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林长民
林长民书法作品
辛亥革命中的弄潮儿,还有一类如林长民。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一个新旧融于一体的人物。他不同于堂兄林觉民的刚烈,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那就是走学术和外交之路。如果说林觉民是不折不扣的革命青年,清末秀才出身的林长民应该是一名知识分子型的政治家。辛亥革命爆发后,林长民到上海参加第一届“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时,与同盟会党人发生争执。数日后林长民在南京下关车站遇刺,所幸有惊无险。林孝恂又惊又忧,将儿子关在楼上“累日不得出”。但林长民矢志不悔,他自信有政治异禀,欲做“治世之能臣”。1912年1月1日,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林长民为福建代表,任参议院秘书长,并与汤化龙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共和建设讨论会”,以此为起点,上升为民国政坛的一颗新星。
林留学时候就是日本留学生中的明星人物,在许多公开活动里面常常见到他活跃的身影。回国后,更是热衷于交游各界人士——林长民与当时政治界和艺术界的人物都有广泛的来往,尤其与梁启超一见如故,有过多次学术和政治上的交流。从“共和建设讨论会”开始保持不断的学术合作,最后更惺惺相惜,亲密至结为亲家。
林长民是那个年代最为抢手的“高端人才”。学识上,他专修过政治、法律、经济学,对国外先进的理念多有吸收,且写得一手好字,文采了得,精通外语,编写译俱佳——早在光绪年间就主编过《译林》文刊,并译成《西方东侵史》一书,影响甚大。在民国初年,他这类知识分子可谓政客眼中的香饽饽,不但参与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而后还加入众议院,以秘书长身份负责起草国民宪法。交际上,用长袖善舞来形容林长民一点也不为过。民国初年,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各派人物轮流上台是家常便饭,袁世凯的称帝就是一例。但林长民却因为“知识型人才”的独特身份,游刃其中,反而如鱼得水。他先后为袁世凯、段祺瑞政府内阁的重要成员,历任政务部部长、国务院参议、法制局局长,1917年7月,任段祺瑞内阁司法总长,一时风头无两。
林长民身上新旧融合的特质让他注定成为时代的明星,也成为牺牲品。他致力新学,眼界开阔,但骨子里还是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文人,对仕途的追求心颇重。袁世凯称帝的时候,他是“辅臣”之一,到袁世凯病逝后,又转投段祺瑞名下担任要职。
但林长民并不因为历任门客而受嫌,反而受到军阀们的喜爱,一方面是他的学识水平的确堪称一流,第二是当时社会变革太过激烈,“见风使舵”是对时代变革的适应,对权力依附是一种顺势而为,无论谁当政,有让他发挥的空间,才可能实现他的民主法治理想。他推行“宪制运动”,终身致力于公理与和平,十分符合当时的时代价值。
可叹,虽然他深知“识时务者为俊杰”,原本就算时局不安稳,他也可以在京城政界好好发挥,继续致力他的法制事业。但林长民身上的知识分子特质让他始终有拐不过弯的时候,后来曹锟贿选总统时,他在沪参与“反直运动”,得罪权贵,让林长民开始走向事业的下坡路。又因为士为知己者死的书生意气,他和东北军将领郭松龄开始了才子惜英雄的交往,早早预埋下了生命的悲歌。
林长民职业生涯总的来说还是充满辉煌的,同时代的人对他处世为人评语甚高。章士钊很佩服他,“宗孟(林长民字)长处在善于了解,万物万事,一落此君之眼,无不涣然。总而言之,人生之秘,吾阅人多矣,惟宗孟参得最透,故凡与宗孟计事,决不至搔不着痒,言情,尤无曲不到,真安琪儿也。”徐志摩初见林长民就惊异他“清奇的相貌”“清奇的谈吐”。林长民死后徐志摩感叹:“这世界,这人情,哪禁得起你锐利的、理智的解剖与抉剔?你的锋芒,有人说,是你一生最吃亏的所在。但你厌恶的是虚伪,是矫情,是顽老,是乡愿的面目,那还不是应该的?谁有你的豪爽?谁有你的倜傥?谁有你的幽默?”
但后人常常惦念提及的不是林长民的个人成就和曾经的官至高位,而更多是提起他是林徽因的父亲。他虽然忙于钻营自己的职业生涯,但仍秉持一份父慈子孝的旧式责任。无论是留学海外还是上京做官,他都保持着家书不断,对子女教育毫不放松,一有机会就言传身教,这点难能可贵。林长民在世时说过:“做天才的父亲,压力很大。”那是对他和女儿亲子关系的最好总结。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子女往往是独一无二的,善于发掘子女天分并加以培养的却不多。他的子女成年后多有所成就。
林长民和林徽因的合影
父母带着何种思想与孩子在一起,对孩子意义重大。林长民有英国绅士的特质,对待别人带着理性和赏识,把别人放在同等地位尊重,对待孩子也是如此。他尤其鼓励孩子们多去和人交往,多去旅行游历。这一点对林徽因的影响极大,她身体力行,爱好旅游见闻,结交不同类型的朋友。她在北京总布胡同的“沙龙”,到后来追随梁思成在全国进行田野考察,都可见其父的影响所在。
以至她的美,她的才华,她的聪明,她的手腕,尤其是她面对人生抉择的理智和重情重义,都继承了父亲的特质。
辛亥革命后年的上海街头,道路宽阔,市容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