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着一生看你:林徽因的年代地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租界

天津英租界红道路,又名红墙道(Recreatin Road),是天津英租界的第十七区,现已经改名为新华路,位于营口道至南京路之间。这里曾是林徽因一家从杭州迁徙北上的一个重要居住地。

天津英租界始设于1860年,是外国在天津设立最早的租界。界址为:东临海河右岸(西岸),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宝士徒道(今营口道)。这就是所谓的“原订租界”。

此后,英租界又经过三次扩张:中日甲午战争后,英国擅自将租界自海大道扩张至墙子河(今南京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将原美租界并入英租界;不久,又继续将租界扩张至墙子河外。至此,英租界东临海河,南沿马场道至佟楼,西至海光寺大道(今西康路),北沿宝士徒道与法租界毗邻,共占地六千余亩,是各国租界中最大的一个。

因为英国国力强盛,所以对租界的治理概念不一样,不依靠当地黑道维持治安,租界内也没有公开的赌场、妓院、烟馆等不良场所。注重环境的林长民从北京回来后,就把家从上海虹口金益里迁到天津,安在这里。这里是名流的集聚地,吸引了大批的企业家、商人、军阀等前来居住。袁世凯称当时天津“学堂林立,成效昭然,洵为通商各属之冠,中外士庶,靡不称赞”。实际指的就是英租界的繁荣景象。

要居住在英租界,经济上也要承受得起。英租界声名鹊起后,成为当时地产商争相开发的住宅区,这里的地价也应声而涨。在1913年至1923年间,英租界地价每亩由300两银涨至3000两银,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名副其实的“高尚住宅区”。徽因的祖父林孝恂在1914年过世,祖业不甚多,但足以支持林家维持较为优越的生活。林徽因一家迁移到此,是在1916年,正值袁世凯称帝,人心不稳,山河飘摇。

林父此时正值事业上升期,时任北京政府国务院参事,活跃于政法界,拥有大量的人脉资源,政治上跃跃欲试,但面对各地军阀倒戈相向的潮流,也有着前途未定的忧虑。他把家人留在相对繁荣稳定的天津,自己在北京拼搏。

这个居住地不但是出于安全考虑,还一定程度上寄托了林长民希望儿女能够感受中西合璧的文化生活、开阔视野的心愿。对12岁的林徽因,在租界的生活是有益于她成长的。这里能接触到的不但是中英双语环境,还有风格独特的外国建筑。

虽然是英国主宰下的租界,这里却汇集着欧洲各国建筑风格的私人小洋楼、小别墅。自19世纪后半叶起,由于英租界的数次扩充,这里建起了涵盖文艺复兴时期的希腊式、哥特式、浪漫主义风格和中西合璧等各类风格的建筑200多栋,直到今天依然是天津的地标。房前屋后,大人物比肩而居,蔡成勋的家在新加坡道(今大理道),房子是法国罗曼式的;清朝庆亲王载振的公馆在爱丁堡道(今重庆道),建筑属中西合璧式。住在这里的还有民国总统徐世昌、曹锟,前民国内阁总理顾维钧和朱启钤、潘复、张绍曾等政要。这里还有堪称先进的供水和道路设施,以及中西合璧的花园景观,如著名的维多利亚公园及皇后花园、久布利公园、义路金花园等。

林徽因成年后没过多提及英租界,但不得不承认,一个人童年时候的耳濡目染和见过的风景往往会影响一生。后来林徽因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那些风格各异又充满风情的小洋楼对她来说不无影响吧,五大道那些来来往往的高邻们高贵、优雅、矜持、谈吐有度、仪态万方的身影,多少也会折射到她往后的姿态里。

尽管对年幼的她来说,她租界时期的生活里最主要的是面对两位母亲和幼小的弟弟。亲友说起这段生活,总是心疼她过早担负起家庭重任。她是天津家里的主心骨,伺候两位母亲,照应几个弟妹,乃至搬家打点行李,全部由这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承担起来了。

彼时,尽管她还只是十二岁儿童,却已长成能够倾听父亲心声的早熟小姑娘:

本日寄一书当已到。我终日在家理医药,亦借此偷闲也。天下事,玄黄未定,我又何去何从?念汝读书正是及时。蹉跎误了,亦爹爹之过。二娘病好,我当到津一作计□。春深风候正暖,庭花丁香开过,牡丹本亦有两三葩向人作态,惜儿未来耳。葛雷武女儿前在六国饭店与汝见后时时念汝,昨归国我饯其父母,对我依依,为汝留□,并以相告家事。儿当学理,勿尽作孩子气,千万□□。

徽 儿
桂室老人五月五日

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林长民倾诉心事的对象不是妻子,而是林徽因。看到丁香吐蕊,牡丹花开,会想到女儿如果在旁边的欣喜之情,说明林徽因在往来信件中也时常会和父亲分享生活中的美丽事物。久之,两人之间除了父女之情,还有种惺惺相惜的情意在里面。

林长民充满忧虑,林徽因就尽力做个乖巧女儿来讨喜父亲。这些林长民大概都看在眼内,念在心上。所以也时刻思虑着家人的安置。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民国初期,的确“玄黄未定”,假如自己的事业不成反而会拖累家人。他作为民主学派出身,自然是厌恶袁世凯的称帝倒退,但他个人无法主宰时代潮流,只能尽力寻求与知识分子出身的政治家为伍。另一方面,作为父亲,他时刻惦念的是如何给自己的儿女找个好的环境念书,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英租界虽然稳定繁荣,分隔两地终究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正在两难的时候,一个人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那就是梁启超。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奔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梁启超致力于普及法治理念,在京沪也深孚重望,他对留洋过日本并有法学基础的林长民非常赏识,视林长民为一颗新星。

1916年9月,在梁启超支持下,林长民参加并组织“宪法研究会”。同年秋天,林徽因随家人迁回北京,暂别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