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数字化时代的新文创

1996年,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了“数字化生活”的概念。尼葛洛庞帝曾在书中大篇幅地讲述的数字电视、电子书、交互游戏,如今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他所预言的智能手表、可穿戴装置、家用机器人,现在风靡世界;他在书中提及的“交互设计、个体化时代、去中心化、数字化赋权”等概念,也已成为数以亿计网民耳熟能详的热词。

如果说当时这本书中提出来的数字化生活畅想和关于数字技术的一切,还只是一种预言式的构想,那么今天,数字化生活已经成为真真切切的现实。自1994年中国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至今,整个互联网产业都在快速迈进。目前全球互联网的普及率已经超过5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数量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基本实现了对国内多数人群和地区的覆盖。毫不夸张地讲,互联网早已成为全民级的基础设施。当下我们每一个人都极度依赖手机,预约、交友、导航、支付——我们使用这一切就像呼吸和喝水一样自然。有史以来,从未有一项技术发展能像数字化这样,让人类如此狂热地沉迷。我们习惯了互联网介入的工作与生活,习惯了便利的数字化信息通信,习惯了数字技术制造的超现实影像。

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活跃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短视频记录和分享他们的生活;看到国家级贫困县的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走出大山,销往全国;看到偏远地区的学生与千里之外的教师在大屏幕两端隔空互动;看到越来越多的个体商户和小微企业通过互联网银行,无须抵押就能获得融资贷款……这些都是当下中国常见的场景,类似的普及和覆盖还在蔓延。

从能够帮助城市疏导交通的城市大脑,到进入千家万户的智能音箱;从可能颠覆现有算力的量子计算,到科幻电影中的无人驾驶汽车……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迭代升级,数字化浪潮已经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细微角落,而且脚步仍未减缓。通过移动设备,每一个人都成为数字化网络的一个节点。数字化时代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不仅影响着我们对现实的感受,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进而指导着我们的时尚风格和文化消费选择。

如果你希望从消费场景的微观角度来观察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产业整体环境,那么不妨去看看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向来擅长“造节”。天猫“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是全球最大的线上购物盛会。而2016年开办的“淘宝造物节”是阿里巴巴继“双十一”之后针对年轻人推出的另一个节日。“淘宝造物节”以TAO为标志,分别围绕T(Technology,科技)、A(Art,艺术)、O(Originality,原创力)三个主题板块,以极具互动性的参与方式,向全世界的年轻人展示科技、音乐、潮流时尚、现场综艺、亚文化等内容。

自诞生以来,淘宝一直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购物平台。据说,淘宝上每天有1700万人只逛不买。你永远无法想象他们在寻找什么。2019年,淘宝上宠物汉服的搜索量上涨109%;蹦迪汉服的搜索量上升86%。很多你闻所未闻的“宝贝”悄悄地卖断货了,比如,二次元棉花娃娃的销售量上升了2204%。

第一届“淘宝造物节”,只有108家创意店铺参加。五年后,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20万。第一届“淘宝造物节”上最受关注的创意商品是“大码女装”。那时候它令人惊奇,而现在人们已经对它见怪不怪了,这个原本小众的品类也已经变成了一个百亿级的市场。当初的特色商家生态不再小众,创意产品、个性消费愈发成为淘宝上大众消费的主流趋势。“淘宝造物节”正是淘宝空前丰富的特色商家生态的集中体现,折射出创意经济大潮的汹涌澎湃。

2020年,“淘宝造物节”第一次走出杭州,用大篷车巡游的方式,从杭州出发,奔向西安、成都,最终抵达武汉。从“中国版钢铁侠飞行夹克”到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模型,从沙县冰激凌到昆虫棒棒糖,从猫汉服到宠物酒和奶茶……超过150个神奇“物种”,3900公里的路程,500小时不间断的直播,最终形成了一部“公路电影”。

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在《未来学家谈未来》里说过这样一句话:“今天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幻想、梦想和语言。”对于研究商业的人来说,最恐惧的是什么?是不懂年轻人的世界。而通过“淘宝造物节”这个关注创意和创造的展会,我们看到了众多年轻人的奇思妙想,或许也可以从中窥见现在年轻人的喜好。

纵观过往的历史,我们要看到工业时代与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产业发展逻辑是截然不同的,也就是说,即使你之前一直做得很好,也不意味着在数字化时代也能做得好。现在和未来之间可能存在巨大的鸿沟,不同的商业范式之间存在断点、突变和不连续性。工业时代大生产带来了巨大产能和海量商品,即使是文化产业领域的商业竞争,其重点也不外乎塑品牌故事、抢销售渠道、拼传播声量。随着文化传播的时空和国界被互联网打破,以及网络媒体、移动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跨文化传播加速了全球文化的互通互融。当下的消费者已经开始追求悦己主义消费、极致性价比、颜值至上、高效支付等新的商业形态。消费新需求必然催生一系列文化创意经济新物种,譬如懒人消费、宠物经济、闲置经济、盲盒经济等。商业的伦理被挑战,游戏规则被颠覆。每时每刻,似乎都有大量新鲜事物被创造出来,又有无数新的联系悄然生成。

倘若你再将视野向未来的深度数字化社会看过去,得益于遍布全球的互联芯片和形形色色的传感器,很快人类将无法处理每日俱增的海量信息。曾经需要“货比三家”才能做出更好的决定,而以后在每一个细分领域都会有高度分化的商品和服务供你选择。消费者的注意力极度涣散,更多的时候不得不依靠人工智能的复杂算法来协助做出决策。如今的我们依然处于这种深度数字化社会的前期。站在通往未来的门槛边缘,我们直觉地意识到一个新的世界正在呈现。数字信息流动的法则,必将重塑商业、媒体乃至日常生活的面貌,进而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就在你阅读这些句子的时候,外面的世界仍旧在马不停歇地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尽管我们用了“剧烈”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当下,但如果拉长时间轴到历史的长河中来看,或许,这仅仅只是一个起点。

当时光再次回到1950年的新年之际,清华大学教授陈梦家撰写的《在胜利迎新中前进》一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文中如此写道:“凡是去年此时在北京的人们……一定是分外地愉快而兴奋的,也一定有许多的感想。一年前的此时,人们处在围城之中,无不焦急地等待着……那时候有少数的人不免恐惧未来,有着种种不安的情绪。”

此时此刻,怀揣着同样不安情绪的我们,面对着全球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巨大挑战,能否用一种新的艺术与科学加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