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小上海”经济崛起的轨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无锡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王茂章

我是1986年由组织安排从公安部门调入无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正逢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的大好时机,工商部门也从管管小商小贩,抓抓投机倒把的小打小闹,发展到管理市场经济中各类经济主体和经营行为,成为“经济卫士”。其间,无锡市经济发展经历了几次大的浪潮,民营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并且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亲身经历了许多事件,在这里作一些回顾。

民营,通常指非国有企业,包括个体经济、私人独资、合伙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当然也包括外资)等企业。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无锡民营经济随着思想不断解放而加快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我把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起步诞生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

无锡的私营个体经济,在国家对私改造中基本被收购、合营而转为国营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而仅存的少量个体劳动者也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而基本上铲除。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逐步得到恢复。可以说,无锡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与人们对民营经济认识不断深化,对经济发展的规律探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1978年,无锡个体劳动者只有506人,其中市区仅45人。1979年,根据邓小平约见荣毅仁等五人(“五老火锅宴”)讲话精神,对原工商业者落实政策,全市3571名原工商业者中,1776人恢复劳动者身份,1795人改为干部或工人身份。同年,面对知青返城就业压力突增的情况,国务院批转工商总局报告,明确可以“个体劳动,但不准雇工”。1979年,无锡第一家个体户出现在城区。根据发展经济、广开就业门路的精神,1980年,无锡市工商局恢复和支持对个体工商业户的登记发照。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广开就业门路的文件,明确“个体劳动者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劳动者”。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六次会议修宪,明确“城乡个体劳动者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在农村,政策鼓励发展专业户、运销户,1984年,在中央关于发展乡镇企业的文件中,明确鼓励“农民个人或联合兴办各类企业”。在中央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扶持下,无锡个体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发展生产、活跃市场、方便居民、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至1984年末,全市个体经营者发展到7658人,农贸市场零售额(农对非农)达6870万元。邓小平关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和相关政策,进一步鼓励了个体经济发展。为了适应当时个体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84年1月14日成立无锡市个体劳动者协会联合会,充分发挥其在团结、教育、管理个体工商业者等方面的作用。同年7月,无锡市工商局内部机构增设个体经济管理科,专门负责全市个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管理。

在个体经济的发展初期,雇工和雇工人数问题被提上桌面,究竟雇工人数多少才可允许,少了不适应个体经营的需要,多了怕会产生新的“资本家”。最后在《资本论》中找到依据,国家才明确雇工数为帮工2人,学徒5人,合计在8人以内的为个体工商户。这个规定,虽然解决了当时的一些争议,但仍束缚着相当部分企业的发展。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第一次提出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城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国务院随之颁布《城市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民营经济呈现较快发展的态势。同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规定中,鼓励科技人员“下海”,技术入股、按股分红。1988年,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再次修改宪法,明确“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国务院出台《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同年,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实施意见》,出台九条措施十大政策,把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故宽政策,宽松环境。当年,无锡有了238户私营企业。到了80年代末期,无锡已经涌现出一批私营企业,全市有个体工商户7万余户,私营企业近千户。众所周知,1989年以后,连续两年出现严重通货膨胀,GDP实际上负增长,整个经济处于曲折徘徊期。在此形势下,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社会各阶层存在诸多疑虑。在全国范围内的清理整顿公司中,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导致停滞甚至萎缩。

二、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和“三个有利于”标准。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这一阶段私营经济的业态变化很大,不仅仅是传统的产业、行业发展迅速,高科技等一些新兴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同时,私营经济的成员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大多数是个体工商户,总体素质不高,1992年以后,原来国有企业和机关中有相当一批佼佼者开始下海,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勇士。

