强烈要求维权的呼声;相关部门对市场鱼龙混杂的客观分析,都成为记者的关注点。记者的调查从医院起步,却又远远超越了医院。因为不停留在一面之词、一己之见,作品的描述和分析,体现出客观冷静,有足够的说服力。
这篇获奖作品至少可以概括出三个特点:一是善于对独立事件进行追踪,寻找背后的社会关联和关注。二是敢于“用脚走出好新闻”。从医院到田间地头,从田间地头到销售点,从销售点到相关部门,一切艰辛,就为了还原事件真相,讲清事发原因。三是注重新闻传播的社会效应,助推找出解决之道。
三个特点中,第三点尤显重要。写好事件新闻,目的不在渲染气氛,徒添怨气,而在于推进事件的解决。把握住这个尺度,作者的艰辛和努力得到了作品价值上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