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合院
北京城处处都是历史,每一个新建的建筑下面,往往是另一段历史和往事。今天已经被埋在中山公园地下的皇城“牛郎桥”和“织女桥”便是如此。这两座桥最早起于明朝,牛郎桥在皇城东“南池子”券门内的菖蒲河上,与故宫西侧南长街南端的“织女桥”遥遥相望,两桥之间相隔不到一里路,但因为中间隔着“天街”(即现在的天安门),属于皇权特有的地盘,普通百姓是不能穿过去的,否则将惹来杀头之祸,住在南池子石桥边的小伙子要想会见住在南长街石桥边的姑娘,得绕着偌大的宫城走半圈才到,因此得名。
社会的变革无一例外地反映在城市的容貌上,北京就是这样难得的一个城市,在经济发展中依旧能窥见历史的风味。随着民国的建立,皇权的瓦解,北京城封闭的城墙格局也顺应潮流被打破。民国初年,天安门东西两端的皇城上各拆开一个豁口,分别辟为南池子与南长街,与此同时,菖蒲河上的牛郎桥与玉带河上的织女桥,便由拱桥改为与路面等高的平桥。皇城改造后,紫禁城显得不再神秘,东西南北城之间可以自由往来后,老百姓甚至可以一直走到至高无上的天安门前。
南长街的地理位置非常好,紧邻北京中轴线,坐落在天安门的西面,在故宫城墙被拆开豁口之后,很快兴起了房地产业。1916年,林长民安顿家人来北京,就在织女桥附近购买了一座四合院居住。这里过去是皇家重地,属于规划较好的地段,自然价值不菲。林家在此居住,侧面反映了林长民在民国初期的仕途得意。
房价在过去不那么敏感,但在今天北京城的房价一路涨到云霄的情形下,读者难免好奇,当时林徽因一家是花了多少钱在皇城边上买的四合院?可能说出来你不只是有点羡慕嫉妒恨——不超过20两黄金,这便是民国初期的房价,三四两黄金就能在北京买一处四合院。房价在北洋政府时期更加便宜点,凭林父在民国政府里的人脉和被袁世凯重用的身份,可能还更便宜。
不过读者们也不用叹气晚生了一百年,虽然放到今天,20斤黄金也不一定能买到紫禁城边上的宅基地。但按照民国城市地区人均年收入3两银计算,一个普通工作者要工作88年且勤俭节约的情况下才能买一套房。
说到这里,有些人也羡慕嫉妒林徽因一家是满清遗少,所以家底丰厚吧。林徽因的祖父虽然为官多年,据说十分清廉,林长民也继承了他的性子,不善收敛不义之财。1923年曹锟贿选的时候,曾经要用5000银元贿赂林长民的一张选票,被他果断拒绝,可见他保持着旧时文人的高贵节操。
林家此时的经济来源一是祖父留下的部分产业,如曾在上海创办的商务书局,另一方面是林长民自己的俸禄,按照民国初期部分资料记载,当时司法人员的薪酬是最高的,林父担任司法总长的薪酬起码有500至1000银元,林徽因随家人搬到北京来时,林长民虽然只是北京政府国务院参事,薪酬估计也有500元左右,是京城名副其实的顶级“金领”。
为什么说他是“金领”呢?先从银元本身说起,银元大约从16世纪就从西方舶来,早在乾隆时期就铸造过圆形的纪念性质银币,但成为官方流通货币是从1890年(光绪十五年)开始。民国成立后,袁世凯于1914年推出国币条例,确立银本位货币制度,定国币“壹圆”(一元)含纯银六钱四分八厘,即约等同于银圆一枚。国币的“壹圆”被铸成九成银、一成铜的硬币,上有袁世凯头像,即俗称的“袁大头”;并推出以银铸造的辅币。
按照上面的算法,一块银元重量大概是35克,根据民国初年北京地区发行的《银行周报》所编《民国经济史》记载:民国元年一月(1912年1月),黄金与银元的比价是39.5银元兑黄金1两,200银元可兑换黄金5两。如此,林父仅用三四个月的工资就能买下一所不错的房子。
别小瞧一块“袁大头”在民国初期的购买力。按照北京1913年猪肉每百斤(老秤)11.7元,从物价来看,一块银元可以供小康家庭摆满满一桌鱼肉之宴了。有人折算过民国收入情况:以鲁迅1913年1月薪俸220银元,可购买猪肉1122千克,即今秤2244斤;林长民按600银元一月计算的话,相当于如今月薪8万,要在今天的北京三环和四环买个豪华四房也不算太大压力,当然,是办理按揭的情况下。
说回北京的四合院。当时北京城除了有权势或者家底好的人居住在四合院,更多的穷苦人家居住的是普通大杂院。许多有钱人家的四合院里装上了舶来的洋玩意,如抽水马桶、暖气、地板、吊灯等,城区也开始出现自来水供应设施;而普通京城百姓却依然喝井水、烧煤球,生活设施落后。直到民国后期,大部分北京百姓生活中还是离不开三样:推水的、卖煤球的和淘粪的。北京这个城市的魅力就在于那股大城气度,能够包容各色人的存在,几百年来如此,让人不得不折服和着迷。
林长民安排家人来北京,不单是为了团聚,更是为了让正当学龄的林徽因接受教育。住在四合院里的生活无疑是林徽因成长生活中比较舒心的日子,回到关爱和欣赏她的父亲身边,不但家务活减轻了,而且有了更多和父亲切磋交流的机会,对她的心性修养的提高都是好机会。父亲的爱护,让社会的动乱变成窗外事,在前王公厂和织女桥西,林徽因得以平静而快乐地慢慢长大。
从12岁这年开始,林徽因后来的一生都和北京有着难以隔断的美丽情缘,她的成名,她的成家,还有她的成就都在北京。今天,如果想要在喧闹的北京城里去探访林徽因的足迹,那一段民国的记忆却已经变得遥远,织女桥被拆除了,林徽因的旧居,已然难以寻觅。但从南长街留存下的那个深宅大院里,我们依然感受得到林徽因生长环境中的那种大家风范。
那些遍布着的一条条长短不一、有着各种各样名称的胡同;那些胡同中隐藏着的大大小小的形状各异的院落,是历史的遗珠。漫步在胡同间,偶尔见到院落里走出一位美丽少女,黑漆皮鞋敲出轻轻的足音,碰上那少女的清丽明眸,多少人心中总涌出一股深深的、酸酸的、暖暖的、无以言说的情思和惆怅。