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生动体现。中国最主要的国情,就是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这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不可能实现“清一色”的公有制,否则,非但不能“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反而只会延缓实现这一崇高理想的进程。就全国范围来讲,苏南一带是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区域之一,但就是这样,仍呈现出多层次的情况。因此,以“三为主一共同”(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主、以集体经济为主、以乡镇企业为主、共同富裕)为主要特征的“苏南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发生扬弃。乡镇企业在对无锡经济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和政策环境的限制,一些私人投资,以乡镇、村名义开办的企业大量出现,当时人们称之为“假集体”,这样导致企业内部产权不明等矛盾日益突出,少数集体企业出现了“穷庙富方丈”的情况。针对由于产权设置的不规范而带来的种种弊端,苏南地区一些乡镇相继进行企业产权机制和经营机制新的探索和改革。通过改革,传统意义上的乡镇单一集体所有制企业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以劳动联合、资本联合为主体的新集体所有制企业。经过改制,乡镇企业的产权主体由原来的乡镇政府和村集体转换为作为产权所有者的职工代表和私营企业主,以多元化产权主体为特征的混合所有制在苏南乡镇企业中得到普遍的推行。围绕乡镇企业改制,姓“公”姓“私”争议又起,部分企业因争议错失改制最佳时机。宜兴市奉行“不争论”原则,从1992年起连续八年坚持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了经济活力,取得效益增、亏损降、“九增二降”的骄人业绩。在乡镇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改革中,当时的无锡县抓住契机,租赁、拍卖弱小、微利和亏损的乡镇企业,在保持机体经济应有活力的基础上,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营造一个有益的竞争环境。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苏南模式”亟须随势应变,在动态中发展与创新。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30条政策措施,市工商局因势利导,适时提出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其中包括扩大登记对象、放宽经营范围、创造宽松环境、简化办照手续等4个方面共16条具体政策措施。同年9月,成立无锡市私营企业协会(1994年与个体劳动者协会合署办公),改变过去居委、村委、街道、乡经级政府重复把关的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我记得,大约1994年,人们的思想认识和对私营经济的认知也发生了大碰撞。由于无锡是“苏南模式”的重要发源地,也一直把乡镇企业作为集体经济而引以为豪,和当时浙江个体私营经济唱主角的“温州模式”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子。一些人自己认为苏南是“公有制”经济的代表,而浙江是“私有制”经济的代表,这是不同的“两条路线”。为了博采众长,争取对“温州模式”的了解和认识,我几次带队前往浙江温州、绍兴、柯桥等多地进行考察学习。“温州模式”多以小商品、大市场的格局呈现,以生产模式、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在全国建立市场网络,如目前已跻身中国企业500强的“正泰电器”。考察中发现,浙江经济虽是个体私营经济,经济发展却得到中央肯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亚于江苏,其中必有可取之处。而当时,苏州由于距离上海比较近,接受和消化外向型经济的地理条件优于无锡,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苏州先于无锡一步。无锡想要赶上或超越苏州,就必须借鉴“温州模式”,在加紧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先苏州一步,公开打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旗号,放宽政策,提供便利,大力促进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把外向型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加上原来实力较强的国有经济作为三驾马车,使无锡市的经济迎头赶上,实现“弯道超车”。有鉴于此,市工商部门态度鲜明,向市委、市政府多次报告,提议召开全市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工作会议。可是,当时还有一些同志上书市委,认为乡镇企业的改制是倒退,是否定公有制,否定“苏南模式”,很危险。由于思想认识的不统一,最后这次会议只以“无锡市个体私营经济工作座谈会”的形式而草草了事,而且事后工商部门被告知“我们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只做不说”“座谈会不宣传、不报道”作低调处理。现在想来,如果当时思想能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无锡有可能早三四年,在省委、省政府1997年底召开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工作会议之前,就下大力气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可能情况会与现在的状况大相径庭,这是后话。

尽管如此,在思想不统一、做法有争议的大环境下,工商部门秉持“凝聚共识,获得支持,研究方式方法,寻求重点突破”的方针,通过市政府批转等形式,每年拿出方案,提出措施,在系统内部先形成共识,通过丰富和完善“苏南模式”,努力营造“小环境”,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工商部门坚持舆论先导,与政策研究、新闻宣传等部门联手,采用多种方式来尽力驱除大众心中的“恐资”“怕私”心理,为个体私营企业在无锡的健康发展,营造宽松的舆论环境,为个体私营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做“小微亏”集体企业拍卖转办、假集体“摘帽”转办,上规模的个体工商户升格新办私营企业,以不可阻挡之势,按照自身的规律在发展、变化。经过几年的曲折发展,至1997年,无锡私营经济的户数、人数、注册资金数等主要指标在全省范围内均名列第一。国家工商总局肯定了无锡市在对个体私营经济引导和管理方面做的诸多积极探索,将市工商局评为全国个体私营经济管理工作先进联系点。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无锡经济已形成国有经济、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

三、高速发展阶段:党的十五大召开后

党的十五大和无锡第九次党代会召开后的一段时间,无锡市私营经济进入蓬勃发展的春天。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五年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系列的科学论断和英明决策,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对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心,也给全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涌动的活力和生机。

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五大以后,无锡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乃至十六大后,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发展水平,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乡镇经济转制后,私营经济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一些老的传统型私营经济,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沙已经退出,留存下来的私营经济经历了从小企业、家族企业向规模化、现代化企业转型的蜕变过程。在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增长点是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这最终引发了无锡第二次全方位的企业改制,国有大中型企业转换机制过程中的“下岗”人员,乡镇企业转制过程中的“弱、小、微、亏”企业,都在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中找到了出路。全市有近50%的私营企业是由乡镇企业改制而来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为私营企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顺应市场经济潮流的人才;乡镇企业的发展,为个体和私营经济开拓了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无锡个体私营经济以其明晰的产权,灵活的机制和强烈的内在发展动力,在扩大民间投资、开辟劳动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无锡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了显著贡献。

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除了经济规律及其自身原因之外,还有种种外在条件,如受上海的辐射,有技术力量等区位优势,更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1997年12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工作会议,并以苏发([1997]2号文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意见》)。1998年2月28日,市政府召开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工作会议,同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了[1998]7号文件,部署进一步鼓励、引导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工作,从而使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步入快车道。这次大会明确提出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内容,对调整经济结构、扩大经济总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吸纳就业人员、增加社会财富、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以及以此统一思想,推进第三次思想解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后,成立无锡市个体私营经济小组,并以市政府名义与各县(区)签订目标责任状。同年4月7日,市长吴新雄、副市长杨慧菊召集全市40多名私营业主召开座谈会,倾听业主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意见和建议。会上,市领导再次明确,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步伐,促进全市个体私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市工商部门在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和管理中坚持高举两面旗帜,一手抓促进发展,一手抓规范管理,在发展中抓管理,在管理中促发展,并把工商的职能发挥融入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之中。进一步加强与横向部门的协调,形成合力,做好对个体、私营经济的“优生”“优育”工作。2000年12月,江苏省无锡工商行政管理局荣获2000年全国个体私营经济管理工作先进联系单位。2001年,市工商局贯彻落实市政府“四十一条”的实施意见。2002年,又出台了支持私营企业发展的九个方面“三十条意见”。全面清理经营领域的歧视性限制和前置性审批条件,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实行“四放宽一简化”的方针,即放宽个体私营经济的从业人员范围、注册登记条件、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简化审批程序,降低创业门槛。2003年,市工商局精心组织1000多家私营企业主,参加由无锡市政府和省工商局、省中小企业局、省科技厅联合举办的无锡私营企业高新技术洽谈会。会上,共签约投资项目13个,投资总额14.6亿元。同时,赴多地招商引资,吸引一批外地的规模型私营企业来无锡发展。有一段时间,私营企业贷款比较困难,资金短缺,市工商部门就联合一些有条件的企业投资设立担保公司,并积极动员其他企业也用多种形式设立担保公司,为一部分私营企业解决资金短缺而发生困难的状况。

1999年9月14日,无锡市个体劳动者协会和无锡市私营企业协会合并,更名为无锡市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后来在2011年,随着私营企业体量和比重不断加大,该协会又变更为私营个体经济协会)。多年来,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宗旨的个体私营协会,围绕私营个体经济健康发展这个根本目标,组织业主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法律法规,宣传个体私营业主的先进事迹,协调企业内部劳资关系等,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2000年7月,无锡市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在无锡市委组织部的关心支持下,正式成立党委(下辖私营企业两个党总支)。2001年,无锡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又被中组部明确为新社会阶层发展党员的试点单位,开始探索在个体私营业主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协会通过调研摸底,针对私营业主的特点,建立计划发展、联系谈话、经营区域公示、职能部门共同把关等多项制度,探索一条发展业主党员的新路。为树立私营企业发展的标兵,在全市范围内选出100家私营企业为重点扶持对象,通过协会实施“三个一”工程(即一个网站,一张报纸,一个担保公司),在发展私营企业的宣传、私营企业发展的扶持、私营业主素质的提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非公有制经济成长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力军,其独特的地位和贡献决定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领域和重点任务。2002年,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将党章第一章第一条对关于申请入党对象的规定作了修改,第一次将“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列入党员发展范畴,这有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从而提高我们党在民营经济领域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引领下,非公经济党建工作在无锡全面铺开。原本相对分散、政治素质不高的个体私营业主群体在党委的组织和号召下,成长为一个蓬勃向上的组织。2009年12月初,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题报道了无锡个体私营协会党委学习实践活动的情况。2011年,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无锡市个体私营协会党委被确定为中央非公经济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的联系点,先后获得全省协会系统及省市民政系统社团组织创先争优及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先进单位。

随着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社会舆论环境不断改善,无锡民营经济规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民营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机制更加成熟,涌现出像红豆、海澜、双良等一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全市民营经济呈现出快速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在无锡国民经济总量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即使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无锡民营企业依旧在逆流中奋勇拼搏,所有指标保持稳步上升,为全市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共同发展壮大。在党的十七大精神引领下,无锡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2005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切实帮助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和发展空间为立足点,从优化发展环境、消除外部制约、增强自主创新、鼓励体制创新、提升管理水平等多方面着力提升民营经济发展的潜能。进一步营造宽松的民营投资准入的政策体制环境;进一步放宽民营投资的产业准入范围,落实民营投资的“国民待遇”;全力推动民营资本在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服务行业等领域的准入深度。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无锡市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跻身“万亿俱乐部”。民营经济活力增强,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895.74亿元,比上年增长7.3%,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65.6%,已远超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民间投资3147.02亿元,比上年增长7.9%,民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29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6.6%。

改革开放40周年,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足以证明,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一种经济形式,它一方面促进了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加快了国民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又促使区域经济形成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外资经济、个体私营经济良性互动的局面,推动了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加速形成,为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改革走向下,坚持市场化思维,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迈向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单位:无锡市工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